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21518200000007

第7章 危机管理(6)

当时争论的焦点基本集中在这封信的最后一部分,即牛根生以民族产业之名来呼吁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的帮助。“能不能及时筹足资金,撤换回被质押在外国机构里的股份,关系到企业话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导致了他的一部分朋友“躺着中枪”,比如,有网友当时质疑说,中海油是国有企业,非傅成玉一人所有,傅成玉怎能慷慨解囊,去帮助牛根生渡过此劫?

这也是这封信和牛根生的策略中,最早被窥出破绽的一处。一个私营企业,动辄言及国家民族,以国家民族的名义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已然让人反感。不知道牛根生是否考虑到此前娃哈哈的宗庆后在同达能的商业纠纷中就曾祭出民族产业大旗,先是赢得了群体一片喝彩,随后当公众恢复理智,就开始惹人反感?以公众利益的名誉为自己所有的一家公司辩护,已经容易惹人诟病。更何况,蒙牛还位列三聚氰胺奶的问题企业名单。一家侵害了公众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私人企业,又搬出公众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金字招牌,就更容易惹人生厌了。

如今时间已过去四年,重读此信仍然让人感慨,自然就有了除以民族之名为一己产业辩护之外的东西。这封信中,至少有以下几个地方是不符合以牛根生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应该维护和倡导的商业文明的:

首先,第一反应是卸责,而非主动承担责任。牛根生在信件中称:“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极少数祸国殃民的不法奶站钻空子造成的。企业最大的责任,就是没能把不法奶站送来的掺有三聚氰胺的原奶挡在门外,在管理上出现了重大疏漏。虽然受污染的只是一小部分奶源,却给相关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全社会造成极度的恐慌!”四年之中,三聚氰胺的阴影数度出现。甚至有媒体曝出,已经查明含有三聚氰胺的蒙牛产品,仍然在市场上流通。这岂是“极少数祸国殃民的不法奶站”所能解释的?

既然本着卸责的心理,一家公司和一家公司的灵魂人物当然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如果做错了,也只是没能识别出那“极少数祸国殃民者”而已。如果一家出现如此重大安全事故的公司,有的是此种心态,那么,也不奇怪为何蒙牛在此次大劫难之后,仍然余波不断了。因为这家公司根本就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只是将之当作一次简单的公关危机对待。

其次,热衷于向公众灌输“阴谋论”,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牛根生称:“网上有不少质疑和谩骂,这我都能理解;过去信之愈深,今天责之愈切。不过,网上的留言,成分也很复杂。如有人就给我造了个假博客,又有人给我女儿也造了一个假博客,他们还不断往我的真博客里发布诽谤性评论,我不清楚这背后的主谋到底是什么人。股价暴跌,导致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老牛基金会抵押给摩根的股票也面临被出售的危险。这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如若果真如此,那公众岂不是“投鼠忌器”,也要容忍一家公司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大打情感牌,而不是理性解决问题。“由于三聚氰胺检验设备不足、检验时间长,在全国各个生产基地前,候检的奶车都排起了长队。往往只检完前面20%奶车里的牛奶,后面80%的奶车里的牛奶就已经坏了,只好倒掉。天阴沉沉的,不见太阳。一位奶车司机木然地看着汩汩流淌在地上的牛奶,‘唉!’一声叹息,刺痛了周围人的耳膜……从白天到晚上,一车车牛奶倒个不停。”莫非这些奶都要让人食用了才好?三聚氰胺检验设备不足,这个问题与付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何干?一个公司本来就应该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怎么也成为一张苦情牌,可以天经地义打出来博取同情?

第四,这封信的对象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和长江商学院同学”。即使信已写成这样,牛根生仍然认为,他有责任去解释清楚的群体,是自己所属的那个小圈子,由那些对他信任有加并且慷慨解囊的企业家朋友们组成。而那些对他信任有加,也在不断以钱投票、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则得不到他的解释和致歉。

由于这封信极有可能仍是蒙牛此前做得极好的公共关系部门人员代为撰写,因此,我不是很清楚,牛根生是否真的认为信中所言:“‘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业的耻辱,蒙牛的耻辱,我的耻辱。它打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一夜之间让人们开始‘倒过来看世界’。”站在四年后的今天来看,“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中国商业世界的伤害前所未有,而且仍未抚平。中国富人或者中国民营企业家一直就在同中国文化中的“仇富”、“为富不仁”等心理暗示苦苦争斗。“三聚氰胺事件”则像上天同这些富而仁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可能是嫌这个玩笑在当时开得还不够残酷,上天又时不时地继续加些佐料。这些佐料,我们通过此后蒙牛不断发生的负面新闻就可以看到。

牛根生说:“我相信,一个犯过错误的企业、犯过错误的行业,一旦重新站起来,那就不再是‘旧我’,而是一个千恩万谢、千思百虑、千方百计向全社会赎罪的‘新我’……虽然企业有可能损失几十个亿,但我们绝不让诚信受损失!”今天看来,这封信中唯一让人感动的豪言壮语,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

回到这封信,牛根生千言万语,其实远不如一句话:是的,我错了,我会承担责任,而且以后不会再犯类似错误。

什么时候,中国公司才能学会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责任呢?

点评人:李翔《财经天下》周刊主编,曾任《时尚先生》总编辑、《经济观察报》主笔。出版有包括《商业领袖访谈录》、《商业的心灵》、《沸腾的十年》、《谁更了解中国》、《与商业明星一起旅行》等多部作品。

宗庆后:致法国达能集团******

尊敬的里布董事长先生及各位董事:

你们好!

