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轻松做人学会无所谓
21524200000017

第17章 学会无所谓一点,你会活得更成熟(3)

宋朝宰相范质有一个侄子叫范景,要求升官,于是范质就写信规劝他说:“任官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下子想青云直上是不可能的,我想告诉你们年轻人,心情急躁是毫无用处的。”

一步步地把工作完成,做好,忍受急躁的思想还是极有教益的。有的人不能了解客观环境,置外界条件于不顾,只是一心想立刻做官发财,未免就太可笑了。那就只能是南柯一梦了。相传淳于芬住在广陵,家的南边有老槐树。他喝醉了睡在树下,梦见两个使者对他说:槐安国国王请您。他跟着这两个使者到了一个洞中,这就是大槐安国。国王说:“我国的槐安郡非常混乱,委屈您去当太守。”他去后,就减省繁杂的习俗,考察老百姓的疾苦,南柯郡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南柯梦终究有醒的时候,再怎么说那也只是梦罢了。毕竟不是现实,梦里能够一步登天,现实之中干什么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均要脚踏实地地去干,想很快把什么事情做完又做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只要你确定的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成功之路,你就不必也犯拔苗助长的错误,这就像一对恋人,已办理了结婚的法定文件,而什么时候举办仪式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为了大成不妨小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在军事学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韬略。但他却仅研究智慧和谋略这些东西,反对武力和军事行动。

在老子看来,当时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兼并战争,简直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般可笑。无数辆兵车后面跟随着无数步兵,敌对双方的指挥官都是些虎背熊腰的蛮勇之士,根本不讲也不懂什么策略、计划和深思熟虑,只经过极为短暂的相互冲撞,便胜负已分。

老子反对战争——“不以兵强于天下,”、“夫佳兵不祥之器”是老子的反战名言,这与他反对一切强大事物的态度相一致。但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软弱,老子的不争并不是屈从,这在老子对军事学的看法中随处可见。

老子所倡导的不争,是他军事理论中的精髓。一个高明的谋士是不讲求武力的,善于指挥战争的人是不容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敌制胜的人并不争一时之高低,善于用人的人对别人表示谦下。对于所有熟悉军事学的人来说,老子的军事观点都足以引起重视。凭借力气而!高下,这算什么战争?只不过是格斗罢了。

这种行为像两只争斗的公牛,徒逞血气之勇而已。人不是牛而采用牛的方式进行战争,哪里还能体现出人的高明。善战者是不容易被激怒的,这话说起来很对,但战争这种东西不就是激怒的产物吗?如果进行战争的双方能够像老子那样自处卑下、柔弱、无为,又哪里会有战争这种事物?但战争既然出现,是不是双方一定要怒气冲冲、一决生死呢?

老子认为不得已而投入了战斗,亦须保持冷静,以冷静的态度来进行战争,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取得最好结果。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是要寸土必争,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要获得最终的胜利,所以,能够以不争的态度来指挥战事,就往往能够把持全局、操纵战机、进退自如。

而这种不争,也可理解为“忍耐”的人生功夫。

当你不愿让命运来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本领时,切记,应当学会忍耐。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忍耐的重要。只有忍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转机。或许你仍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面对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而已,要坚信惟有奋斗不息才能够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须学会忍耐。

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支配与调遣,让岁月的沧桑把正常的生活欲望一点点地消磨掉。忍耐就是沉默,而功亏一篑都是因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涵义。而坚忍不拔地追求并排除万难有所超越才是忍耐的外延。

实际上,忍耐是酝酿胜利的一种高超手段。虽然忍耐有可能错过一些小的机遇,但谨慎小心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或使意外的发生不那么让人意外。忍耐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形式的转换,既不要被利多所陶醉,也不要被利空所中伤。忍耐能帮助我们透过烦冗迷惑,获取真谛,对其所追求的目标就能迅捷如飞猿,迅猛如鹰隼。

