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人十法
21520800000012

第12章 品人之仪,可知其胸襟(2)

麦克阿瑟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他在这个美军将军的摇篮里学习4年,刻苦用功,并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他也成为西点军校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学员。1902年,麦克阿瑟以全优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据说,他是惟一一位以全优成绩毕业的毕业生,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美军第42师参谋长,晋升上校军衔。他所在的42师在欧洲战场战斗了大约4个月,因战功卓著,成为赫赫有名的部队。战斗中,身为青年军官的麦克阿瑟处处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不戴钢盔和防毒面具。因此,他在战场上中过毒气,机关枪子弹曾烧焦过他的军衣,一年当中两次负伤。在德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他所在阵地时,他在指挥部里不屑一顾,他还对部下说:“整个德国也造不出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他的自负、他的刚愎每每在战场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

在和平年代,麦克阿瑟也屡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话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被委任为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任校长期间,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使西点军校更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并使学校的军校教育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1925年,麦克阿瑟被提拔为少将,是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

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

可以说上述每一种经历都能够视为麦克阿瑟自负和刚愎的资本。如此经历,以麦克阿瑟的个性,要求他“夹着尾巴做人”,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讲究个性、自由的国度里,恐怕是不可能的。

孤独,因为走上巅峰

20世纪人类科学界有两个现在尚无人能够超越的伟人,一个是社会科学家弗洛伊德,他为人类贡献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另一个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不但为当代物理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开辟了物理学的******,而且还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重新认识。人称他的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万有引力定律”。不错,从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来,还没有哪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与之相比美。

用伟大、著名来形容爱因斯坦,丝毫不过分,他的科学理论高深莫测,因此对于爱因斯坦也很难全面认识,和许许多多科学家一样,在大多数人看来,爱因斯坦有许多常人不能理解或解释的怪癖。比如,这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不修边幅,差不多人尽皆知。即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仍然不加修饰,头发蓬乱,以至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他还经常忘记带钥匙,甚至在结婚当天晚上,他带新娘回去还不得不喊房东老太太开门。移居美国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境况改变了许多,但从装束上,谁也看不出他就是改变科学命运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总是穿着一件灰色的毛线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就连会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但是,这一简单的、在别人眼中甚至是可笑的生活习惯不能说明这位伟大科学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不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更不是爱因斯坦性格孤僻的表现。有个性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确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似乎能与他取得与众不同的伟大成就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值得让人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孤独。值得注意的是:孤独与孤僻不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孤独和苦闷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那些取得伟大成就、名扬四海的科学家来说,孤独已不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境界——他人难以理喻的境界。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孤独创造完美,混乱制造麻烦。”结合爱因斯坦的孤独个性以及他在科学上创造的完美,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来形容爱因斯坦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将孤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研究,那么就应该知道,哲学道德是研究人的学问,可以帮助解说人生,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因此,可以说孤独与人类紧密相伴,有人类生活,必然有孤独存在。孤独是人生的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孤独境界的实现,常常是自我的实现。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当经过了一场孤军奋战之后,取得成功,站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的至高点时,成为惟一时,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孤独,因为这个至高点上只有自己一个人。过程是孤独的,结果也是孤独的。尤其是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多属尖端科研,能为科学家理解已经不是易事,再找其他“有共同语言”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便决定了科学家在追求自己的科研事业时,总不免要与孤独相伴。爱因斯坦的孤独,是性格上的孤独,因为他并不是离群索居者,他有家庭,有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说理解他的孤独一定要认识他性格上的孤独。

即使爱因斯坦的孤独与外界发生冲突时,他也以沉默作出回答。他对孤独的解释是很深刻的,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性格孤独的人。他进一步解释说,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个人生活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世界。这和居住在喧嚣嘈杂的大都市里的人,渴望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份宁静、清新的道理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孤独充满了哲理性,已经上升到了超越现实和感官世界的程度。因此,爱因斯坦从未因自己性格上的孤独感到不安,因为他从心底里厌恶尘世间的欲望和纷争,只有摆脱欲望和纷争,科学家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自我、找到真正的自由。而科学家所应当进入的客观知觉世界,恰恰是无人问津的未知世界。

爱因斯坦爱好音乐,献身科学,在两个领域内都有超人的天赋。如果我们从性格的角度去剖析他,就可以看出,当爱因斯坦陶醉于美妙的音乐旋律时,他实际上是在独自品尝音乐给他带来的无限愉悦和美感。而他在科学领域突破性的成就,也几乎是在没有他人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取得的,由此看来,他不但是物理学王国里“孤独的旅行者”,还是一位“独行侠”,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需要我们说明的是,即使追求和固守孤独,也决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他有自己的朋友,有时也和朋友聚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