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学习经济
21516700000034

第34章 “学习经济”蓝图之结构调整(6)

2.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在“学习经济”的“国家学习体系”框架下,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能够适应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劳动力,同时满足劳动力在常规部门和新兴部门所需的各种技能。

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灵活的和全面广泛的素质教育体系。劳动力拥有良好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有机会找到新兴部门的工作。政府应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应通过财政拨款来承担部分教育成本,还应通过向社会提供信息和加强立法来促进和规范教育市场的运行。

教育体系应是全面的,能满足劳动力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能满足劳动力终身教育的需要。教育应为年轻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应保证各年龄阶段以及各种能力的人获得足够的教育来更好、更全面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学校将不仅成为那些将最终踏入四年制大学的学生获得基本素质的场所,而且还将为那些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且,要让劳动力都能从新技术革命中获益,并找到工作。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集中进行,而且需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进行,终身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模式。那种认为目前的正规文凭教育和已经建立的各种培训项目,能够满足一个人一生的工作需要的观点已经过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2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今后4年的头等任务是确保每个美国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为此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于2001年7月在东京举行的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日本社会和日本人都在世界上丧失了竞争力”。他还认为“日本人应该掌握与高收入相适应的技能”,强调了日本国民应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在21世纪,以前那种单纯局限在学校中进行集中教育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但目前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进行远程而非呆在教室和工作间进行教育的能力在不断加强,远程教育如“网上大学”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人们需要有更高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生产力革命会导致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新兴部门的工作机会使劳动者的原有知识和技能加速折旧,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将是关键。技术创新特别是革命性技术创新是不确定的,未来劳动力市场对工作技能的需求也是不确定的,惟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十分有参考价值的报告。它根据现实需要和21世纪的社会发展动向,从受教育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把教育的核心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并将其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先让受教育者“学会知道(Learning to know)、学会去做(Learmng to do)、学会与他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wlth others)、学会存在(Learmng to be)”。这意味着,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如果说知识会老化。无法跟得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当一个人获得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时,他的知识技能就可以随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得以更新。

最后,我想强调,基本素质也应包括一定的研究能力。数十年前,岗位培训来自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今天,商业越来越强调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能力必须同研究能力结合,才能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在2000年美国一项权威杂志的排名上,输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主要原因是沃顿商学院强调商业中的研究能力,哈佛商学院强调从案例中的商业经验积累。由于未来信息技术市场变化快,研究能力比商业经验更适用。

3.基础科学

技术发展来自科学发展,技术革命来自科学革命。基础科学是发生科学革命的领域,国家学习体系应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基础科学对革命性技术创新推动作用,能增强一个国家对技术革命的敏感性和预见性。

但是,市场机制在基础科学发展方面却缺乏功效。在该领域,研究工作不确定性高,应用性不强,缺乏企业盈利动机,这些领域里研究工作的社会利益可能比私人能得到的收益更大些。例如,一项研究的支出一般来说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利益,可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厂商却不会有足够高的收益来投资这些研究活动,而且对那些企业来说,研究成本可能是过高的。尽管没有一个厂商愿意在基础科学领域上投资,但这些项目的社会利益从长远看是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学习体系才得以支持基础科学的研究。

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国家基础研究是必要的,为企业提供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信息,接受企业委托、帮助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等等。国家基础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盾。

4.终身学习

学习越来越将成为一项终身活动。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使得三年前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一不留意就“过时”了。在生产力革命的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大,为了有长期的工作机会,个人需要终身学习。年轻人要学习,年老者也要学习。失业者需要通过学习,改善技能以谋求新的就业机会,在职者需要学习,提高技能以保持现有职位或寻找更好的机会。

世界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是本“小故事”书,两年多的时问内在世界上创下了近2000万的销售业绩,至今势头依然不减。人称“工业革命后最畅销的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早就注意到,随着人类从工业经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发生在眼前的变化无所适从,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加以应对,有相当多的人陷人了困惑之中。他写成了这个寓言故事,旨在用简单的故事传达一个应付突然变化的深刻道理。

《谁动了我的奶酪?》内容是在描绘四个住在“迷宫”里的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他们竭尽所能地在寻找能滋养他们身心、使他们快乐的“奶酪”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奶酪”是一种比喻,它可以被当成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人际关系、金钱、财产、健康、心灵的宁静。书中所谓的“迷宫”,代表的是一个你花费时间与精力追寻你所欲求的东西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所工作的单位或你所居住的社区。故事的主人翁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都生活在迷宫当中,奶酪是他们所追寻的东西。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奶酪仓库,并在周围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奶酪都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遗。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不经思索,就开始出去寻找新的奶酪并很快找到了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面对变化,反而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了的美好幻觉当中,抱怨不休。始终无法面对奶酪失踪的现实。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一个小矮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走人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另一个小矮人却在对苍天的一再的追问当中郁郁寡欢,始终走不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

借用这个寓言,我想说明,生产力革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革命,现有的工作技能会突然过时,“奶酪不见了”,为了能有工作机会,一个人就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长期的工作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实践终身学习,才能有享用不尽的“奶酪”。

5.国家常规竞争战略

当革命性技术创新转变为常规创新后,不确定性下降,新兴部门逐渐成熟,技术容易被模仿。在这个阶段。一个国家可能实施常规竞争战略。但是,要想在经济中及时造就新兴部门,只有靠本书倡导的“学爿经济”制度,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常规竞争战略是一时的,“学习经济”制度是长远的。尽管有这么多缺点,我认为,对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家学习体系”时,也有参考的价值。

在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约半个世纪之后,德国向英国学习,在短期内完成了工业革命,这种革命可以说是德国政府从l到下强制进行的。1871年以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国政府通过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等公共基础设施,提高民间投资的收益率,还制定出普及的高等教育制度,培养出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为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丁人力资源。德国还占有“后发优势”,一开始就可以投资于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先进的新式机械设备。德国工业以跳跃式前进,1914年时超过了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和英国的经济,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领先,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紧随英国之后。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就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只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并且加强或者削弱其竞争力。因此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

1.生产要素状况。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工作技能、金融资本及基础设施。这些要素是全球产业竞争所必须的。

2.需求状况。这类要素是指国内市场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这类因素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4.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国内竞争激烈程度。这类因素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国内市场环境。这与政府的角色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四个因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实力和持久性等。

波特的钻石模型只对常规部门适用,对新兴部门特别是该部门诞生的早期是不适用的。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资本市场的健全。经过70和80年代的酝酿、成长,美国基本上完成了艰难的新兴部门诞生,在90年代推进了向信息部门的经济转轨。加世纪90年代,日本和德国却仍然没有摆脱产业发展方向的“混乱”,在产业技术进步方面步履蹒跚,远落后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