本人自1996年4月担任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合资的5家公司的董事长,一直到目前担任娃哈哈与达能合资的29家公司与10家二级公司的董事长,历时已11年2个月。由于本人无法忍受合资公司贵方两位董事(即贵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先生与中国区主席秦鹏先生,下同)的欺凌与诬陷,我的名誉与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需要腾出精力和时间来应对贵公司提起的法律诉讼,按范易谋总裁的说法,我将在诉讼中度过余生,因此,不得不辞去娃哈哈与贵集团合资的29家公司及10家二级公司的董事长的职务。为了给合资公司大股东一个交代,现将本人这11年2个月在合资公司任董事长期间的所做工作及对贵方两位董事的看法陈述如下:

一、我任娃哈哈与达能合资公司董事长期间做了些什么

1.1996年,合资公司仅有5家企业;发展至今已有29家合资企业及10家二级企业,合计39家合资公司。

2.1996年,合资公司的销售收入为8.65亿元人民币;2006年的销售收入为140.52亿元人民币,增长16.25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87.58亿元。

3.1996年实现利润1.11亿元,2006年为10.91亿元,增加9.82倍。累计实现利润69.65亿元,用于分配60.34亿元,其中达能分回红利30.77亿元。

4.双方包括10家二级公司的其他股东合计投入资本金33.29亿元,实际投入固定资产44.39亿元,至今仅购置设备、土地、建设厂房的资金尚缺口8.8亿元,尚不计其他生产流动资金,全是我方设法筹措的。合资公司资产1996年为10.49亿元,2006年已增至78.9亿元。

5.资本金回报率:1996年为15.8%,2006年增至43.89%。

6.今年1~5月,尽管贵方两位董事欲置本人于死地,但本人还是在负责任地管理合资公司,今年1~5月份销售额实际增长25%(按合资公司自己的销售额对比),1~5月份利润增长25.12%。

从以上成果看,本人自认为在担任合资公司董事长期间是尽责与称职的,为合资公司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从今以后本人不在其位,亦决不会再谋其政,恕我不能再为其负责。

二、合资公司任职11年2个月的感受

1.贵方董事永远有理,随时可以把刀架在你头上

贵方董事一方面对本人提出了每年利润增长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又通过其董事会占多数的优势,对本人作出了许多限制条款的决议。例如:要求作为执行董事的我“在每一财政年度结束前至少一个月,向董事会提交下一财政年度的总预算”,其中包括:“每项主要固定资产开支均需备有一份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任何金额超过人民币1万元支出项目均视为主要固定资产开支项目);并规定5项“尤其须经董事会事先批准”的内容,其中有:“非有关雇用合同所规定,向执行董事本人或向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其他人士支付的任何种类的款项”。如果执行这个决议,那我们每一项经营活动均需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待董事会的批复,甚至连出一趟差均要等董事会的批复,而这些贵方董事平时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个企业究竟如何经营下去?如果你不理他擅自干了,他随时可以以违约为由“砍你的头”,如果你守约影响了经营其又可以以经营不善为由“砍你的头”。回想与他们激烈争斗的11年2个月我还算是命大、长寿的,与乐百氏中方经营者早被人“砍了头”、赶出了疆场相比还是幸运的。

2.与不懂中国市场与文化的贵方董事合作是相当艰难的

由于贵方委派的董事根本不懂中国的市场,捕捉不到商机,而且除了每季开一次董事会要我们汇报经营状况、分析市场形势、提出下阶段营运方案,平时可以说根本看不到他们的人,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可能对39家合资企业大门朝哪里开都不知道。本人为了合资公司的发展,多次向董事会提出开拓市场和开发新品的合理化建议,如增加水线扩大瓶装水的生产能力、生产非常可乐及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同时亦是市场处女地的区域建厂,不仅有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等等,但屡屡遭到他们的否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合资公司的发展,本人也只好干了,否则我如何履行作为一个实际经营者为股东创造利益与回报的责任?而他们既反对亦知道我干了,亦没有采取任何限制的行动,幸运的是我干成功了,大大提高了合资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使合资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才免遭像乐百氏管理层被赶踢出局的厄运。

3.既不想承担风险,又不愿履行责任,总想攫取别人的利益,对合资公司没有丝毫帮助

在合作的前几年,贵方委派的董事对我们提出来的发展项目总是不愿投资,而等我们投资了、产生效益了,他们又要硬挤进来了,不给他进还不行,实际上是让中方承担前期投资的风险。等到后几年看看我们每一次都很成功,当年投产当年产生效益,总算是愿意投了,但投了之后一下子尚产生不了效益又要求退出,南阳的方便面项目就是如此,还非得要我们将股权买回去。我们的合资公司是1996年4月成立的,而贵方董事却要求我们将合资前的3月份利润亦要分给他们。11年来根据技术服务合同,贵方从合资公司拿走了8000多万的技术服务费,而这11年来却没有提供过任何技术服务,他们的所谓“合同规则”、“契约规则”又到哪里去了?连我们筹建一个科研中心需要到法国去参观考察一下,他们都要向我们收取陪同人员的差旅费,每人1.2万欧元的陪同费,如果要接受培训还得付每人每月1.2万欧元的培训费。他们派了一个技术总监来,非但没有提供任何技术,反而在收集我们的配方工艺,我们与你们在印尼合资的乳品厂至今亏本,他们连报表都难得给我们一份,而且从设备选型、配方工艺一直到安装调试、解决质量问题都是我们派人无偿予以解决,相比之下你们是否亦太小家子气了。最近范易谋还说营养快线是与我们共同开发的,请去问一下我们的科研人员到底是谁开发的,也可问一下贵方的二位董事,他们现在能否生产一批与我们一模一样的营养快线让我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