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理问题能力培训教程
21524800000024

第24章 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4)

第九节谎言法

人们处理问题时少不了要采用一些手段,谎言法便是其中之一。

谎言,就是查无实据的话。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无”中造出个“有”来,让对方信以为真,然后就当成“真”来对待,把“谎言”当成“真话”有时可以解决自己面对的一些难题。

有些时候,“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能体现些“人文色彩”。

生活离不开谎言,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有说谎,才会更加圆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对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和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含有水分、夸张、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类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员外家添了个孙子,在满月酒的那天,来了许多庆贺的宾客,大家都看着孩子在有意无意地闲谈。

李秀才说:“令孙将来一定福寿双全,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罗秀才说:“人都是一样的,这孩子将来也会长大、变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热烈的欢迎,被奉为上宾,而罗秀才则受到客人的鄙视,主人的嫉恨与冷遇。

难道罗秀才说的不是实话吗?当然是实话,可是实话是不中听的。相反,李秀才说的极有可能是假话,一个人“福寿双全”是很难的,但就是假话讨得了主人的欢心,因为主人正是这么期望的。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

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第十节糊涂法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轻率地纠正对方的错误。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傻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当然,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但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看电视连视剧《武松》时,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有武林中人告之:此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也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宠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

1972年5月20日,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总统尼克松一同前往莫斯科,参加美苏最高级会晤。途经维也纳时,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记者招待会。《纽约》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在提出发布会谈情况的“程序性问题”时说:

“届时,您是准备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以思维敏捷著称的基辛格答道:

“我懂了,你们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是多么地公正啊,他要我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做,总是坏透了。”

说到这里,基辛格停住了,然后一字一眼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

基辛格的回答,使记者什么也没得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换回失语,在语言交际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实习期间,一位张姓实习生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张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就是巧妙的运用装作不知道,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

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