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志国管理日志
21516300000011

第11章 四月:国际化(1)

4月1日

国际化,必由路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极为严峻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国际化的概念,青啤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公司,是其成长的必由之路。

——摘自2003年金志国做客《财智对话》电视论坛的谈话

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啤酒行业日趋成熟,竞争日益加剧。外资啤酒携雄厚的资金实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经验,正在发起第二轮大举进攻,并实行“本土化”战略,面对中国啤酒市场这块大蛋糕他们势在必得。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壁垒逐步消失,对于国内啤酒企业来讲,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已失去,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资本,只有本身国际化才能参与国际化竞争。

面对国际化大公司,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太小,赢利能力很低,每年赢利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如何竞争?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远远低于国际先进啤酒企业,就国际化公司的全球资源配置方面讲,也只是少量产品出口国而已,并未国际化,还没有资格真正参与世界级的角逐。

虽然青啤在中国啤酒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但是与国际啤酒大公司相比,在资产、赢利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清醒地对待现实与未来,才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行动指南

要么国际化,要么死亡,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所有中国企业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

4月2日

品牌与资本的国际化

青啤的国际化一直在进行着。首先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出口业务,在当时国门还没有完全开放的背景下,我们是从门缝里“溜”出去的。走到今天,青啤实现了两个国际化,树立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一,品牌国际化;第二,资本国际化,综合运用国际范围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国际资源、资本。

——摘自2009年10月18日金志国在青啤内部所作“系统力”主题演讲

背景分析

啤酒业是全球化市场竞争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时至今日,除燕京啤酒外,中国著名的啤酒品牌都已与国际资本联姻。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金志国感到任重道远,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进行了战略调整,以“建设国际化大公司”为目标,以“品牌、效益、规范”为重点,致力于整合创新,全面提升青啤的核心竞争力。

1993年青啤在香港上市,走出了资本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对于国际化,金志国曾感慨:“中国的啤酒企业,如果不参与市场整合,就会被市场整合。主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携手共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

行动指南

要想不被国际化,必须主动国际化。主动国际化的前提——思维理念外向化、资源配置国际化。

4月3日

国际化不同于全球化

国际化和全球化不同。全球化是产业链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国家,上游在美国,中游在日本,下游在中国。国际化是指资本是国际的,品牌是全球化的。对于青啤来说,需要的是营销网络的国际化,消费者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运营水平的国际化。不管资本运作的能力,还是产品运营的能力,都要达到国际水平。

——摘自2009年12月17日金志国接受媒体联合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早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青啤就开始试探性进入美国市场。在1981年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以及1985年在华盛顿举办的“亚洲国家啤酒评比会”上青啤两度夺冠,在1987年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会”上,青啤名列榜首。青啤近几年均保持10%的增幅,自1978年开始出口,在短时期内由年销2万箱猛增至100万箱,打破了美国380种进口啤酒销售量增长速度的纪录。

2002年4月,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经过精心筹划的青啤在第一时间进入了中国台湾地区,当年对台的销量增长了131%。2003年,青啤在当地的销量达到了3万多千升,具备了在海外设厂的前提条件。

2005年,是青啤的重要年份。那一年,青啤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总销量达到400多万千升,同比分别增长了16%和10%。品牌的整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前六大品牌的销量占到总销售量的66%,同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5年7月青啤在台湾地区的工厂正式投产,自此,青啤迈出了海外建厂的第一步。通过台湾地区这个跳板,青啤开始有意识地将产品向东南亚等地辐射。

行动指南

产品国际化还只是表象,国际化由诸多要素构成,国际化的运营能力和国际化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4月4日

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对青啤不吝言辞、大加赞赏。如今,青啤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有了成倍的增长,市场无国界是因为青啤的品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认同。

——摘自2008年12月27日金志国在第七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的发言

背景分析

青啤的国际化,重点在于品牌影响力的国际化。

香港特区前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曾经感叹:国外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就是青啤。

青岛啤酒,或许是被美国好莱坞欣然接受的第一个中国品牌。看过美国大片《木乃伊3》的观众都会牢牢地记住这样一个情节: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商业街街景,青岛啤酒的霓虹灯广告牌醒目闪现,持续时间超过5秒。中国影迷大感意外的同时,不免生发重重疑问:青啤花费了多少广告费,在《木乃伊3》这部片子里做了回植入式广告?

制片方给出说法:那个霓虹灯广告牌,是还原历史街景的需要,青啤没有因此支付广告费。

对此,青啤表示:“一百多年以来青啤的商标发生了多次变化,影片中展示的20世纪40年代青啤的广告牌,非常准确,我们对《木乃伊3》摄制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深感钦佩和感谢。”此后,不管是与NBA的合作,还是赞助2008北京奥运会,青啤都将国际化的元素演绎到了极致。

国际化,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愿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从制造的国际化起步,经过相对漫长的岁月才升华到品牌国际化的境界。青啤的国际化正好相反,它经历的首先是品牌的国际化,然后是制造的国际化、网络的国际化。

行动指南

品牌强则国家强,做企业要有为国家做强品牌的雄心和壮志,把做强品牌作为最大的社会责任。

4月5日

国际化,不是赶“远集”

青啤的国际化如何实现?如何走出去?走出去如果只是把青岛啤酒卖到更远的地方,那就只不过是赶了一场“远集”,不是我们所要的国际化。国内市场本身就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已经国际化的国内市场上,拥有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功夫的话,我们走出去一定强。如果没有那种功夫,恐怕还没走出去就已经失败了。

——摘自2006年6月金志国在中山大学CEO论坛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2005年,金志国见到了第一位把青岛啤酒卖到美国的“经销商”——罗滨。金志国很好奇,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尚无贸易最惠国协议,物流等诸多方面也不能和今天相比,怎么会有利润可图呢?

