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学习经济
21516700000033

第33章 “学习经济”蓝图之结构调整(5)

二、革命性学习组织

1993年美国迈克尔·海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合作出版了《企业再造——工商业革命宣言》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新概念。企业再造的含义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满足顾客需要为目的,对公司经营中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以求在衡量绩效的指标上,如成本、速度、质量等方面取得决定性的显著改善。这样的管理革命具有追求根本性的改变的特点。实施再造工程要求人们对长期以来公司经营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进行重新思考,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头脑中不带任何条条框框,进行创造性思维。企业要考虑的问题是:“公司必须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而不是“如何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海默和钱皮的管理理论产生背景是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的竞争,设有考虑到技术革命的冲击,技术革命就像把一个企业的所有职员一下带到了另外一个星球,惊讶之后会很可能陷人迷茫状态。同时,许多管理界专家认为,企业再造过程困难,风险大,成功率小,像是一次赌博。

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企业革命性学习活动绝不是一次改良运动,而是重大的突变式改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革命性学习是对常规信念提出挑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遵循一些事先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往往会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展开,也影响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有长期历史的企业尤其如此。革命性学习需要对这些原有的、常规的思维定势进行根本性的手术,从而促进基本信念的重大转变。但这种转变是不能在短期内做到的。所以,在企业革命中,未来远景很重要。远景是大家为之奋斗的新目标。(2)企业革命性学习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彻底的改造,决不是一次渐进式改良措施,也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企业组织的修修补补,而是努力开辟完成革命性技术创新的崭新途径,使企业产生一种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3)革命性学习要在革命性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市场上取得盈利。革命性学习不是要在业绩上取得立竿见影的改进,而是要在革命性创新中获得长远生存。

革命性学习组织在操作上可以走经济结构调整的“两部门四阶段”发展模式。在常规产品的第一阶段,企业要明确自己在产业的定位,集中精力把核心的常规产品搞好,主业清晰;一旦革命性技术创新突然出现,企业要迅速进入第二阶段,即要“换脑筋”,提出奋斗远景目标,建立“新产品部门”,投入资金搞革命性产品的科研开发,让新兴部门有活力;第三阶段是转轨阶段。随着新产品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企业要把常规产品部门的资源和人力逐渐转向新产品部门,建立一个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可以加速企业战略性转轨,但常规产品部门在萎缩的市场中仍有可观利澜,企业也可能把常规产品部门分离和卖掉;第四阶段,企业新产品部门“吞食”常规产品部门后,演化为常规产品部门。

就我所知,革命性学习组织是很少见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在20~30年之间。因为向计算机领域转型成功,IBM是比较接近革命性学习组织的企业。

在IBM公司漫长的企业生命中,IBM渡过丁革命性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挑战。IBM的前身(一R(Computing Tabliating Rccording)公司成立于1914年,是个推销咖啡研磨机和称肉用的磅秤的公司。1924年的一天,苏格兰移民的儿子托马斯·沃尔森宣布,将采用新的名字“国际商用机器”(IBM),向商用数据处理机转型。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问世的时候,当时的公司创始人沃尔森并没有看好这块市场。直到40年代后期。IBM才转人计算机领域。通过与哈佛大学开展技术合作,与军方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IBM迅速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崛起。60年代初,IBM把50亿美元的赌注押在S/360项目上。在研制过程中,由于现金周转困难,IBM儿乎需要紧急贷款来发放工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种全力以赴的冒险被证实是正确的,因为IBM凭借S/360一举打败丁竞争对手;在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大型计算机时代,由于IBM策略得当,产品领先,成为这一时代无可争议的领袖。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IBM认为计算机的未来在于工作站,即拥有最先进的计算能力并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用户需求的大型计算机。作为销售额和利润都超出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业带头人,IBM似乎也应该同样不看好个人计算机系统。

然而。当基于工作站的信息系统刚刚萌芽并发展时,突然间,个人计算机系统出现。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制造商都在嘲笑个人计算机这一概念的荒谬,因为它根本不具有足以确保成功的内存、速度、计算能力以及数据库存。然而恰恰相反,IBM迅速地接受了个人计算机这一现实,摒弃了自己所有信奉多年并已被时问和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政策、制度以及管理方法,在大型机上取得极大成功的IBM毅然决定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成立了两个相互竞争而不是单一的小组,全力开发更加简单的个人计算机。在现在看来,这次转型只是一次产品的改变,实际上,当时IBM从大型机转向个人电脑所承受的压力,不亚于今天的产品全面转向互联网所面临的挑战。几年之后,IBM成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及业界标准的制定者。

第六节国家学习体系

“学习经济”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家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其角色可以通过“国家学习体系”来保证。“国家学习体系”有助于增强经济的适应性效率。例如,新兴部门和常规部门的转轨导致结构性失业,“劳动力转移”是缓慢的和艰难的。政府不能延缓耽搁、踌躇不前,应当是积极的。因为延误得越久,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会越严重,而且为那些由于被迫长期失业而形成“失业”惯性的闲置劳动力提供工作的任务也会越困难。

1.定义和特点

“国家学习体系”是指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有利于一个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该体系涉及到相当多的组织和机构,如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政府和企业的事情,同时需要配套的政策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完善,来完成整个国家的学习动员和部署。并为持续的适应能力提供坚实的支撑。

“国家学习体系”的特点是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能成为未来不确定的但必然发生的生产力革命的绊脚石。“国家学习体系”也不同于在技术创新领域著名的“国家创新系统”。在生产力革命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国家创新系统由于制度路径依赖,成为潜在的新技术革命的制约。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英国学者弗里曼在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他因此得出结论,“国家创新系统”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对信息技术革命置若罔闻,仍致力于常规产品的“轻薄短小”方面,完全没有料到个人电脑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产业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导致日本经济1973年增长减速,1991年开始停滞。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振正说明被弗里曼称道的“日本国家创新系统”成为日本进行信息技术革命的制度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