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21513700000037

第37章 澳门、台湾地区的梦与痛(2)

第三节珠三角渐行渐远

澳门在珠江水系的濠江入海口,自古以来,即是珠三角的重镇。而澳门在珠三角的地位,却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着变化。

自明朝开埠一直到鸦片战争,在当时中国大陆实行海禁的情况下,澳门一直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上贸易中心。而后,随着香港的开埠,以及内陆广州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澳门与香港一起,构成与广州分离的两大中心。一直到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内陆的封闭,澳门与香港一起,成为当时珠三角乃至东南亚唯一的贸易中心。

而随着改革开放,珠三角大陆部分又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这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它以占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国内生产总值。新的珠三角中心为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城市,其中已经找不到澳门的身影。甚至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澳门亦无险要地位。

在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对于珠三角的描述,存在三个层次。从地理和经济意义上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七大珠三角核心城市出发,到广州、深圳、香港三大中心城市辐射下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再到东部九省加上港澳的泛珠三角,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珠三角已经取代传统的小珠三角,成为珠三角发展战略的核心。未来的泛珠三角发展方略,亦当以此为基石。

在大珠三角体系中,澳门已经逐步********。论经济实力,澳门与广州、香港、深圳相比,在经济总量上相差甚大,其主体产业更是游离于珠三角体系之外。香港定位于成为金融、信息、物流中心;广州则重点发展商业、服务、文教、交通、科技等职能,建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圳重点发展制造业、商业、金融和服务等职能,力图成为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几大中心的格局形成的渊源,其实是广州和深圳在受到香港的经济辐射,成长起来后,再向次一级区域二次辐射。

澳门单一的博彩业,无法形成在大珠三角体系中的定位,而其旅游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由博彩业带动的,无法形成单独的产业。倘使澳门抽离博彩业,还有多少人专门去澳门观光,值得怀疑。事实上,没有大的经济体的支撑,单纯发展旅游业,在自然条件并非优越的澳门,并不现实,其近邻珠海即为前车之鉴。珠海曾经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结果商业与服务业跟不上来,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即告夭折。反是深圳,由于工商业发达,造成了巨大的吸引力,然后通过世界之窗等人造风景,成为旅游城市,香港更是如此。澳门成为珠三角的旅游中心城市的设想,恐怕前景渺茫。独特的经济结构,使澳门在未来的产业融合中,游离在大珠三角体系之外,无法实现与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

在国家战略中,珠海特区的设定,本来就被赋予与澳门连为一体的期望。但是,在珠海特区设立至今30年中,珠海与澳门之间互补的格局尚未出现。

由于澳门在20世纪90年代的衰落,导致其辐射珠海乏力。当时珠海正在创业期,急需获得产业支持,而澳门经济又长期徘徊不前。20世纪80年代澳门的经济增长速度为8%,进入90年代,更停留在5%左右。同时,由于博彩业独大,澳门的工业规模小,自身尚且不够强大,无法完成对珠海的辐射,令珠海对其大失所望。珠海不得不舍近求远,谋求靠近香港。

由于两地之间不存在产业转移,澳门和珠海在各自的产业发展中,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特点,甚至出现了产业竞争。例如,澳门定位于成为博彩旅游城市,珠海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定位于成为旅游城市;澳门国际赛车颇具声望,珠海亦举办国际赛车盛会;甚至,珠海耗费巨资,建立了独立的机场,成为日后的大败笔。澳门获得珠海横琴岛的“租借权”,澳门将此设立为文化区,而珠海一直引进国内知名大学,未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功能重叠,值得怀疑。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已经逐步崛起,而在中国的国家大战略中,希望此三个经济区起到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责。泛珠三角的提议,即是国家赋予珠三角的重任。而在这一过程中,游离于大珠三角之外的澳门,似乎仍然将游离在这个大体系之外。

澳门,已经与内陆渐行渐远。

第四节横琴开发为时已晚

2009年6月24日,******正式批复《横琴岛开发总体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以类似租借土地的形式,实现珠海与澳门的深度合作。在澳门回归10周年前夕,中央给澳门送上了一份大礼。

