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理问题能力培训教程
21524800000023

第23章 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3)

不管他有没有时间,或能否获得好结果,给他来个最后通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期待感是毫无意义的。所谓“最后通碟”,就是以“为了使某项纷争能和平解决,而提早切断交涉,把自己的最后要求提出,如果不为对方接受时就必须采取行动”为内容的外交文书。我们要用它来粉碎所谓的“还有机会”、“还有更好的机会”。

本来人对“最后”这一字眼就很难承受。更不可思议的是,只要你这么一说,原本做不了决定的事,就非下决心不可。

有很多人往往会买下原本不想买的东西,虽然我是个很容易作决断的人,却也不例外。譬如对方如果说这是最后机会,就使人感觉不买太可惜,便买了下来,因为即使再等也得不到更好的利益。就这样不让人有更多考虑的机会。

对优柔寡断的人,必须用最后摊牌的方法来切断他的“时机未到的意识”、“还有更好机会的意识”。逼其尽快丢掉幻想,接受为其设定的条件。

第八节托辞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有许多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别人也可能需要我们帮助解决某个问题。当别人提出了某项要求或请求时,聪明的人当然不会轻易许下诺言,出于各种必要的和理智的考虑,有些事儿显然应该拒绝了才对自己更有利。但别人既然找到了头上,肯定有一定来头或与自己有一定关系,出于面子和感情的缘故,“不行”这两个字难以出口,怎么办?这时,托辞法就派上了用场。掌握了托辞法并恰当运用,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不至于使对方难堪。具体的解决办法是:

1.办不好的事不强办

当同事或亲友托你办某事时,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一会儿,在大脑中转一个圈子,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好的事情,一旦失败了,同事、亲友、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

某教师分到某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某教师还没有安排授课,就抽了他一个。起初,他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市教学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校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一个,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某教师面子受不了,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这位教师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对他是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2.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就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

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其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就是纵容他们的不负责任,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作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3.能推托的事就设法推托

一些比较不错的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办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来托你办一件事,这人必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你这方面,却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所以,他可是稳占上风的。

他请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

这话常常会被运用。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作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能够避免就更好。

有许多事情常是这样的,看来应该做,但一做起来很麻烦,比如你有一位好友做了人寿保险经纪,他来向你说了一大堆买人寿保险的好处,然后,他请你向他买100万元保险。你也明知此举真有益处,但是,后来当你细心一想,如果照他的要求,你每月要付出的保险费,等于你收入的1/3,而目前你的收入,也不过是仅可敷衍日常生活所需。而你一定明白这事很难办到,你就不妨“轻轻的摇头”,然后说出自己的理由。

有些人喜欢拖,或要人家跑几次来听他的最后答复。

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有时,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

(1)留有余地。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很大,就应把话说得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愿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给对方留下疑虑,取得对方的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2)从时间上推托。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许愿。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你在许愿中可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许愿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许愿创造条件的余地。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就可以这样说:“要是年终结算,厂里经济效益好,我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许愿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入情入理。

(3)提出必要的条件。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愿。这即是说,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帮助,那么你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

比如,你许诺帮助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和“符合有关政策”对你许愿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

须知,许了的愿,就应努力做到。千万不可因一时事急,乱开“空头支票”,愚弄对方。一旦自食其言,对方一定会特别恼火。

万一因情况有变而没实现自己的许愿,也应向对方如实说明原因,并诚恳地道歉,以求得对方的原谅和理解。

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地回绝。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

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当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否则的话,问题不但没解决,还会让对方与自己产生融阂则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