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模板
21525600000010

第10章 好话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把握好说话褒贬的艺术与分寸(4)

二、把握好贬责的艺术与分寸

我们这里所说的“贬”,单指批评的意思,而不是不怀好意地贬损他人。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分寸问题,批评他人,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批评时用词不同,说法不同,所表达意思的轻重也不一样,由此而产生的效果也大有差别。有些人总是抱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条,不大注意批评的分寸,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是善意的批评,就不必讲究什么分寸,批评就是批评,不能无关痛痒,而应击中要害,深中肯綮,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坏,但是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不太欢迎批评的。

在人性的弱点中,有本能地排斥批评的心理,即便是最理智的、最明达的人物,也时常不能避免。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一次听完国内数十位大企业家、工会领袖、政府官员、教会代表的批评后,深有感触地说:

“我不是那种听了批评能够不在乎的人,我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有做错事的时候。只是过了几天,我才会明白,对于一个担任总统职务的人来说,这样的批评是多么地有益处。”

为了发挥批评的社会功能,使之确实成为人生的镜子和良师益友,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以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文化和理性矫正天性,使自存意识与自尊意识走上文明、理智的轨道,充分认识自存、自尊意识的普遍性、深刻性、顽固性,在批评时讲究技巧与方法,使批评少受人类弱点的干扰,实现积极的沟通,发挥批评的社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最好能换一种角度看待批评,即来个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这样,既不伤害双方的感情,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这二者,实际上是可以兼而得之的。

批评的技巧

恰当的批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顺利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并且受到激励,使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下列批评的技巧,有助于达到这种批评效果。

(1)旁敲侧击

上海某钢铁厂的青工王某擅自从厂内拿了几块木板回家做书橱。

事发后,王某所在的机动科科长老吴找他谈话,一开口便说:“木板是国家的财产,你私自拿回去做家具,你的行为太缺德了。”王某一听,顿时火了起来,与老吴顶撞起来。第二天,机动科支部书记小赵找小王谈话,小赵说:“厂里的木板是国家的财产,大家都不能占为己有,如果大家都拿回去做家具,能行吗?”小王听后低下了头。

在本例中,老吴和小赵都对犯错者王某进行了批评,但是得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老吴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批评王某,触痛了他的自尊心,而小赵则采用了暗指式的批评方法,在称谓上作文章,把“小王”代换为“大家”,使小王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批评效果。

有时,无声的批评更甚于有声的批评。有一个大商人开办了许多大商店。他经常到各家商店去巡查。一天他发现一个顾客在柜台前等着买东西,而售货员站在柜台的另一边正在聊天。谁都没注意到他。

这时,这位总经理没说一句话,迅速站到柜台后面,做起售货员,给顾客拿了要买的东西,他的行动是对售货员严厉的批评。售货员们认识到了经理对自己的尊重,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2)在批评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般的批评,只把重点放在对方的“错误”上,并不指明对方应如何去纠正,因而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积极的批评,应在批评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设性的批评可以削弱批评中的否定性因素,制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在一个书法培训班上,有一位学员的起点很低,特别在运笔方面总是犯低级的错误。他对比别人,感到很沮丧。培训班的老师知道了他的情况,并没有责怪他起点太低或练习不勤,而是对他说:“你的书法天赋不错,对于书法的艺术感觉是可以的,虽然在运笔方面还有些欠缺,但这是初学者都会犯的毛病,多练习几遍,心思多注意一下就好了。”那位学员听了老师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很难改正的,于是对练习书法又充满了信心,运笔的毛病也慢慢改好了。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批评是否有效果,必须使听者相信,按照批评的要求改进后,对他是有好处的,诱导他相信你的批评是帮助他,关心他,爱护他,而不要以威胁、命令、恐吓、责骂的方式表达。

让人感受不到“好处”的批评,会使被批评者觉得自己的改正行为是为了批评者。成功的批评应是能使被批评者觉得是为了自己更好,这样,便可消除自我防卫心理,欣然接受批评。

(3)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批评。一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一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

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样,在作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时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的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