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艺术模板
21525600000029

第29章 情通理达:有理不在声高——把握好说话语气的艺术与分寸

说话语气对说话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说话对方容易接受、愿意接受,有的人说话对方不容易接受、不愿接受或很难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大多都是由于语气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常说“理直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情通理达”的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事情有轻、重、缓、急,语气有抑、扬、顿、挫,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才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发话的预期效果。

当然,说话语气的运用要分对象,分场合,分时间。不同的情况,要运用不同的语气,这其中的分寸,就需要发话者灵活掌握了。

一、把握好说话语气要注意的问题

语气在和别人谈话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说话对方容易接受、愿意接受,有的人说话对方就不容易接受、不愿接受或者很难接受。这其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语气的不同造成的。一句同样的话,如果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就会起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作用。例如,“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果用真挚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满怀着对于自己爱人的一腔真情;如果用油腔滑调的语气说出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在说话中的语气。

事情有轻、重、缓、急,语气有抑、扬、顿、挫。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才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恰当地使用语言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要因人而异

驾驭语气最重要的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语气能够影响听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语气适应于听者,才能同向引发,用喜悦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喜悦之情,用愤怒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愤怒之意;语气不适应于听者,则会异向引发,如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等等。

比如,领导与下属说话,语气虽然要和蔼,但可适当地表现出威严、教育和希望下属怎样去做的口气;做为下属对领导说话,这样的语气就不合适,而是要表现出低调、求教和恭敬的语气;如果同样是一个领导,但要面对自己的孩子和老师说话,语气还有所不同,尽管老师的地位没有自己高,但自己对老师说话的语气却要像对长辈一样,表现出谦卑、求教和尊敬;同样,长辈与小辈人说话、与陌生人说话、与亲蜜者说话,语气也是各不相同的。

要因地而异

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流速度,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

比如,领导批评下属,在公众场合下要批评得缓和,让批评带有帮助关怀的语气,如果在背后则可较严厉、生硬一些;即使是夫妻之间吵架,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语气也要平和,切忌高声、粗暴;如果是与有意见的人谈话也要注意场合,在人多的情况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低一些。

要因时而异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时候说,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效果。在不同的时候说出的话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当一个人正在发火时,你对他尽管有天大的不满,说话时也要用商量的语气,而不能用责备和要求的语气;而当一个人表现出恃才傲物、很张狂的时候,我们对他说话的语气就应表现出强硬和蔑视的语气来,总之,说话的语气应注意时空的把握,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更到位、更有效果。

二、依据说话目的把握不同的说话语气

说话的语气决定着说话的效果。说话要有针对性,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就要怎样的语气,语气对谈话的内容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谈心时的说话语气宜温柔

谈心时,语气要温柔,不能声色俱厉,咄咄逼人。温柔的语气能冲淡对方的敌对心理,能给对方一种信任感、诚实感,不致于造成双方心理上的压抑,不至于激化矛盾。语气往往体现在说话的表述方式上,追问、反问、否定往往使语气显得生硬、激烈,易引起对方反感;而回顾、商榷、引导、模糊等往往能制造平淡和谐的谈话气氛,有利于减轻压力,阐明事实,表明观点。

声调在谈心的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当一个人心存怒气时,说话的声调无疑会上扬,形成一种尖刻的没有耐心的调子。这种尖刻的没有耐心的调子有很强的传染性,会使对方马上也像受传染一样针锋相对,厉声对厉声,尖刻对尖刻,只会使事态扩大,矛盾加深。

语言的节奏有舒有急,有快有慢。使用快节奏讲话往往会使你显得心急,情绪不稳,易激动发火,这不利于交谈对方的思考和应对,显得没有诚意;节奏太迟太缓,显得缺乏生气,没有信心,影响谈话效果;节奏适度,方显自然、自信、有力,易于从心理上影响对方,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王老师就很善于用自己的语气帮助孩子们。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被别的同学称为“弱智”。王老师在担任他的班主任后,就对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经常鼓励他。有一次在课外活动时,这个同学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王老师便走过去,用最温柔、最耐心的声音同他说话:“我发现你上课听讲挺认真的,而且反应并不比别人慢,老师相信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这个同学听了王老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王老师又把他带到孩子们中间,并且陪他一起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学生受到王老师的影响,都争着和他做游戏。慢慢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学习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人说他“弱智”了。

在这位同学的转化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爱心正是靠这种富有爱心的温柔语气表示出来的。