对于地域狭小、缺少战略纵深的澳门来说,租借珠海的土地,乃是其梦寐以求的宿愿。可惜,当一切终于尘埃落定的时候,我们赫然发现,横琴开发,已经失去了其最佳时机。

无论国家还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

近代英国崛起的本质,即在于英国引领了工业革命的先声,又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在当时世界上占有先发优势。其后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后起的日、俄,在崛起时均位于世界先进之列,当时完成国内革命和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放眼全球,不过十余国,而整个世界,尚处于旧时代蒙昧的尾声。甚至日本因为在亚洲早崛起几十年,就可以侵略庞大的中国。中国重新崛起的本质,亦在于抓住了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改革开放,重新融入世界体系。

珠三角核心城市群崛起的本质,乃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引领了内地制度变革的先声,承接了香港地区及欧美的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从改革伊始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其真正的高峰期,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

香港的新生,在于其通过产业转移,造就了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与此同时,工业向内地的转移亦使香港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并且使香港与珠三角诸城市之间形成了产业互补。

而澳门却缺少这一环节,这注定其无法在当下完成真正的新生与再造。

珠海最需要澳门的时期,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当时,整个珠三角城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珠海由于具有特区的桂冠,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当时的珠海和澳门,却错失互相成就对方的宝贵时机。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珠海原********梁广大曾把横琴岛称为“黄金宝岛”。1989年,珠海市就研究将横琴岛作为特区中最宝贵的一块地进行建设。1992年,横琴岛被列为广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1998年被定为珠海市五大经济功能区之一。梁广大在任期间,曾主张保护横琴岛上的自然环境,发展软件产业、总部经济、研发基地、会展产业和旅游业等。而在其继任者中,有些人主张发展工业,因而导致在横琴发展旅游业还是工业存在广泛的争议,这一争议持续了将近20年。

同时,珠海和澳门之间的博弈,也造成横琴岛无法为双方共同开发。20世纪80年代,由于澳门产业结构单一,工业规模小,珠海不太看得起澳门,转而去追逐香港,甚至一度想修建珠港大桥,而澳门亦对此耿耿于怀,双方合作并不愉快。

在争议中被搁置的横琴岛,就此失去了其最佳发展时机。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正是珠三角各城市起飞的黄金时期,珠三角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名贯全球的“世界工厂”,以广州与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城市群亦完成了初步崛起。

而在第一轮的发展中,珠海逐步落后,珠海一度以深圳的对手自比,但是,直到今天,珠海已经远远落在深圳之后。2008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806亿元,而珠海只有992亿元,鉴于人口与地域面积的基数不同,若按照人均计算,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9800元,而珠海只有66550元。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更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最后。

其实,珠海与澳门,犹如连体婴儿,这也是设立珠海特区的初衷。没有珠海,澳门不可能完成产业转移;没有澳门,珠海去投靠香港,无疑将自己等同于珠三角的一般城市。珠海与澳门的平行发展,造成了双方的失落。

如果横琴岛能够早20年乃至15年开发,则情形大不一样。澳门与珠海,可以一起将横琴建造为工业中心,以澳门的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可珠海、澳门共建工业横琴。这样,澳门可以在“赌城澳门”之外,再造一个新的“工业澳门”,而珠海亦不用去投靠香港,更不用在工业立市与旅游立市的战略分歧中错过宝贵的发展时机。

在珠海与澳门犹豫的时期,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却已风潮千里。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城市格局大局已定,珠三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历史已经给予了珠海和澳门机会,可是它们没有抓住,在珠三角城市已经崛起的情况下,澳门已经失去了调整未来战略的时机。

在未来,横琴势必成为一块定位不明的孤岛。

发展工业?

珠三角城市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无论是澳门还是珠海,其工业基础不仅远逊于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甚至也比不过同在珠三角西部的中山与东部的东莞。澳门根本无法起到香港辐射珠三角城市那样的作用,甚至,早在20年前,澳门所拥有的资金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其体制优势,亦随着内地的改革而被逐步抹平。

发展旅游业?

没有工业体系的支持,横琴就是成为澳门的外岛,亦难以有大的作为。

发展文化产业?

澳门大学已经以12亿澳元的租金,在横琴开设新校区。但是,同样的问题是,澳门的文化产业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缺乏内地文化大城市那样的积淀,其未来亦堪忧。

成为中西文化和贸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