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23

第23章 分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5)

光谷诞生至今,尚没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其最大的光纤企业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烽火科技”),由体制内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改制而来,早在1985年就掌握了制造光纤的技术。可是,直到今天,烽火科技的销售额还不到100亿元,而比它晚成立的华为,其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比起中关村的联想,烽火科技亦是小巫见大巫。

而光谷之所以不能发光,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光谷之于武汉,如孤峰突起。光谷的发展,虽然与科技实力直接相关,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却需要整体的经济实力、完善的产业体系作为基础。武汉除武字头的重工业外,大众工业缺失,其传统工业对光谷帮助不大。武汉的经济实力滞后,亦使整个城市缺乏吸引力。此外,在资金投入、薪酬水平、科技转化能力方面,武汉都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甚至成都等省市,以至于烽火科技的员工经常跳槽到南方的华为。

此外,光谷与武汉传统产业患有同样的病,光谷的两大巨头烽火科技和长飞光纤缆有限公司(简称“长飞”),都有国有企业的背景,其崛起也并非完全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变相的政府扶持。而其他光谷企业,则是弱小的民营企业,这种格局并没有突破武汉传统产业的桎梏。在其他的新兴高新科技产业园区,都是民营企业唱主角。

正如汉正街一样,光谷亦是“醒得早,起得晚”。与美国硅谷以及国内其他产业园相比,武汉任重而道远。

先发优势荡然无存

自从硅谷成功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效仿。日本有筑波科学城、硅岛;英国有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硅谷;以色列有“硅溪”;印度有班加罗尔软件园;中国台湾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其被称为硅谷模式在世界各地孵化的案例中的成功典范。

在国内,北方的中关村、南方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中部的武汉光谷三雄并立,引领风潮。目前,中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达55个,如果新申请通过,则有可能达到70个。武汉光谷初起时,全国只有少数几个高新技术园区,而现在,却已经是群雄并起。

目前,在全国各高新产业园区中,总竞争力最强的几个高新技术园区依次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武汉光谷跌落前五名之外,而中西部的王座亦被成都高新区所占领。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列全国第二。在营业收入方面,西安高新区则已超过3000亿元。

最严峻的是,除武汉之外,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长春等城市已经开始争夺“中国光谷”的混战,而目前,武汉在光谷领域并无绝对优势。同时,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武汉无法阻止其他城市进军光谷领域。甚至,其中有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比武汉还高。武汉无法设立门槛,唯有应对竞争。

在武汉重点投入的发光二极管(LED)新光源产业领域,武汉亦面临着与北京、厦门、深圳、东莞、哈尔滨、南昌、苏州等城市的“十城”之争。而在武汉的竞争对手中,仅深圳一市的规模,即超过了200亿元,是武汉当下产值的10倍。

在国家已经确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除武汉之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其他6个城市亦位列其中。特别是天津,其滨海新区近年来发展迅猛,高新产业地位突出。

目前,武汉的计划是,在未来6年内,投入1万亿元用于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为主的六大产业。同时,将武汉的高新技术产值,由目前的将近2000亿元,提升到将近7000亿元。而在这些投资中,对光谷的投入会优先考虑。

第七节武汉何时成为中国的“大陆中心”

鹤舞九天。

2009年年底,武汉新火车站建成启用。9片波浪形重檐屋顶,如9只飞翔的鹤,中部为拱起的大厅屋顶。波浪代表江城,“九”表达九省通衢,大厅中部突出则寓意中部崛起。整个火车站造型的寓意就是“千年鹤归,中部崛起”。

几经沉浮的武汉,在经过了改革开放20余年的沉寂之后,其重新崛起的宏图大志,如黄鹤蓄势待飞。

重新成为中国大陆交通枢纽的武汉,能如愿成为中国的“大陆中心”吗?

中国交通的大十字架

武汉一度成为中国大陆的交通中心。

晚清至民国时期,京汉铁路的通行,以及长江航运的繁盛,使武汉成为中国集水陆两路为一体的交通中心,被誉为“九省通衢”。其后,随着陇海线建成,郑州崛起,才稀释了武汉的优势。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港口取代内陆交通枢纽,成为中国经济贸易的主战场,武汉遂被遗忘在历史的烽烟中。

此外,对于武汉的交通地位影响巨大的另外一件事,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05年,武汉铁路局被撤销,武汉机务段一直归属郑州铁路局管辖。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武汉的省内铁路建设几乎停滞,武汉的交通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2005年3月18日,武汉铁路局恢复设置,其后几年,武汉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加速。不过,相对而言,武汉的交通地位仍然次于北京和郑州,在航空领域,武汉甚至还比不过长沙。

高铁时代的来临,才真正改变了武汉在全国交通中的地位,使武汉重新恢复了连接东西、扼制南北的交通中心地位。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高铁,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武汉亦借此开始加速腾飞。武广高铁的落成,将武汉与广州之间的传统时间距离,从10个小时左右,缩短到了3个小时。

武广高铁只是个开始。在未来中国高铁的“四横四纵”构架中,南北线北起北京,南至香港,以武汉为中转站;东西线中,从上海至成都的专线,亦以武汉为中转站。武汉处于中国高铁十字架的中心位置,成为真正的交通中心。武汉将投资修建全国最大的编组站、集装箱货运站、动车段,从而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拥有3个特大客运车站的城市,并将与北京、上海、广州一起,成为我国铁路四大调度指挥中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足见武汉在未来中国交通中的分量之重。

