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志国管理日志
21516300000009

第9章 三月:品牌保鲜(2)

背景分析

买方市场之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品牌很多,要想拥有并不断壮大青啤忠诚客户群的队伍,保持口味一致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其关涉到青啤的品牌力。

2005年,青啤开始文化转型,意在提升企业文化,构建起与战略转型相适应、相协同的新型企业文化,并将文化固化为一种竞争力。按照金志国的表述,青啤企业文化最大的改变即是向市场导向型文化转变。比如,青啤的使命是酿造消费者喜欢的啤酒,检验产品的标准不是设备仪器或技术专家,而是消费者的喜好。

青啤倡导的市场观是“永不放弃”,强调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导权,适应市场并且创造市场;青啤倡导的品质观不再仅是高精严细的产品标准,而是“畅饮快乐”,质量好不好,也要市场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在这样一种品牌价值观的导引之下,青啤得以将文化资源、品牌资源提升为消费者认同的一种品牌力。

行动指南

品牌,只有转化为“品牌力”,才能发挥威力。

3月11日

品牌营销区隔“同质化”

品牌必须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专业性的特征,才富有生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我们处于推销产品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品牌营销阶段,还没有对品牌进行很好的规划。这是我们与国际大公司的一个实质性的差距。

——摘自2003年金志国在青啤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在企业文化建设会议的现场,金志国如是说:为什么同样一瓶啤酒,在啤酒城喝要比一般的地方贵上几倍,但消费者还是愿意为此埋单?因为来到啤酒城就会被那里的激情氛围所感染,对这杯酒的感觉就不一样。青啤的品牌观是“有情有义”,每位员工都代表着青啤的品牌形象。产品品牌是通过我们的产品行为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说到必须做到,如果你承诺的东西消费者没有感受到,就会认为你失信了。

“现在很多广告,总是说过头话,广告打了一阵,产品就没了。为什么?因为欺骗消费者,就会遭到消费者的抛弃。”

如今,每当啤酒新品上市时,青啤的营销人员就会一改以往“遍地开花、全面出击”的行销方式,而是采用广告引导、品牌开路、多点渗透的战术,始终不渝地坚持“情感化”品牌传播路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消费特性的消费者进行品牌的渗透式传播。

行动指南

竞争战略的根本在于超越竞争本身,提供差异化的情感消费来为消费者创造与众不同的附加值。

3月12日

避开品牌建设的误区

错把名字当品牌、错把资源当能力、错把诉求当定位、错把运营当战略,这是部分中国企业在品牌认知和企业运营上的误区。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在品牌、定位、建立、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错误和不足。

——摘自2008年6月3日金志国在青啤内部的讲话

背景分析

卖方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消费市场日益呈现出“理性+感性+个性”的态势。所有企业都将面临从产品经济、工厂经济向服务经济、品牌经济的转变。

尽管都是赞助奥运会,青啤没有一掷重金签约明星代言,也尽量少地运用广告宣传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而是通过“倾国倾城”等众多落地活动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从而使得消费者通过蕴涵激情的消费体验,畅享体育的快乐。青啤通过产品、消费者、品牌的激情互动,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在品牌建设方面,青啤的发展模式是“哑铃型”,一端是产品研发,一端是品牌塑造,中间环节是市场营销。“除了品牌关联度,还有战略上的吻合度,这是国际化赛事和国际化啤酒两个国际化品牌的结合。”

在金志国看来,品牌营销、品牌建设不是针对一个重大体育赛事的事件型营销作安排,而是基于战略做出的决策;是一个战略性的企业组织把握战略机遇成就国际化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反应型的组织仅想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提升品牌的短期目标。

行动指南

品牌构造力、品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超越过往、攀越新高的出发点、爆破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愈益全球化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增长,必然需要一个能够体现、反映其综合实力的体系设计。

3月15日

品牌资产不可透支

2001年青啤的扩张速度非常快,这时候青啤最大的两个风险是资金高度绷紧和品牌透支。全集团收购的50家企业,都在蚕食青啤100年来建立的品牌,从总部到基层单位,没有一家在做维护工作。品牌是需要维护、保养的,一个品牌被并购进来后,立马就启用了青啤的商标,导致青啤口味不一致,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品牌风险。

——摘自2006年5月金志国在青啤内部“品牌与战略”讲座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急速扩张的年代,青啤旗下聚合着200多个啤酒品牌。这200多种啤酒大多都使用着青啤的形象标志,无形之中严重侵蚀了青啤品牌的美誉度,伤害了青啤品牌的知名度,使青啤的无形资产迅速贬值,对品牌构成了重大战略风险。

其后,金志国踩下透支品牌资本的紧急刹车,从品质、服务、品牌内涵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为启动“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打好基础。

行动指南

打造一个品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毁掉一个品牌却可以在旦夕之间。

3月16日

模仿别人,永远找不到自己

如果我们做品牌没有定位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要形成自己的品牌风格,如果你仅想模仿别人,那么永远学不会别人,也永远找不到自己。

——摘自2010年金志国在青啤内部的讲话

背景分析

品牌定位鲜明的青啤冀望借助奥运会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品牌化的平台与载体,进一步打造青啤的国际化气质。综观近年来青啤的品牌营销,可谓亮点频多、精彩纷呈。三星等众多品牌通过赞助奥运得以重塑品牌形象,青啤如何借助奥运营销扬名立万?产品植入是品牌营销的初级层次,青啤的品牌策略是不蹈习常、积极创新。

