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25

第25章 分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7)

武汉同样当以此为鉴。作为中国的大陆中心,武汉具有成为中国服务业中心之一的潜力,特别是在发展物流业方面,武汉有天然的优势,其港口运输业和金融业,也潜力巨大。但是,现代制造业一样不可偏废,武汉需要兼顾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要优先发展制造业,以跳出武汉重工业过重,而大众工业受压抑的困局。

虽然很多国内发达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很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都在60%左右。但是,武汉作为后发的中部地区的中心,并不适合第三产业的比例太高,相反,保持其第三产业的比重比沿海中心城市稍低,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才最符合现实。

武汉若真的是天命所归,亦需耐心等待。

芝加哥在成为美国最大的交通中心之后,在上百年的时间内,仍然是美国的重要工业中心,只是在最近几十年,芝加哥才成为美国最大的互联网中心、最大的光纤通信中心,实现了“高端崛起”。同时,在最近10年内,芝加哥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其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逐步超过纽约,甚至在物流等局部领域,芝加哥的就业岗位数量已居全美榜首。

武汉应当效法芝加哥的崛起战略,先实现传统产业的繁荣,再谋求高端崛起;先成为制造业中心,再发展服务业。如此,方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迷失的洛阳:古都如何现代化

一座拥有邙山的城市,一定有着显赫的过去;

一座拥有白马寺的城市,一定有着漫长的故事;

一座拥有黄河与洛河的城市,一定是曾经呼风唤雨的要地;

一座拥有众多古老石窟的城市,也一定拥有多种面孔。

曾经的十三朝古都、老工业基地、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河南第二大城市、泛关中城市的重地……

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洛阳一样,拥有如此多重的身份。正因为如此,洛阳的发展,就是一部未来时代百科全书,它将为我们解答一系列问题:

古都城市如何在新时代发展?

老工业基地如何焕发新的青春?

内陆城市如何后发先至?

副中心城市如何与中心城市竞争与协调?

而目前,洛阳的重新崛起,也就是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洛阳的新老工业结构的协调问题、新城与老城的问题、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同步问题、洛阳在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中的定位问题,这些都是困扰洛阳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洛阳,用问号开头,是否能以惊叹号结尾?

青史几行名姓,邙山无数荒丘。

自先秦至隋唐,数千年来,洛阳一直是中国的中心。邙山之上,帝王将相无数。

但是,自宋朝之后,洛阳逐渐失去了该地位,甚至都不再是河南省的中心。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洛阳才重新成为河南经济的龙头,彼时,洛阳的拖拉机享誉全国和各亚非拉兄弟国家,洛轴亦声名远播。

可惜,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海洋时代的来临,洛阳被逐渐遗忘在黄河古道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被郑州赶上之后,一直到今天,洛阳就从来没有恢复其在河南省内的地位。就全国而言,洛阳已褪掉了其十三朝古都的成色,成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

洛阳的沉浮,固然有国家大势的因素,不过,兴亡有定,绝非天数。洛阳在改革开放之后,自身存在的种种战略失误,亦是导致其今日迟迟无法实现强势崛起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洛阳经济结构需要三重转型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都是河南经济的龙头。

洛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时期,全国156个工业重点项目有7个建在洛阳。洛阳石化总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集团(简称“一拖”)、洛阳轴承集团(简称“洛轴”)、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重工”)、洛阳铜加工集团(简称“洛铜”)、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洛玻”)等国内著名的大型企业,以及一大批其他工业企业,使洛阳独步河南。

不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洛阳形势突变。当时,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至深水区,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东北的长春、中部的武汉,以及河南的洛阳等城市,受到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除几个特大型国有企业外,其余市属国有企业纷纷关停。1997年,在全国亏损的659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洛阳就占了38家,洛阳的工业体系受到颠覆性打击。此后,洛阳走过一段弯路,一度欲以旅游兴市;后来发现,工业不兴盛,旅游难以单兵突进;最后,洛阳又回归到“工业立市”的道路上来。

至2009年,洛阳总产值达2075亿元,超过2000亿元大关,跃升中国城市前50名,同比增长13%,分别高于全国、河南4.3个和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30亿元,增长15.9%,高于河南省1.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77.3亿元、利润13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4.6%和18.1%,高于河南省15.4个和7.4个百分点。同时,洛阳的工业贡献值达到了65.3亿元。在21世纪的前10年,洛阳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发展速度达到28%,全国罕见。

不过,在洛阳花开两度的背后,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在未来,洛阳要完成持续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是轻重工业的协调。

2009年,洛阳轻重工业比例为13∶87,重工业仍然居绝对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是洛阳的优势,另一方面亦说明洛阳大众工业的不足。而郑州、新乡等之所以发展迅速,更主要的是靠轻工业的拉动,因为轻工业才是真正与最终消费紧密联系的。

其二是传统工业与新兴制造业之间的协调。

洛阳在经济改革模式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很类似。自2006年以来,洛阳坚持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注重发展新兴工业。

目前,一拖、洛轴等传统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完成改制,老树发新芽。新洛轴突飞猛进,甚至“神舟六号”90%的轴承部件,都是采用洛轴的产品。中信重工的特大型装备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洛玻集团成为世界三大拥有浮法玻璃技术的产地之一。一拖集团的拖拉机则风靡中亚和非洲。