在全国高铁贯通之后,武汉至中国东南西北4个中心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成都之间的时间距离,都将在4个小时左右,武汉将真正成为“天下之中”。

在水运领域,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其武汉港、阳逻港等,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武汉新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已突破1.5亿吨,预计到“十二五”规划中期,万吨轮船可直达武汉,这意味着武汉新港可与在3000千米范围内的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等国际城市常年通航。武汉新港正在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门户。

在航空领域,民航总局提出以武汉天河机场为中部航空枢纽,在第三航站楼建成后,天河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800万人次,相当于目前的3倍以上。武汉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航空枢纽。

在公路方面,武汉将基本建成公路主枢纽和“五环十八射”的高快速路网,成为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的节点。316国道、318国道、106国道、107国道在此交汇。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则分别是武汉连接南北和东西的两条要道,特别是沪蓉线的通车,对武汉重新连接长三角和西部地区作用巨大。

在城际交通领域,武汉亦进步神速。2000年,在国家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开始轨道建设,并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千米。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的30.5千米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这一交通网将把武汉各区域连为一体。武汉已于2008年打通了过江隧道,并计划于2012年打通地铁过江隧道。武汉与各偏远城区间的轻轨,亦在大规模建设中。从武汉到鄂州、黄冈、咸宁、孝感等武汉城市圈诸城市之间的快速城际铁路计划在3年内完成。未来5年,武汉在铁路、航空、港口、轨道交通项目上的总投资将达3390亿元,占武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的65.8%。

由此,武汉交通大势已成,在未来,武汉将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其地位类似于美国的芝加哥、俄罗斯的莫斯科。

武汉,十年孤城?

成为中国的交通中心,与成为中国的大陆中心,绝非同义。

目前,武汉所在的湖北,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方面,均未成为中西部翘楚,其发达程度,亦未居全国先进之位。从交通中心过渡到大陆中心,武汉尚需时日。

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以后,计划建成1.3万千米的高铁,基本上大半个中国将处在高铁覆盖范围内。高铁时代的到来,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区域地理,也将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

在武广高铁开通之后,武汉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来往更为密切。以旅游行业为例,2010年春节是高铁开通后的第一个春节,来武汉旅游的外地游客同比增长187%,而这其中,80%的人都来自广东。“观黄鹤楼,品武昌鱼”的广告,在广州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在高铁时代的第一个“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旅行社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武汉的旅游收入,几乎增长了一半。在未来,仅以接待游客数量而言,武汉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同时,武汉、广东、湖南之间的“三小时经济圈”将正式形成,而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之下,高铁时代将使武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

高铁全部建成之后,武汉将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部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连接在一起。同时,在武汉城市圈内部,亦可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武汉潜力巨大,可谓是一座未来之城。

不过,对于武汉来说,成为“大陆中心”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武汉本身,而在于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目前,中国仍然没有扭转以外贸立国的发展模式,迟迟没有启动内需,由此,内陆广阔腹地的发展,仍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沿海地区仍然是中国分散的经济中心,产业转移只发生在汽车、家电等一些以内销为主的产业。制造大王富士康科技集团就已经在武汉和郑州建立了加工中心。

同时,就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来说,武汉南边的湖南,在承接南方沿海的珠三角产业转移方面,更有优势;安徽和江西,在承接东部沿海的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亦比武汉更有优势;而在北边,山西和河南的资源,多为北京和天津两地所用。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几乎成为一座中部的孤城。此外,中国的“诸侯经济”特色,亦使国内市场并不统一,由此,高铁虽然布局已定,但是,“有铁无货”的怪象,也许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第八节武汉民营企业之殇

重器即钝器。

武汉在中南六省中,虽是一城独大,雄视四方,不过,其经济活力却一直为人所诟病。事实上,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检验一个城市或地域经济活力的最重要指标。目前,在中国经济最富有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

在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圈,深圳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民营经济的崛起历史。

在众多的产业领域,深圳都诞生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奇迹。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商华为,中国最大的地产商万科,中国电池大王和汽车新贵比亚迪,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最大的手机分销商天音通信,中国最大的网络下载服务商迅雷,中国最大的手表供应商飞亚达,中国最大的家纺用品供应商富安娜,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提供商研祥智能,中国最大的女鞋品牌百丽等众多知名品牌,都崛起于深圳。而这些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并非靠国家政策扶持或者垄断地位发家,而是在残酷的竞争中百炼成钢。它们具有强大的自我造血功能。

深圳开放的竞争环境,使本土企业自由成长,深圳自主品牌达到5万多个,成为中国的品牌之都。深圳以一隅之地,坐拥中国世界名牌数量的1/10,远远超越国内其他城市。

在长三角经济圈,浙江在过去几十年内,几乎都无国家重点项目投入,可谓既缺乏先天资源,又缺少后天支持。在此种情况下,浙江放开民营经济,遂造成宏伟气象。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4335元,均居全国第四位。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优势和活力所在,其以旺盛的生命力与惊人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浙江民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实力的指标,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全省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60%、新增就业岗位的90%都来自民营经济。在2009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82席,居全国第一位。阿里巴巴、娃哈哈、万向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均崛起于浙江。

而作为与武汉地位类似的城市,浙江的省会杭州,2009年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到64.5%,有81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比例惊人。

相比之下,武汉的民营经济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