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24

第24章 分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6)

2009年,武汉的非公经济总产值为2178亿元,占经济总产值的47.8%,尚不满50%;而同为老重工业基地的沈阳,其非公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5.2%。而其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更只有668亿元,民营企业的缺失,使武汉的经济结构严重地失衡。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进,武汉市市属和湖北省省属国有企业,很多都倒闭了,甚至在以前的重点产业纺织行业也如此。除武钢、武重、武船等巨头之外,武汉几乎没有能够叫得响的其他企业,而由于民营经济的不发达,武汉的工业根基相当薄弱。

2009年,武汉民营企业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不到30%;而从事第三产业的,则达到70%以上;而在这70%中,大约有63.4%的民营企业从事零售和餐饮,即有将近50%的民营力量,都集中在零售和餐饮领域。武汉成为大市场和大饮食店。

武汉作为全国第三大科教基地,其科技转化率却只有39%,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武汉缺少民营企业。而武汉培养的100个博士中竟只有一个留在武汉,其根源亦是如此。

武汉有金融机构31家,外资银行4家,全国性银行16家,其金融机构的密度居全国第五,可是,在武汉,金融资源都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在浙江,出现了一家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而在武汉,这种银行能否生存下去,则是一个未知数。

最让人寒心的是东星航空有限公司(简称“东星航空”)的破产。东星航空近年来在国内强势崛起,如果不是半路遭遇危机,东星航空之于中国航空业,正如吉利、比亚迪之于汽车企业,可谓前途无量。可是,在东星航空陷入困境的时候,湖北省和武汉市都不愿意出手相救,甚至将其介绍给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这样的鳄鱼。自己的羊不保护,反将其推向狼口,东星航空的破产和其董事局主席兰世立最后的身陷困局,凸显了武汉对于民营企业的轻视。

而这种“重国轻民”的习惯,以及权力对于经济的过度干预,正是武汉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最大区别。凡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管制严厉的地方,就是经济活力窒息的地方。

如果说广东和浙江这种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并无代表性的话,那河南的崛起,则不得不引起湖北反思。从1998年至2008年,河南与湖北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当初的7∶10,变为16.2∶10。从增速来看,10年之间,河南的增速是湖北的两倍以上,而这其中的区别,即在于两地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河南省非公有企业的数量已经接近200万家,这些企业不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0%,居中部六省首位,而且还产生了上百个全国行业冠军和十几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河南有8家上榜。

今日的郑州,亦足可为武汉的榜样。2009年,郑州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8%,远远超过武汉。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的数量,郑州是武汉的两倍。而武汉除了几个武字头的企业,几乎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即便有,黄鹤楼酒,也是由于行政手段起死回生,黄鹤楼香烟,亦是靠强行兼并了红安卷烟厂等竞争对手,垄断市场而坐大。

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在经济活力上,亦高下有别。

事实上,河南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并不是郑州,而是郑州北边的屏藩新乡。新乡的民营经济的比重超过了2/3,而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更超过了3/4。

新乡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采取联合承接、联合设计、联合制造等形式,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这些政策促进企业尽早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知名品牌,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新乡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致力于打造民营企业集群。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简称“新飞”)、河南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兰”)、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河南科隆集团(简称“科隆”)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新乡也开始一飞冲天,迅速崛起。

在中原城市群中,涌现了新乡等众多富有民营经济活力的地区。而在武汉城市圈中,目前还没有出现民营经济重地。更多的城市,与武汉一样,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民营经济实力不足。

第九节武汉更需“中端崛起”

大中国,大武汉。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汉非常适合作为中国的代表:有显赫的战略地位,但是目前并不发达;版图很大,但是却并不够开放;有些地方很繁荣,但是,更多地方还很贫穷;都市阶层庞大,但是,农村人口仍然很多。

武汉之崛起,有如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作为中部中心的后发者,武汉欲后发先至,亦需有非常的发展战略。为此,武汉确立的未来战略为“高端崛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一个并不发达的国家的并不发达的内陆城市,武汉实现“高端崛起”的根基并不稳固,就现状而言,武汉更需要“中端崛起”。

“中端崛起”方为正道

在本次“十二五”规划中,新兴产业被寄托厚望,这隐约透露出整个国家欲实现“高端崛起”的战略意图。

中国的崛起,既是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亦是参与全球产业链获得回报的过程。********的发展,仍需服膺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目前,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年以上,在大飞机领域,核心技术被控制在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手中。在新兴的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亦被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是,市场上的高档汽车,如宝马、奥迪等,却几乎都是外国货。在中国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我们发现日立、神钢、现代、大宇这些品牌的挖掘机、起重机等机械都是来自日本和韩国。

在主流的大众制造业领域,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国企业亦是大而不强。

同时,中国市场的另一大特点,是以低端消费为主。目前,中国国民收入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决定了在中国高端产业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国更需要“中端崛起”。

事实上,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必是“中端崛起”,只有大众产业发达的国家,才可以屹立久远。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不仅拥有众多高端技术产业,其大众制造业亦非常发达。位列世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多数出自大众消费产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而昔日的霸主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正由于其本土“高端化”,奢侈品消费流行,金融投机比实业更受商人欢迎,最后导致了空心化,而随着其海外殖民地失去控制,这些昔日霸主迅速衰落。

