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理问题能力培训教程
21524800000021

第21章 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1)

应该说,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才智体现,它需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需要必要的理论做指导,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做辅助。但要注意的是,同是问题,又有大有小,对于处理较复杂的、影响面较大的问题自然就需要动用我们的全部才智去认真对待;在现实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具备较大影响力,可是如果处理不好或放任不去处理,它也会起到坏作用。

这时我们也要处理它,而这种问题多是常见的。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小题大作,兴师动众,只是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惯常手法就可以了。因此说,掌握一些常用的、随机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敷衍法

敷衍是做事不负责任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乍听起来,敷衍法好像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带着不健康的心态的人,他们经意或不经意的干扰常使我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我们采用敷衍的方法有时却是最正确的方法。

敷衍是社交主旋律中不可少的一个音符,敷衍是人际关系大棋盘上的马和炮,是时刻都用得着的常规武器。

何谓“敷衍”?《现代汉语词典》说:“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有时,这种“应付”往往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是无可抱怨和指责的。

如你为了招待几位久别重逢的好友,精心设置了丰盛的家宴,然而,第一个敲门的却是位关系平常的不速之客,你当然不能热情地拉他的胳膊了,但又不能失礼。惟一的办法就是适度地显露出“不恳切”来,把他“应付”走。如果你不善于敷衍,使贸然登门者坐下了,你就会感到很别扭,同时,还可能因此而伤害了好友,出现不愉快场面,而“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却可能“吃你,喝你,不谢你”!你岂不气炸了肺?相反,你的“不恳切”为来者悟到了,使得他知趣地走了,他就不太可能抱怨和指责你。

又如,你在上班的路上遇着一位关系尚可的“神聊大王”,碍于面子,不能不搭理,但是,又怕被“粘”上,前三皇,后五帝扯起来没完没了。你就得一边走,一边敷衍他,千万不可停步,不可“恳切”,否则,岂不要迟到?

敷衍,几乎无禁区,对上级、对同事、对下级、对朋友、对亲人均可施之,因此,我们也理所当然受到这种人或那种人的敷衍。只要是省时间,省口舌,无损于感情,当对其敷衍时就敷衍之。敷衍是消极之举,其结果却可能积极。

当然了,不该敷衍则万万敷衍不得:你是检查官,决不可以对举报人敷衍;你是医生,决不可以对患者敷衍,等等。

在我们因各种原因不想帮人时,应巧妙地敷衍他人;避免求劝不成造成的情感危险,使求助者空手出门而能心和气顺。

有的求人者,来头大,直来直去地拒绝,会使他感到“丢面子”。日后可能会找你的麻烦。以攻为守就是拒绝这些人的一个良策。

个体户陈某听说工商局长的儿子要向他借一大笔钱。他知道这钱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又不想得罪这位公子。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工商局长的儿子刚一进家门时,就立刻说:“你来的正好,我正想找你去。这两天可我把急坏了,有一批货非常便宜,可人家非得要求一口吞,我怎么也凑不齐这笔资金,正想找你拆借几万呢。”对方一听这话懊悔自己到和尚庙借梳子———走错门了,赶紧搪塞几句,一走了事。

对一些没有实交的借者,用拖延时间来敷衍。

贾某和甄某生意上有来往,但没有实交。当甄某提出要向贾某借一笔钱时,贾某犯了难:借吧,怕担风险;不借吧,又怕得罪这个用户。

思忖再三,最后他说:“你有难处时,找我,这是瞧得起我。不过,这几天我手头很紧,刚刚装修完房子,花了五六万,又进了一大批货,把所有的钱都用上了,又贷了两万,你看,贷款条子还在我口袋装着呢。这样吧,你先等几天,等我的货出手后,我一定借给你。”好言好语送走客人。这样以后就可以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日常生活经常被人求借的就是工具。当工具坏了时,最好让借者试试或看看。

一次,有人到邻居家来借气筒。“坏了。”邻居直言相告。

妻子却一边给对方点烟,一边说:“皮垫老了,也许能对付着用,您打打试试。”这位朋友折腾了好一会,也没打进多少气去,但还是连声说着感谢话走了。过后,邻居很佩服妻子的高明:工具今天坏了,明天就有可能修好。你修好再用时,让对方看见了,不就有可能背上不肯借的黑祸吗?借自行车、摩托车、电话等,遇到坏了时,最好也用试一试来拒绝。

