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模板
21525600000028

第28章 随情入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把握好说话场合的艺术与分寸(2)

事实上,那些考虑形象会遭受影响的理由,往往是一种借口,由于自己意志不坚,而勉强答应请托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意志不坚的人,通常认为断然拒绝对方的请求,未免显得太过无情。而若是在答应后方觉不妥,且又力不从心难以履行诺言时,再改变心意拒绝对方,显然已经太迟。因为,等无法做到允诺的事情时再予以拒绝,给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去弥补缺失或兑现承诺。如果这件事只限于个人的烦恼,还称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与要求请托的对方发生不愉快,甚至产生怨恨、敌视,演变成双方人际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岂不更得不偿失?

对于必须拒绝的事,究竟该如何面对呢?简单地说,只要有点勇气和智慧,你就能够轻松过关了。

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即使这样做会破坏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何必勉强自己成为偶像型的人物呢?毕竟,办不到的事终究还是办不到。先把这一点搞清楚,然后尽早设法向对方恳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也许如此一来,请求你的人可能会暂时表现出失望,但总比中途反悔要好多了。所以在考虑答应对方的请求前,应先仔细盘算自己能力是否能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约后对方对自己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将如何。那么即使很难做到,也势必得鼓起勇气将之拒绝。

拒绝别人的请求,绝不是一件有失颜面的事情,所以无须为此感到不好意思。最重要的是能清清楚楚地将不能答应的原因说明,以消除对方可能产生的误解。至于对方有何反应或看法,就看他的为人如何了。

倘若你不仅具备了拒绝的勇气,同时还具有为对方设想的智慧,那么就已经掌握到拒绝的艺术诀窍了。

如何为对方设想呢?譬如,自己帮不上忙的事,也许自己所认识的人却有些能力,此时不妨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为对方铺路。如果成功的话,对方必定会对你深表感谢,即使失败了,对方亦会自觉不宜过分强人所难而打消对你的请求,也同样会有感于你的诚意。

三、注意身份

与人说话、交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办好事情。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不同身份的人说话必须有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针对性强,办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注意对方身份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

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再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对他们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对他们要列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可以刺激他;对于喜欢夸大的人,不必表里如一,不妨诱导;对于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发火;对于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要看准他的兴趣点,进行转化;对于情绪不正常的人,要让他恢复正常后再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效果。

注意自己身份

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下,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旦说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定会遭人非议和厌烦。

某年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个江、浙、沪越剧演唱大奖赛。经过激烈的争夺,一位越剧新秀一举夺魁。他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说:“今天,我捞到了第一名……”,“捞”字出口,全场哗然。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如此说话,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只会给人以粗俗浅陋之感,致使他的“新秀”形象顿时在观众的心目中暗淡了许多。此人后来就是因为口才不佳而使自己的事业蒙受了挫折。

一位大学生毕业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来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委。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刚走出学校,讲话爱用术语。什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这位大学生无形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而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

在一定的场合,说话人不但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身份,还要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在一次修辞学会的年会上,学会负责人第一个作学术报告。他在开场白中说:“先让我这个老猴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中猴、小猴,不过总得带个头吧!”代表们听了觉得有意思。报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辞学会的会长,资格老,跟到会的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别人比作中猴、小猴,既恰当,又风趣,真是“庄谐杂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也说出类似的话来,比方说:“我是一个小猴,先让我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老猴耍。”听的人就会产生反感。公关人员在对待上下级的不同场合,说话必须有所不同。对待上级要严肃恭敬,对待下级要亲切关怀。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也要讲究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

四、把握时机

“言贵精当,更贵适时。”能否把握好说话的时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说话效果和交流效果。所谓时机,就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无疑你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把握对方情绪

在对方情绪高涨时说。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

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在对方喜事临门时说。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记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完满的答复。

在为对方帮忙之后说。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若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伦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友好地找对方谈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忧解难等等。

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找其交谈。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说而不诚。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顿消,误解将会转化为敌意,将会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在日常交流、公关活动中说话注意对方的情绪很重要。对方情绪好,就多说几句;对方情绪不好,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同时还应注意,交谈时不应涉及对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隐私,不要多谈对方(除非是熟知的亲友)的健康情况,他若身体不适,这样的话题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影响谈话的效果。

把握语言环境

说话时还要注意看前言后语。前后话语,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指话语本身的环境。言语表达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

“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老最长寿吧?”“哪里,还有一位活到八十四呢!”

“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呀。”“不过,他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了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了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五、临场发挥

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正话反说

在对人说话时,利用情境,正话反说,可以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并增强话语的戏剧效果。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供认与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情境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辞,便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先数韩信的“十罪”,再举韩信的“三愚”。韩信负着这“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与愚,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又如《沙家滨》“军民鱼水情”一节中,指导员本要感谢夸奖沙奶奶对伤病员的精心护理关照,却用给沙奶奶“提意见”的方式表达,从而增强了话语表达的戏剧性效果。

临场现挂

现挂,本是个相声表演术语,指表演者能敏捷而有效地抓住周围环境中的突然行为或现象,使其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减少其不利影响,以达到烘托、补充、增强说话效果的方法。如:一天,某物理老师讲公开课,内容是摩擦力。不知是新洒扫的教室太滑,还是因紧张而未留神,突然脚下“哧”地一声差点滑倒。未等学生们笑出声来,该老师已放下粉笔问道:“这种现象说明我脚下的摩擦力是大是小?”“如何才能不滑倒?”接着他又讲了汽车为什么打滑以及如何防止打滑的道理。

他敏捷的现挂,不仅化解了尴尬,而且还生动形象地讲清了有关知识,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要做到巧妙地利用临场突发的非语言情境因素,必须目的明确,或烘托、或补充,以增强语意的表达,同时还必须及时自然,切忌为现挂而现挂,这样才会生动具体,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