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21518200000018

第18章 社会责任(3)

而企业家们的反应也不一,比如宗庆后就“并不欣赏”,他认为真正的慈善应该“为社会持续不断地创造财富”,因此他更乐于进行长期的慈善项目,而不是一次性的捐钱。马云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努力除了希望自己好以外,还希望将来孩子好。不给孩子留一点儿,一个不考虑自己的人,不要相信他会考虑社会。”

爱国者总裁冯军则积极响应,他被媒体称为继陈光标之后宣布“裸捐”第二人,他在微博上宣称:“自愿在我活着的时候,就将我个人的全部财产逐步捐献给社会。”除了冯军,还有超过100位的国内企业家通过来信、来电、传真的方式响应陈光标“裸捐”的号召。

邱恒明点评:财富与道义

在财富的世界里沉迷越久,我们就越会发现人生毫无意义。被财富绑架的人生,就像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顺着堕落的路径一直掉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还不幡然醒悟。这样的可悲者形象,在历史上有着惊人相似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可悲的人都是相同的”,他们横征聚敛,苛待自己和身边的人,自私、冷漠、无情、阴暗,他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分裂自我的魔鬼,这个魔鬼将他们的人性压抑到了极点,让他们的一生都饱受着痛苦的煎熬,体会不到快乐的真正含义。

然而阳光只会照射真理的一面,这个世界上还是少一些吝啬鬼,多一些善行为好,因为: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

作为人类生活工具的财富,虽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世界,但它不是生活,生活应该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相融。作为物质世界力量的代表者——财富,它应该为精神世界服务,这种服务表现在无形的精神世界里,就是道义。而道义并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水泊梁山式的反抗”和“暴力的革命”,而是一种平和的方式——慈善和公益。

自2010年6月,盖茨和巴菲特发起“捐赠誓言”活动以来,慈善和公益成了富人们不得不审视的一个道德责任问题。就对待财富与道义问题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选择了“裸捐”,并以高调的姿态在各种场面曝光自己,以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为社会的和谐和平等做出一份贡献。

“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这不仅是陈光标做慈善事业的原动力,也是他将慈善事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可以说,陈光标是将慈善和公益作为自己理解“道义的财富”的出发点,因为财富最终要上升到一种永恒的精神和价值方面,所以,“企业家的责任和道德”就成为他追问人生意义的精神思考点。

可以说,陈光标的这种出发愿景是美好的:在生前要努力承担起一个企业家的责任——创造就业,为这个国家创造文明和进步,在死后也能让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继续对这个社会起着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裸捐”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

仔细分析原因,不难得出,国人质疑的“财富的道义”,具体可分为三点:一是财富的来源是不是符合“道义”的要求,这将直接关乎社会的公平问题。第二,这种“道义”是出自于最真诚的心灵吗?第三,“财富的道义”仅仅体现为捐款吗?

就第一点来说,如果企业家的财富是通过商业上不正当的竞争或者不合法的手段,以贪婪的心态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谋取的,那么这种财富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即使后来出于内疚,将它作为慈善和公益的资金,这种“道义”也是“伪道义”,它已经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人们通常会对那些垄断企业的职工投以愤恨的眼光,抱怨他们不公平地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而认为沃伦·巴菲特是一个财富楷模,因为他是通过合理与公平的手段创造了财富,并且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就像比尔·盖茨改变了世界一样。

第二,如果“裸捐”财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是出于最真诚的心灵,那么这种“道义”也是“伪道义”。“慈善不仅与财富有关。任何有志于从事慈善的人,只要认清自己内心的最大驱动力都可以更有效地助人。”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将慈善和公益的初衷归结为“内心驱动力”。只有内心最真诚的人,才能将“财富的道义”演绎得完美至善,鼓舞和感染人们。诚如蒙田所说的:“一切对财富的过于仔细的关心都散发着贪婪的气味,甚至以一种过于有意的不自然的慷慨去处理钱财,也是不得去费心指挥和关心的。”

第三,如果想要财富的道义——慈善和公益体现得更完美,那么“裸捐”也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目前中国不完善的慈善公益体系和制度来说,如果想要让慈善更长久地发展下去,惠及更多的人,就让慈善事业变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变成群体性的行为,让每一个人都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从“道义”出发,中国的“慈善”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人:邱恒明财经作家,知名财经书评人。先后出版过《总裁的第一份工作》、《赵曙明:我的人生感悟与管理观》、《成就伟大的7个小习惯》等著作,策划编辑有《海底捞你学不会》等畅销图书。写有200余篇财经书评文章,为年度财经图书评选活动创办人、总策划,至今共成功举办8届。并任腾讯专栏作者、新浪悦读会顾问、蓝狮子阅读顾问。

宁高宁:小国家大公司

这几年中国开汽车的人多了。我曾去丹麦的哥本哈根,发现那里骑自行车的人正在多起来,上班时自行车成行成队、你追我赶,火车站旁的自行车停了一大片,有点追赶中国20年前之势。问当地人为啥,说年轻人骑车帅气时尚。是买不起汽车吗?答曰不是,是潮流。

中国的很多时尚学国外,如果真的自行车又成了一种老外的时尚,不知道啥时候中国的年轻人又会再学。

丹麦这个国家人均GDP全球第六,高过英、美,生活质量、环境水平、幸福指数好像全球领先,骑自行车是一种选择,好像无意中表达了一种对财富对自然的看法,不知道这在将来会否又是一件领先的事。