对以借行骗者,就用谎言来拒绝。有个家伙是个骗子,几乎把所有的亲戚都骗过了。一天,他到单位找表哥,说是刚下车,要借他刚买的摩托车回家。表哥知道这个人不可靠,于是满脸堆笑撒了个谎说:“真不巧,你表嫂骑着回她妈家去了。这里的公共汽车很方便,你还是坐车走吧”。

表哥把他送到车站,给他买了票,让他微笑着走了。对以求借来行骗者,这种做法也可以算作是我们的“明哲保身”之计吧。

敷衍和被敷衍都是正常的生活现象,我们应以科学的眼光,区别观察,继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第二节补锅法

做饭时锅漏了,请补锅匠来补。补锅匠一面用铁片刮底煤烟,一面对主人说:“请点火来,我烧烟。”他乘主人转背的时候,用铁锤在锅上轻轻的敲几下,那裂痕就增大了许多,等主人转过来,就指给他看,说道:“你这锅裂痕很大,上面油腻了,看不见,我把锅刮开,就现出来了,非多补几个钉子不可。”主人埋头一看,很惊异地说:“不错,不错!今天不遇着你,这个锅子恐怕不能用了!”等至补好,补锅匠会让主人既要付钱又感谢再三。

据某杂志刊载,我机智的公安干警曾用“补锅法”制服过罪犯。

某市公安干警小余为了跟踪侦查走私集团主犯,登上开往重庆的客轮。船到三峡时,旅客们纷纷走出船舱,观看两岸奇秀景色。走私犯也走了出去。为了监视住罪犯的旅行箱,小余装成看书入迷的样子,独自一人留在舱内。过了一会,一个妖冶女郎走进船舱,见舱内只有小余一人,便笑哈哈地走到他床前,突然脸色一沉,一把扯开自己的衬衣纽扣,压低嗓门对小余说:

“快把钱包给我,否则我要喊人了,说你耍流氓调戏我!”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小余惊住了。他想出示证件制服这个女犯,但这样做自己的身份就暴露了,跟踪重任就会无法完成。

若不暴露自己,眼前这个情况又难以对付。突然他想到自己上船以后还没有说过一句话,心生一计,便打着手势,嘴里哇哇叫着,并用笔写道:“我是聋哑人,不知道你在讲什么。”那女人一下子愣住了,看着屋里没人,也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讹诈要求。小余立即把纸条夺过来,往自己口袋里一塞,突然站起来说:

“你快给我出去,不然我把纸条交给乘警!”

女流氓只好悻悻离去。

小余在进退两难的时候运用装聋作哑术,巧妙获得对方讹诈的证据,一下便将对手制服,达到了“补锅”的目的。

在《艺文类聚》里面也有同样的案例,只不过是用反语的方式层层说理,因而显得更为有趣。

故事说的是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端上桌时,竟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一根头发,晋文公大发雷霆,立即差人叫来烤肉的厨子。

厨子知道烤肉上有头发当然是对晋文公的大不敬,其罪当诛。但这件事又实在不是自己干的,情急之下突生灵机,他连忙跪下“认罪”:

“臣有罪!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其一,我切肉的刀锋利得如宝剑干将一样,肉切断了,可是我没能切断肉里的头发;其二,我用铁锥串起烤肉,在火炉上反复翻动,肉被烤得焦红,却让头发安然无恙;其三,我牢牢实实地戴着厨帽,连汗水都浸不出来,却让头发掉出一根。臣有此三罪,实在罪该万死!”

晋文公听了这一番话,猛然醒悟,知道错怪了厨子,于是派人调查,果然查出有人陷害厨子,晋文公诛杀了陷害者,并奖赏了机智善辩的厨子。

聪明的厨子连连“请罪”,意在稳住晋文公的情绪,缓和当时的气氛,然后借“请罪”之机以反语条分缕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理出自己完全不可能置放头发的结论,使晋文公在至理面前终有所悟,而厨子也由此死里逃生,并获赏赐。

厨子在这个问题上,把“补锅法”反其意而用之。先是“认罪”,历数自己“三条罪状”,表面上使“锅”漏洞更明显化,真正是“罪该万死!”实质上是向晋文公证明自己是口好“锅”,没有问题。

