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轻松做人学会无所谓
21524200000024

第24章 学会无所谓一点,你会活得更谦厚(1)

谦厚是人格的高品位,却是处世的低姿态,其本源则是对功名利禄淡然无所谓的心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让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不一定要让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不一定要让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为耻辱,不以被诬陷为耻辱;以不讲信义为耻辱,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自然而率性地做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无所谓自己,因而生命就在这样谦厚的状态中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

不要把为属下服务看作是低下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与民的等级森严,官是不屑与民往来的,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进步,民主进程的加快,官不与民接触,不为民服务是要被拉下马的。对此,对于领导者来说,必须培养起眼睛向下的意识,并且热衷于为属下服务。

要悉人情,统御不可擅己见,要合事理;不近人情难服众,不明事理难得人;以身先之,不令而行;以身劳之,虽勤不怨;上以诚服下,下亦以死报上;上以礼待下,下亦以忠事上;和众要推心置腹,合群须开诚布公;有功不可揽于己,有过不能卸诸人;爱是领导统御之母;而且领导者本身就是仆人。

善治人者能自治,善为人者能自为;最好的领导者就是最好的被领导者;卓越的领导不是天生而成,在我们当个成功的领导者之前,先学做个称职的被领导者吧!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的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独身一人四处演说,每次都是自己买票乘车。

林肯的对手是民主党人、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有专用竞选列车,带领乐队同行,车上还配有大炮,每到一站,鸣炮32响。他财大气粗,演讲时不时炫耀自己的显赫身世和雄厚的资本。

林肯在演说时,有人也请他介绍家里的情况。林肯说:“我有一位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间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有大书柜一个,柜子里的书都值得大家一读。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

林肯发自内心的演讲,赢得了千百万美国人的心,他终于当选为总统。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领导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员工永远不知你在想些什么,听不到一句心里话,那么他同谁也交不上朋友。只有向员工敞开心扉,把心交给员工,同员工心心相印,无话不说,员工才能亲近你,与你交心。领导者应当把本单位面临的形势、工作上的打算、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苦衷,诚恳、坦率地告诉员工,让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如此工作会做得更好。

当你的下级为他个人的问题向你求教时,这说明他信任你,敬重你,显然表明你们之间关系很好。不管你的下级要与你谈什么问题,请不要打断他的谈话或把他打发走,虽然对你来讲,这些问题未必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置若罔闻,因为它们对你的下级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假如一个员工今天气色不好,你就要问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如果他请假去照料生病的妻子,那么当他来上班时,就要问问他妻子康复了没有。倘若发现他今天走路一瘸一拐,你就要问问他怎么回事。还要过问一下他女儿在学校的成绩如何。这样做固然不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小小的关心会使你的上下级关系迥然不同。赢得好人缘并不需要你花很大的精力,但是常常有相反的经验教训,甚至一个聪明的领导者也会完全忽视这种小小的关心。不要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衣冠楚楚、外表惊人,这些对你的员工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想知道的是他们的上司是否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他们在本企业中是否有一定的地位。

一位名家曾经说过,在大企业林立的社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感到他们个人已被完全遗忘了。他们感到自己微不足道,此时就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发挥作用,他应使他的职工确信他们是企业的重要因素。当他们或他们的家属生病时,他寄予同情,关心他们的问题,与他们推心置腹。生产自动化要求一个大企业的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特别照顾员工生活。

只要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

生活中,人不能把揭露自己的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是令人敬佩的,抱着错误不放的人才是令人鄙夷的。

******同志与彭德怀同志是湖南老乡,又是挚友,多年战斗生活在一起,已经无话不谈。但对于彭德怀搞的“百团大战”看法却有不同,产生了一些分歧。特别是有的同志对“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过火的批评,彭德怀深感恼火,决心和******交换一下意见,并约请******同志做中间人。

一天晚上,谈话一开始******便首先开门见山地说:“咱们定下个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许影响工作。”彭德怀表示同意这三条意见。而后******心平气和地对彭德怀同志说:“我先给你做检讨,造成这样子的后果。责任全在我,事先没得向你通气,事后又没得向你解释,这也是老同乡我的不对。‘百团大战’是无可非议的,若说有错,首先错误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给你发了电报,还向你提出,这样的大战役是不是多搞几次。”彭德怀听着******坦诚的话,自己积在心头的埋怨也就顿时消了,并接着******的话说:“同志间的了解、信任胜过最高奖赏,有主席今晚这席话,就是现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无憾了。你还是了解我的,倒是我对你有误会,甚至有埋怨情绪,还要请你原谅,我是个粗人呀!”而******接着又说:“不,你是个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将领,在革命处在危难关头,你都是站在正确路线一边,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支持,是帮助了革命。好吧,请你多给我提点意见吧。”在一旁静听的******同志笑着风趣地说:“君子协定的第一条把话说透,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哟。”彭德怀接着推心置腹地说:“说我老彭有错误我都能听下去,说我老彭有个人野心,反对你,是帮助******,杀了老子的头,我也不认账。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嘛!你******,我彭德怀,他******,我们在党内都要自觉地接受党的监督和约束,办任何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谁也不能头脑发热,独断专行,随心所欲。否则的话,势必给党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发生了这种反常的事,那么对我们来说,就是欠了党和人民的债,是有罪的啊!”******听了彭德怀语重心长的话语,称赞彭德怀同志:“你讲得太好了。”彭老总这一席话深深打动了******,他亲切地握住彭德怀同志的手诚恳地说:“我建议把你的这个观点写到我们的党章里去。恩来同志,你不反对吧!”