这让我想起富豪巴菲特的几件事,与骑自行车有点意思上的小关联。在美国遇到巴菲特,我说:“你在中国和美国一样有名。”他问:“为什么?”我答:“因为你有钱。”他说:“你可否回去后告诉中国人,说巴菲特已经没钱了,他都捐了。”说着他开玩笑地掏出钱包让我看,钱包里有几张散钞票,钱包很旧,边都已磨白了。说着他让我和他一起拿着他的钱包照相。这件事已有几年了,因为有点开玩笑,我也没在意。

可最近我又听说他的两件小事,觉得巴菲特除了财富外可能还代表了一些东西。

一是IBM的女总裁说的,她说因为巴菲特的公司买了IBM的股票,她去看巴菲特,这位老人家不仅和她谈了投资和公司管理,最后一定坚持自己开车把她送到机场。还有个故事是运通银行总裁说的,巴菲特一直是运通的股东,有一次两人约了在运通公司见面,因为飞机的原因老人家到早了,他就坐在运通大堂等了一个小时,后来被人认出来,运通总裁赶紧下楼迎接,说怎么到了不告诉他,巴菲特说约好了时间,不应该早打扰他。巴菲特的这些做法不像大牌人物,这可能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怎么形成的?与他的投资成功有多大关系?

再说回丹麦,这个国家只有500多万人,只有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大小,可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好像大很多,从产业,到艺术,到运动都让世人记得它。丹麦的农业、生物制药、环境产业、乳业、航运业都在全球领先。马斯基航运、诺维信生物、爱氏晨曦乳业、Ecco鞋业、Lego玩具、Bang&Olufsun影音设备等公司如果你不深追,都不太会意识到他们是丹麦公司。小国家大公司,而且这个国家税收全球最高,福利很好,是典型的北欧福利国,人们的干劲和创造力哪里来呢?与骑自行车有关系吗?

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在丹麦可能表现在很多地方,在这里皇室和女王很受拥戴,被认为是国家最高权力和道德象征,但据说皇室和平民接触很多,女王的国宴虽然仪式庄严,但菜式很简单。国人喜欢的王妃听说在教人们如何避免晒太阳过多得皮肤病,如何可以不花很多钱买名牌而且也可以穿着漂亮。丹麦很出名的景点是哥本哈根海边的美人鱼雕像,可看到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她是如此之小,如此不起眼。这么小的东西怎么会名气很大?有位丹麦餐厅的服务员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话是:“有名气的东西就一定要大吗?”

丹麦国家的这一切与骑自行车有关系吗?我想一定是有的。

宁高宁,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7年,进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2004年12月28日,宁高宁代替周明臣出任中粮集团董事长。2009年7月6日,他联手私募股权基金厚朴管理无限公司,投资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的最大买卖记载。2011年,牛根生辞去了董事会主席头衔,宁高宁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开始掌管蒙牛。2012年3月28日,宁高宁不再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但继续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2012年6月18日,当选****十八大党代表。2012年11月14日,当选****第十八届**********************。

从华润到中粮,宁高宁一直都在向员工灌输着“职业经理人忠心与良心”的管理理念。在战略眼光上,宁高宁一直都具有一种国际视角,这封信就是宁高宁在探求丹麦企业发展模式上的“小大之辩”,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绿色自然的企业发展模式,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国人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和财富无关。

【幸福原则】:选择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幸福和财富无关

财富越多就越幸福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过,在丹麦这个国度里,更强调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国民的幸福指数。那里的人们看淡财富,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内心的平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

无论是丹麦人骑自行车的例子还是巴菲特的例子,都足以说明幸福不是以财富来衡量的。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满足感和对当下社会的认同,更是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不需要华丽的显耀和奢侈的生活,简单最好,自然最好。

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财富,甚至是在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下进行财富积累。这样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自然常态,破坏了规律,带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痛苦。

所以企业发展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宁高宁在执掌中粮后,对食品领域的龙头老大进行了价值重塑,提出“源于自然,重塑你我”的核心理念。对这一理念,宁高宁这样解释道:“用自然的力量来重新塑造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社会。这并不是我们的喜好所决定的,而是必然的,这可以重塑信仰、规则、价值追求,甚至可以重塑我们的身体。自然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人的本性本来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觉地遵守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也就是重新塑造了你我。这一点,人们过去大多做得不够。当然,自然源泉更可以在战略选择上重新塑造我们的公司。这与我们的使命是相联系的。”

【尊重原则】: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他们尽心谋福利

在这封信中,宁高宁两次提到巴菲特,第一次提到的是巴菲特对于财富的态度,第二次提到的是巴菲特对于财富之外的态度,那就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巴菲特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是名人而表现出很高傲、很傲慢的姿态,却尤其亲和和尊重别人,表现在一次送IBM的女总裁去机场,一次守时地等待运通银行总裁。

这种尊重原则,也是丹麦的王室对于平民的态度。被认为是国家最高权力和道德象征的皇室和女王,受到丹麦人无限的拥戴,这不仅是丹麦人出于对皇室的一种尊敬,更因为皇室愿意和平民接触,他们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国人喜欢的王妃听说走进了万家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教人们如何避免晒太阳过多得皮肤病,如何不花很多钱可以买名牌而且穿着漂亮。

从上述可以看到,无论是显赫的皇室还是拥有千万财富的巴菲特,他们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为他人服务的人。在这一点上,宁高宁将自己定位于“放牛娃”,他自称是职业经理人,为国有企业“放牛”。2005年,连续多年保持不变的“中粮中层管理大会”改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名称的变更,既有对会议的重新定位,更包含了对全体参会人员的重新定位,那就是提高职业经理人素养。

另外,这种尊重原则还表现在政府应该尊重市场、尊重制度、尊重企业家上。除此之外,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服务好消费者,以顾客为导向,真正提升生命关爱,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