百年品牌,如何重构自身的品牌形象?如何刷新自身的品牌属性?如何让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与共振?从2005年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开始,青啤首先发布了“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与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紧密扣合,随后便确定了2006年“点燃激情”、2007年“传递激情”、2008年“释放激情”、2009年“演绎激情”一整套丝丝入扣、酣畅淋漓的品牌营销计划。

激情与梦想的品牌主张,贯穿品牌营销始终,围绕“激情、快乐”广泛播扬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放大了青啤的品牌价值。

行动指南

成功的竞争策略不是“模仿拷贝”而是“差异创新”,富含价值的品牌资产应该是“与众不同”而不是“高度雷同”。

3月17日

顾客认知品牌的三部曲

认可产品——追随内涵——享受品牌带来的精神和文化满足,这就是品牌认知的三部曲。产品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品牌的有形体,品牌是产品的无形体,那么品牌就是文化和产品的结合体。当品牌价值主张和消费者所追求和认同的价值主张一致的时候,品牌与消费者就建立了一种朋友关系,他会像爱护朋友一样与你交流,会用自己的钞票做品牌的选票,购买产品。所以品牌的文化价值必须和你所希望交往的朋友、与目标消费者保持高度一致。

——摘自2008年6月3日金志国在青啤内部的发言

背景分析

对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投入,青啤从来不将之看成是一种费用消耗,而将之视为一种战略投资。如果从青岛国际啤酒节一天销售227桶啤酒来看,这个量同青啤销售总量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青岛国际啤酒节创造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以及带给消费者的快乐指数在极速地增长,这也会拉动青啤在日常消费中价额的增长。

北京奥运会之后,青啤与NBA亲密接触,NBA拉拉队选拔赛也在相当程度上释放了青啤品牌的亲和力、影响力。这也是NBA首次在中国开展的拉拉队选拔活动。整个活动跨越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对30万名女孩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海选、分区赛、大区赛、半决赛的层层筛选,多达300多万人次参与了互动,10名宝贝在万里挑一后诞生。上百海选城市,近千场海选,直接影响观众近千万人,节目累计收视人群近9亿人次。

行动指南

品牌增值的新模式是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体验,共同创造价值。

3月18日

品牌张力如何产生

品牌张力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与消费者的沟通,是围绕消费者喜好进行的。像“倾国倾城”活动、“NBA拉拉队”活动,都是消费者愿意关注的东西。改善消费者心境,让消费者倾心参与新事物。我们举办啤酒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亲和力,品牌的溢价空间就出来了,定价能力就提升了。

——摘自金志国在青啤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作为赞助商,把奥运的价值、NBA的价值和青啤品牌深度关联,力求使最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到,青岛啤酒是激情的催化剂。观赏体育赛事时,进场之前观众总会喝啤酒来点燃激情,比赛结束后再到饭馆喝啤酒释放激情。正是通过激情这一关键情感的关联,奥运和体育为青啤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产品互动到品牌互动,与奥运和NBA的激情邂逅放大了青啤的品牌影响力。

2009年12月14日,青啤与NBA骑士队在骑士队主场美国克利夫兰举行了签约仪式,正式达成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获得青啤“炫舞激情”NBA拉拉队选拔赛总决赛冠军的10名选手也进行了首场“美国秀”。

近年以来,青啤一直在寻求与自身有共同发展理念的对象。敢于挑战、用年轻的激情去感染更多受众,是青啤与NBA共有的理念,也因此,NBA骑士联盟成为青啤的最佳合作伙伴。青啤与骑士联盟的合作,不仅是商业上的双赢,双方还将共同开展系列慈善活动,助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活动,以实现与社会的共赢,这也是双方合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行动指南

品牌无形,但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个有形的过程。与消费者互动,提升品牌亲和力,品牌的溢价空间自然就有了。

3月19日

品牌的四个度

品牌建设需要“四个度”:第一,要有“高度”,你是为谁服务的?青啤的愿景是成为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也就决定了我们是为全球的消费者服务的,这是一个高度;第二,要有“长度”,品牌需要历史的积累,需要一种坚持,谁要想投机取巧,就肯定长久不了;第三,要有“宽度”,这个宽度是一个专业化的宽度,追求的是专业化和匹配性;第四,要有“厚度”,这个厚度是文化积累的结果,要不断增加品牌的文化内涵,保持新鲜度。

——摘自2009年8月8日金志国在第三届中国品牌节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金志国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作过一场关于奥运营销、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的演讲。演讲中,金志国谈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越来越多,但因为缺乏沟通渠道与方法,国外社会对中国品牌并不完全熟悉和认同,尽管中国出口海外的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都在95%以上,但“中国制造”在海外问题不断,这成为影响中国崛起的因素之一。

在金志国看来,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与否,关键是要在品牌建设方面实现“四个度”,即高度、长度、宽度、厚度。品牌的“高度”是根本,品牌的“长度”是保障,品牌的“宽度”是基础,品牌的“厚度”是底蕴。

他说“中国制造”的标准应该是“标准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品牌是我们的,在产业链上要向上下游延展,强化我们的品牌创造力”。

行动指南

品牌导向激发竞争优势,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竞争力体现为品牌建设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