原来,1976年7月,罗滨不远万里从美国赶赴天津参加一个交易会。岂料,罗滨抵达北京后,由于唐山大地震,铁路交通全部瘫痪。整整四天,罗滨待在北京一无所获,烦躁的罗滨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立刻离开北京。由于地震很多地方的车票都买不到,哪儿都去不了。最终,他随手指了旁边的一个地名说:我就去那儿,有票吧?于是,罗滨便这样登上了开往青岛的火车。

青岛的美丽征服了罗滨,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滨品尝到了青岛啤酒。凭着犹太人特有的敏感和智慧,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把青岛啤酒带回美国”。不久后,第一批青岛啤酒装上了开往美国的货轮。

听了罗滨的故事,感慨之余,金志国想到了更多关于国际化的问题:“这样的远涉重洋其实算不上国际化,这种营销渠道不是我们掌控的网络,这种物流和国际是不对接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哪种目标市场、为什么样的消费群体服务,无一进入视野,这和我们拿点土特产去赶集是一样的,唯一区别是这次到了美国,赶了个远集而已。很显然,这不是青啤所要的国际化。”

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是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仅是国际化低层次的组成部分,而且这样简单的出口贸易形式对于啤酒行业来说,无法让它越走越远。”金志国说。

尽管青岛啤酒在海外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销售,可以说销售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还不高。

行动指南

国际化绝不是把产品卖到海外,而是对企业全方位能力的综合考量,首先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

4月8日

国际化还是被国际化

严格意义上来讲,啤酒行业的国际化早就开始了。当其他的行业还存在门槛,啤酒行业已经消除门槛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啤酒制造商,几乎都到了中国,而且来了不止一次。10年前就来过,以后退出,现在又来了。所以摆在中国啤酒企业面前的选择是,要么国际化,要么被国际化。

——摘自2006年3月5日金志国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鉴于中国啤酒行业规模太小,啤酒企业“体质”太差,全球著名的啤酒商不屑与我们合作,纷纷选择在中国单干,将国外的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直接拷贝过来,结果因水土不服,战略收缩。

10年之后,外资卷土重来,在中国啤酒行业掀起了滔天巨浪。此时,中国本土的啤酒企业已然壮大,于是,国际上的啤酒集团选择与中国的啤酒企业合资合作。自此之后,中国的啤酒行业多了海外资本的身影。

青啤也不例外,结盟美国AB公司,是青啤的主动行为。与AB公司联盟后,双方实现了管理和技术的真正共享,这为青啤的外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行动指南

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国际化进程。

4月9日

与资本合作,必须看得长远

与AB公司合作,遭遇的最激烈抵抗来自我们内部。大家担心,AB公司来了,还不把青啤吃掉?实际上大家没有看到商业背后的逻辑。现在经济全球化了,国际资本的力量是抗拒不了的,你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自己在短期内发展不起来的话,必须靠整合外部资源来发展。现在说青啤能行,三五年以后,还行不行?必须看得长远!

——摘自2004年7月金志国做客《****访谈录》节目的谈话

背景分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啤酒通过本土化战略再次进入中国市场,中高端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

青啤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国际化大公司为目标,引入外资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双赢结局。

结盟AB公司之时,金志国坦然直面媒体对于“出卖青啤”的质疑,公开对媒体、员工们说,青啤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如果是钱,靠青啤的无形资产完全可以调动、支配全球很多资源为我所用。青啤需要的是,把自身发展成国际化大企业必备的管理、技术、人才、网络,而这才是“冒险”引进AB的目的所在。

实践证明,这种眼光和判断是正确的。

行动指南

锁定、对接国际资本,也是一种“由敢而生”的“创新”。

4月10日

整合国际资源,把对手变成伙伴

世界经济的大门一旦打开,我们面对的就是多姿多彩的竞争舞台。我们的资源相对缺乏,怎样利用国际化的外部资源壮大青啤,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国际著名的啤酒商已经通过自身实力垄断了很多资源,我们复制那些资源要付出的成本太高,时间也太长。借用那些资源就会降低我们的成本,因此我们建立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把世界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同时把资源不断地引进青啤。

——摘自2004年1月10日金志国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与美国AB公司成为伙伴以后,青啤借用了AB公司的许多资源,来支持自身的成长。通过与AB公司的最佳实践交流活动,青啤精细化管理水平迅速向国际化公司靠拢。

此外,青啤还指派财务、营销、管理等部门的人员逐批到AB公司学习他们的一整套管理方法。这样就把青啤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平,把外向国际化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金志国认为,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将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者,并整合了国际范围的资本和资源。在此基础上,学习其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手段,将公司首先“内向型国际化”。

在内向型国际化的阶段,青啤没有放弃外向型国际化的速度。通过“内圣”和“外王”的相互作用,全面提升青啤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形象。

行动指南

具备全球视野,整合国际资源,把竞争对手变成审视自我的“镜子”,在联合中发展、变革、竞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