******笑着回答:“我双手赞成。”这两位伟人的长时间交换意见,感动着******同志,最后三个人都满意地笑了……******同志不仅能在老战友、老同志面前坦诚承认错误,而且他多次和众多的人讲话中都讲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说他20多年的工作中,无论是军事、政治、党务各方面都犯了许多错误。并且特别强调自己对经济建设更有许多不懂之处,缺少马克思主义观点,所以造成经济问题出了错误。他也多次讲过:“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地归我负责,间接地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在讲到自己缺点时,******同志坦白地说:“似乎我的错误就可以隐瞒,而且应该瞒,同志们,不能隐瞒。”这些谆谆教诲至今在我们耳边回荡!

坦诚自己的错误不是低贱,不是卑下,相反,这种谦厚的态度更令人敬佩和赞赏,其人的形象却更伟大更高尚了。人无完人,坦诚自己的错误却是使自己的人格向完美更接近了一步。认识到只要是人就都可犯错误,那么对于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变得无所谓了。

有所为则为,无所为则不强求

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事情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当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每一个人在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这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活出了有意义的人生。但对于自己虽经努力也无法办到的事情,也不必心存懊恼之意,只要努力了,其结果虽没达到也是无所谓的。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万事不能强求。如果有些事情是难以达成的,放弃它会比较好过一点。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像一些生意上的事务,人际关系或是任何需要努力的事,我们都被教导着必须加倍努力。因为,总有一天会完成的。数以百万的人,就是抱着这种信念,而陷入一种艰苦的生活中,而且,产生了许多原可避免的痛苦。在合理情况下努力工作而达成令人满意的结果,和拼命做那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事,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你无法把一个方形的木桩打入圆形的洞里。而人们却要我们做这种不合理的事,说穿了,这只是要激励我们尽力去做某些事罢了。如果你可以抛弃生活中的那些难事——那些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难事,然后把时间、精力用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你的生活必然会自在得多。

同治九年五月,曾国藩做了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副对联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世界的两重性,一方面战战兢兢,一方面坦坦荡荡;一方面悲观主义,一方面乐观主义。他的悲观是对乐观的悲观,他的乐观是对悲观的乐观,这使他能生不忘死,居安思危,也使他能辱中求荣,挫时思奋。这种逆来顺受法,曾国藩称之为“悔字诀”与“硬字诀”。

如果仅仅是硬字,那就不足以服众,也不足以成就一番事业。

曾国藩的成功之处还得力于一个“悔”字。“悔”字是从内省中化生出来的,那就是对自己行为的检点或反省,也反映出曾国藩智慧的一面。在一篇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曾国藩早年在翰林院整月整月地研读《易经》,自然受到了其中阴阳消长、主静藏锋思想的影响,他常常引用《易经》中的“日中则仄,月盈则食”来告诫自己和家人。

曾国藩的这种思想并非晚年才有,早在咸丰年间就已思虑成熟,他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一悔一硬,柔中显刚,主静藏锋,可进可退。正是这种思想使其自由地游刃于天地之间。

人生在世,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有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这就是尽性;有不可为之事,当尽力从之,这就是知命。

所谓性,就是对可知的事物尽其所能去知道它;所谓命,就是对不可知事物只好听天安排。理解了这两层意思,也就明白了人力和神力的界限,进而也就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以及所应采取的态度。

《易·系辞》中有这么几句:“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德,以崇德也。”这就是尽性。大意是说,尺蚁虫收缩身体,是为了爬行,龙蛇的冬眠,是为了求生,精通义理出神入化,是为了学以致用,利用所学安身立德,是为了弘扬德行。此外还有四句:“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一般人之所以不如那些圣人,就在于圣人既可尽性又可能知命。尽性,就像学习普通的道理,至于知命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当尽性的时候,如果功力已经到达了十分,然而所得到的效果或者有相应的回报,或者没有相应的回报。对此,圣人都能淡然处之,好像知道这样,又好像不知道这样;好像很在意,又好像不太在意,这其中的滋味最难体察。

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尽性与知命,就在于太在乎事情的结果。他们有意或无意会产生这样的倾向,即有多少耕耘就该有多少收获,不然的话,就会悻悻然、愤愤然,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他不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相信天并不等于放弃努力,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而是要正确看待你努力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尽性上,不妨盲目一些,在知命上,不妨透彻一些。

主静藏锋,不露声色,意适神恬,宁静致远,这是“藏锋”法下篇的根本所在。《庄子》中指出“穷亦乐,通亦乐”。所谓“穷”是指无路可走;“通”是指发达顺遂。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贫穷时能藏宝贵之锋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菜根谭》中指出:“人生减省一分,但超脱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么事都减省一些,便能超越尘事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精神会更空灵。简言之,即一个人不要太贪心。另有人说:

“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里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减省而一味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