洛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聚焦。洛阳共有1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数量居河南省内首位,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石化工业、铝加工业、钼钨钛产业、硅材料产业等六大产业基地。

此外,洛阳的能源性产业亦居全国前列。小浪底枢纽主体在洛阳境内的孟津,其电力工业装机总容量761万千瓦,是河南省乃至中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洛阳的石油产量亦在河南居首。

在完成传统产业的新生之后,洛阳重点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崛起。洛阳的硅及光伏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洛阳市多晶硅的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吨,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此外,洛阳还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动力谷”。

洛阳是全国重点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高度密集的城市,目前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1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市区的科技人员密度在全国位列前三甲。“神舟六号”上的某些部件都是洛阳制造,可见其科技实力不可小觑。未来,洛阳如能有效转化其科技力量,在高新技术领域,或可引领河南省的风潮。

如此,洛阳的传统重工业、新兴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齐头并进,改变目前工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而在洛阳的项目引资中,除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进大批的大众制造工业,以中和洛阳轻工业不足的局面。这种模式,在很多内地城市中普遍存在。如湖北小城红安,在红安烟厂被武汉烟厂兼并、工业根基受损之后,就大规模引进大众产业,娃哈哈、雨韵、上好佳等食品产业纷纷进驻红安;而在郑州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轻工业亦居功至伟。在未来,洛阳同样需要在轻工业领域加快发展步伐,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内生性企业的情况下,先引进国内外大众产业巨头,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其三是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并同时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制。

最近几年,洛阳经济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一条腿走路,即洛阳的飞跃,主要靠的是传统国有企业的老树发新芽。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阵痛之后,目前洛阳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已基本完成改制。早在2000年,在洛阳市亏损的38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完成改制的就有25家,占总数的65.8%。巧合的是,洛阳当年减亏企业为68.4%,几乎与改制同步,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的关系。

洛阳的另一条腿一直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虽然洛阳的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的生产总值却仍然严重不足。相比之下,2009年,河南省的非公经济贡献率已经超过60%,洛阳的竞争对手郑州,达到了67%,新兴的工业城市新乡,更是达到了70%以上,而洛阳却仍在40%左右徘徊。民营经济的萎缩,导致洛阳难以产生内生性企业,更难以出现企业巨头。

在未来,洛阳要获得二次飞跃,培育与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当为战略重心之一。

第二节洛阳还需提高城区聚焦作用

洛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区县众多。

至2009年,洛阳总面积为15208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10.8平方千米,总人口为640万人,拥有瀍河(回族)、老城、西工、涧西、吉利、洛龙六区,以及偃师市及孟津、新安、伊川、宜阳、洛宁、汝阳、嵩县、栾川八县。

2009年,洛阳国内生产总值破2000亿元,同时,洛阳的县域经济,则早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2009年,洛阳县域经济总量为1406.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7.8%,其中偃师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伊川、新安也超过了200亿元。而早在2000年,洛阳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就已经突破50%。县域经济已成为洛阳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过,硬币总是有两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县域经济的发达,正隐射了其城区经济不够聚焦。

但凡是全国发达城市,其郊区经济亦很发达。但是,其主城区经济与郊区经济往往有一个合理的比重,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权重。在工业化初期,城区经济总量应该远远超过郊区经济总量;而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化,郊区经济总量应该逐步接近乃至超过城区经济总量。

而在洛阳,郊区经济的发展,并非因为后工业时期的均衡发展,而只是由于城区经济的不够发达。早在2000年,洛阳工业低潮时期,洛阳郊区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城区。在未来,洛阳需要逐步提高城区经济的聚焦作用,只有先获得城区经济的突飞猛进,才会有诸多县(区)经济的齐头并进。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经济重镇,其城区经济都非常发达,在区域内有巨大的集聚效应。

2009年,北京的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东城、西城六大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500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其中,产值最大的区海淀区,大约占北京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北京市的郊区经济,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7%。产值最大的区顺义区为535亿元,最小的区延庆区为61.6亿元,最大市区的产值大约为最小郊区产值的30倍。而各个市区的平均产值,大约为各个郊区平均产值的3倍。

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已于2009年废除了各个区(县)的排名,但是,2007年上海各区(县)的排名状况,仍然具有参考价值。2007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为12000亿元,而郊区(浦东新区逐步成为市区,不计算入内)大约为2700亿元,占比不到1/4。

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广州,包括番禺区在内的郊区占比不到30%。而在同为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区的聚焦度更高。2009年,武汉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00亿元,约占当年武汉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4560亿元的15%。

河南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须达到60%,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既需要继续发展县(区)经济,同时,中心城市亦需要进一步聚焦。在此情况下,洛阳的城区经济亟待加强。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洛阳的城区产业聚焦,亦有利于全市的产业布局。目前,洛阳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比已经优化为11.7∶63.7∶24.6,第二产业的占比基本合理。但是,在洛阳全市的三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仍然过低,尚未达到50%,凸显了洛阳城区经济的缺位。在北京,城区的产业75%以上为第三产业,这种模式可为洛阳借鉴。未来,洛阳城区,可以被打造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而各个区(县),则可以致力于发展第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