所以要学会忍耐,要挺起坚强的脊梁,用快乐和潇洒清扫尘灰般的意志,那么,人生无论是在“上涨”还是“下跌”,低迷抑或是高涨,你的人生生涯都将壮美如画。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这时,忍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浅薄和不成熟。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经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不肯出来和诸葛亮对打。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来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就是不肯出来和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蜀军只好退兵回蜀国,战争就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在国家大计上,没有被一代智者诸葛亮打败。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而是策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愣把周瑜气死了。你说怪周瑜还是怪诸葛亮?结论是怪周瑜,他气量太小。

因此,当有事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小不忍则乱大谋”,决不能因小失大!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磨平你的锐气,但是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

百忍成钢,当心性修炼得有如镜子般明彻,如流水般圆韧时;当你切切实实生活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中时;当你发觉胸中不断流动着“虽千万人而吾往矣”般的勇气时,历经千锤百炼,你的刀就练成了。那么拔刀四顾、纵横天下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向上司“拉硬”过也不必心有芥蒂

“拉硬”俗话就是自己说大话了,说硬气话了,但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拉硬”,都是“拉硬”本人真的不具备“拉硬”的实力,只是此时此刻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的是过激或过头的语言,而这种“拉硬”又多是针对强过自己的人说的,“拉硬”者过后又往往因真的斗不过对方而后悔,背上压力,特别是属下跟上司“拉硬”,这种情况更糟。但我们说,如果真的和上司“拉硬”了,也无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

胡刚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他自我评价工作能力很强,但老是得不到重用。最后,一位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不如他的同事得到了提拔,这使他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他想了一招:申请跳槽,这就是典型的向领导“拉硬”,想以此来引起上司的重视。希望上司以防止“人才流失”而挽留重用他。谁知上司并未做出挽留姿态来,反而是爽快地同意了,这一下子,将胡刚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退,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勉强走了,心里不甘;留,话已说出,再留下来不好过。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除了因为他还舍不得这项工作外,更是因为到哪里也是一样,何必为一些提职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呢?

面对挫折,自认为失败才是彻底失败。在竞争中,造成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积极的工作,但因情况不断变化,未能适应而失误;第二,故步自封,稳步慢行,被别人追赶上来而失败;第三,害怕挑战,害怕犯错,不战而败;第四,情况不明,缺乏经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偶然的失误和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你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但又不能放松自己,需要吸取失败的教训,继续前行,勇敢竞争。

我们姑且把“拉硬”当作失败,不要把失败当作负担。不肯认错,制造各种理由来解释,反而越解释越乱,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失败可以帮你积累经验,但仍要继续努力,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换一个方法也许就成功了。因此,你不必将失败看得太重。

能成功的机会就是好机会

是机会就无所谓好机会或坏机会,特别是眼下就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机会,更不要更多地去理论它。

30多年前,一个叫刘福荣的农家孩子随父亲从大埔山来到了香港打拼生活,为了谋生,父亲开了一家冰点店,他只是偶尔为附近的片场送外卖,此时,电影在他稚嫩的心灵中还是一片空白。

后来,经过考试,他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第10届艺员训练班的学员。毕业后,他走进了演艺圈,没有任何演戏经验与资历的他,接到的只是一些跑龙套的角色,但由于他能吃苦头,所以给一些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2年,香港著名电影监制夏梦突然邀请他主演许鞍华的影片《投奔怒海》。原来,制片方原本中意的男主角是周润发。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片拍成后在台湾地区不能公映,当时已经成名的周润发怕接拍此片会影响自己的台湾票房市场,所以放弃了,但他推荐了这个能吃苦的年轻人。

年轻人得知内情后,便跑去找周润发说:“谢谢你推荐我拍戏,但我若接拍了这部电影,我的台湾市场岂不也危险?”

周润发问他:“你告诉我,你哪来的台湾市场?拍了,至少会有香港和内地市场;不拍,你什么市场也没有!”

年轻人如梦初醒,接下了《投奔怒海》,迈出了星路的第一步。

正是这部电影,使许多导演开始注意到这个年轻人,并开始邀请他拍电影。

后来,他成为香港乃至全亚洲举足轻重的电影巨星。他就是几乎是中国内地与香港人老少熟知的演艺界明星——刘德华。

在我们的生活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成功的大门外徘徊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与理由去挑剔身边的任何一线机会,即使是最糟糕的。有些时候,别人不愿走的险路我们咬紧牙关走下去,结果就走到了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