鉴于此,整个中国,仍然需要以满足大众需求为主,而对应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以大众产业为主体,兼顾高端产业。

“十二五”规划虽确定新兴产业为战略性产业,但是就全国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可能只是10%。现在出现的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各地对新兴产业蜂拥而上,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而对于传统产业,大有将其当做“落后产能”对待的趋势。

传统产业是现实的支柱产业,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的产业。如果过早地将未来产业作为寄托,忽视当下,则容易形成产业空心化,成为经济上的孤岛。珠海落后于其他珠三角城市的教训,不可不察。

武汉已经确定要在未来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动漫、半导体、生物医药等15个新兴产业,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的总收入,亦被设定为8000亿元,几乎等于再造一个当下的武汉。而这一目标是否现实,值得考验。光是国家级的高新产业园,全国就有50多家,武汉有光谷,广州也有光谷,河北还有电谷,可谓群起争雄,绝非武汉独美。

在很多地方欲发展新兴产业时,地处沿海的浙江,反以传统产业破局。浙江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但是,却仍然坚守传统产业,通过市场转移、产业链的完善与拓展、在设计与销售领域的提升等方法,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而在广东,部分城市的“腾笼换鸟”已经导致实业衰退,出现了经济下滑的困局,这是当初始料不及的,连沿海都不合适全部抛弃传统产业,内地更可想而知。

以此为鉴,武汉未来的产业发展,首先是要改变目前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大力发展大众产业,而非将希望寄托在高端产业领域。更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作为中国大陆的中心,内陆腹地庞大的大众消费需求是武汉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的根基。而在产业布局上,武汉亦需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辅,而不是本末倒置。湖北有一句俗语,叫做“嘴巴还没有尖就学鹰叫”,武汉切不可应验此话。

武汉在造船、冶金、纺织等方面有着比较好的基础,应该继续发挥其在传统工业上的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大众产业。武汉只有在积累更强的技术力量和财富之后,才可以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突破。

以何优先

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武汉成为四方通途。

事实上,武汉一直以来都欲实现“两通起飞”,即以交通和流通促进武汉乃至湖北的发展,使武汉成为中部核心。为此,武汉市市政府还给当时的战略提议者,珞珈山下武汉大学的李崇准教授颁发了“第一号嘉奖令”,足见武汉对此战略的推崇。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两通起飞”的战略功过参半,符合未来大势,却未必切合当下时势。武汉通过“两通起飞”战略,成为中国的第一流通市场,曾经的汉正街,亦享誉天下,有“货到武汉活”之说。同样,忽视工业以及“退二进三”(“退二进三”通常是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缩小第二产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编者注)的战略,导致武汉在主流产业领域长期缺位,大众行业滞后。汉正街亦兴而复衰,反是浙江的义乌市场,因为有本土产业的根基,遂后来居上。

武汉未来的产业规划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武汉的计划中,“十二五”规划期间,武汉的服务业增加值要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2%,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和金融业的增加值欲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0%,武汉要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规划,相当理性。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众所周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达70%,而在中国香港,第三产业的比重更是达到80%以上。在国内,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达75%以上,广州超过60%,上海接近60%,深圳为53%。在直辖市中,重庆和天津的第三产业比重都未过半。全国第三产业的平均占比为42.6%,而湖北仅为39%。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第三产业越发达,越能证明城市发达。但是,反过来,却并非如此。是否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来发展经济,应该视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而定。

到底以哪种产业为主,受到两种条件的制约:其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二是该城市在所处经济圈中的定位与地位。武汉的“两通起飞”战略的失误之处在于,10余年来过于看重第三产业而忽视工业。事实上,很多主流城市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即先通过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澳门、拉斯维加斯等有特殊政策的城市除外)。如果跳过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则会使第三产业也受到局限,甚至最终还要补课。

笔者的老家红安县的发展,就经历了多次波折。

20世纪90年代,红安曾一度走工业化之路,但在红安卷烟厂于2003年被兼并之后,红安的支柱产业被“釜底抽薪”,红安县于是对“工业立市”产生怀疑,一度欲以旅游兴市,实现“跨越式飞跃”。结果,因为没有工业的支撑,第三产业无以为继,几次波折之后才重新回归“工业立市”之路。

红安在重新确立“工业立市”的发展方向之后,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自2007年起,红安的工业产值的增长更是迅猛,2008、2009年的增长分别达到了33.0%和32.6%。在全国制造业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这一速度可谓惊人。

事实上,武汉未来的发展重心,不在于第三产业,恰恰在于工业。目前,武汉与其他发达城市的差距,也主要在于工业领域。

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第三产业执全球之牛耳。但是,如果问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是谁,估计很多人都会产生错觉,认为似乎是中国或者印度。而事实是,仍然是美国。

若问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是谁,很多人也会产生错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经很多年了,也许是中国?但是,答案仍然是美国。

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仍然是第一,其经济结构非常合理,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