以上便是“补锅法”的运用。

第三节冷处理法

冷处理是人们常用的处理问题的艺术。它的要旨在于不是不处理,而是在处理时机不成熟或不宜主动明确处理的情况下,采用一种暂且“冷冻”、“搁置”的处理手段。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不处理而处理的实际效果。冷处理艺术的根本在于巧妙灵活,要视情而用、视情而变、择机而动、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会适得其反。因此,面对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巧妙运用冷处理艺术。

处于不利情况或遇到无理的行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处理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势上镇住对方。如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古人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对方对此不但不会惧怕,反而会对你的失态感到得意。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心静气,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人都弄糊涂了,就可能作出莽撞之举来,更不要说什么最佳对策了。

冷处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使问题降温,使彼此的情绪从激动状态中冷静下来。期间可以用时间拖延的办法使问题冷却,也可以用冷静的心态对付激切的问题,不在热点问题上添柴浇油或干脆绕开热点问题,从而使问题不再显得那么炙手可热。这就是世人常用的冷处理法。

罗斯福很早以前就想请巴鲁赫出来做官,但巴鲁赫未予应诺。1943年2月5日,罗斯福派物价管理署署长詹姆斯·伯恩斯去见巴鲁赫,并带去了一封信,请他担任战时生产署署长,主管战时全部生产事宜。

第二天,巴鲁赫决定应聘。然而,他突然得了病,起先医生认为可能是癌,但三天后证明不是癌,于是巴鲁赫连忙赶赴白宫向总统报到。

在总统候客室里,巴鲁赫听说总统忽然改变了主意。他正要发作,总统的秘书已在门口说,总统请巴鲁赫先生。

罗斯福见到巴鲁赫后,压根不提聘任之事。他滔滔不绝地说:“伯尼,你知道白宫有鬼吗?女佣梅姬说她确实在我的寝室内见到过鬼,而且她肯定这个鬼即是林肯总统。我个人倒没有在白宫见过鬼,但我的确在白宫见过许多笑话。最奇怪的是去年国庆节,我在白宫举办招待会,我坐在轮椅上,各国使节挽着自己的夫人鱼贯式的列队上前来同我握手。队伍缓缓前进,忽然见到一位大使夫人裙子下静悄悄地滑下一个粉红色的东西啊,原来是夫人的内裤松紧带断了,内裤从大腿一直滑到脚尖。更奇怪的是,那位夫人竟若无其事,轻轻地把两脚从内裤中跨了出来继续前进。我们那位黑人侍者乔治也很有趣,他见状,就托了一个空盘,走到那内裤面前,拣起内裤,往空盘内一丢,好像是收餐巾一样。我们大家都佩服乔治对此事的处理……”。

巴鲁赫由克制怒火地听直到忘神地听,慢慢地,满腔怒火都烟消云散了。

罗斯福以讲故事的办法来冷却巴鲁赫的情绪,终于使巴鲁赫的怒火烟消云散,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里,罗斯福所用的就是冷处理法。

第四节热处理法

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猝然而发的令人发窘或发怒的问题,而且需要立即处置。如若不然,将会给国家、事业、单位或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损失。这时,就要看当事人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了。

一般而言,此等情况可采用热处理法。

有一次,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先生演出《天水关》,他在剧中饰演诸葛亮。开演前,饰演魏延的演员突然病了。一位来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荐,替演魏延这一角色。

当戏演到诸葛亮升帐发号施令巧施离间计时,这个演员想和马连良开个玩笑,该魏延下场时,他偏不下场,却摇摇摆摆地向诸葛亮一拱手,粗声粗气地说道:“末将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点!”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并没有难倒马连良。他先是微微一怔,立即趁热打铁,向“魏延”莞尔一笑,说道:“此乃军机,岂可明言?请魏将军站过来。”“魏延”一听只好走到“诸葛亮”跟前。只见“诸葛亮”稍微转了一下身体,俯在“魏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那“魏延”口中连呼“丞相好计!丞相好计!”然后赶忙匆匆下场。

这段临场现加的“戏”,连台下的老观众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其实,马连良的“好计”只不过是压低嗓门,笑着对这位同行骂了句:“你还不快点下去!”

马连良不愧是一位艺术大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以滑对滑,以热对热,巧言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