劝导时的说话语气宜委婉

劝导,即为规劝和开导。我们在劝导别人时,不要因为自己有理便气高声扬,而要以委婉的口气低姿态地进行。

用委婉的口气说话要注意以下三点:

(1)以征询意见的口吻引导对方。比如举一个和对方有相同处境的人,然后说出自己出的主意,征询对方这样做是否可行。也就是让被劝导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共同找出最好的方法与出路,潜移默化地对其施加说服。这种劝导常会使对方心领神会并听从。

(2)少用否定句,多用设问句。“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你不能这样说。”等态度极鲜明、刺激性很强的否定句,不适宜于劝导。劝导者与被劝导者由于处境、心境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主要表现为被劝导者心理具有排他性。直陈其误的否定句只能加大距离,对劝导说服无益。若多采用设问句,情况就会不同。如“这样做对吗?”“这样说对事情的解决有用吗?”等话语,易引发对方的思考,得出有利结果。

(3)将心比心好言相劝。将心比心,首先把自己认同于对方,同情对方的困难、不幸,并说“换了我是你,也会觉得很难办,也许会像你一样。”在心理上赢得对方的信任,拉近距离话才入耳。紧跟着“但是”“不过”一转,再陈述各种利害,分析种种弊端,再提出解决方法,我想对方是会接受的。将心比心,对方将会在心里暗暗地说:他说得对,他能那样处理,我为什么不能呢?从而接受你的建议,被你说服。

话不一定是正儿八经,句句须有来路。恰恰相反,如果恰当地使用小幽默,就能够调节气氛,寓理于自然、轻松、活泼之中。另外,幽默风趣的语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增强说服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力。有人曾批评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不能处理得“尽善尽美”,丘吉尔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孩子。一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位船夫,并说,‘上星期救我孩子命的人是不是你?’船夫回答‘是’。太太说‘我找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

这段话十分幽默有趣。太太未思报答而船夫误认为她要报答,结果答案出人意料。这个小幽默告诉人们“尽善尽美”是不可能做到的。它使人在笑声中领悟你言语中的机智和道理,接受你的劝说。

聊天时的说话语气应随意

聊天时,开头同样很难,它犹如源头,话题有兴趣,则加入的人多,谈得才尽兴;若话题只三言两语,不能深入,则使人索然无味。会聊天的人,首先不在于他说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出了个什么话题,使参加者能全神投入,聊得畅快。这应从分析聊天的对象入手。一般来说,同窗故友,忆旧便是最好的话题;中年朋友,家庭、事业是最有体会的话题;对老年人,健康活动是较适宜的话题;情趣高雅者,墙上的字画,桌上的读物,便是最好的话题;涉世未深者,事业功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而最能适应所有对象的话题是新闻。

有了好的话题,但谈话过程中语言过于正统,过于严肃,往往使聊者听而却步,一本正经地聊则是最乏味的。善于聊天的人,经常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听起来话语随意,多取譬喻,幽默风趣,创造出宽松愉快的交谈气氛,使大家在交谈中得到松弛和愉快,这样的人会成为聊天的主角。

安慰时的说话语气应表现出关心

安慰,就是在别人遇到不幸或内心痛苦时,以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其心情安适,脱离痛苦。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经常需要安慰。

人在遭遇不幸或受到打击而导致内心痛苦时,最需要别人的安慰,最需要朋友的关心。这时,你所说的话语就应是减轻其内心痛苦的良药。语言不当,即使主观愿望是好的,也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如有人失去了亲人,痛苦万分,而去劝慰他的友人却说“人总是要死的,死就死了吧,你自己要多保重。”一句话连用几个对对方刺激颇大的“死”字,并且口气轻松得如丢了一双旧鞋一般,结果使对方与他断绝了二十多年的交情。这个代价很重,错就错在安慰的词语使用不当,所以,安慰要适当地把握语言的轻重。下列不同目的的安慰语气也要不同。

(1)激励性安慰

激励性安慰往往用于对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心情痛苦,进而失去进取心的时候。使用激励性安慰语使其看到前途的光明,看到明天的美好,看到失败后的希望,这是解脱他们苦恼的最根本的途径。能激励灰心失望的人重新鼓起勇气,就是成功的安慰。类似这样的话都是激励式安慰语: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懦弱的人才会屈服;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朝它微笑,它也会朝你微笑;如果你肯定了自己的失败,那么注定是失败的;任何时候,希望都是大于绝望的;

你的能力比较强,只是时机不对,下次瞅准机会一定能行……说这样的安慰话时一定要有一种肯定、相信他的坚定语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潜力。

(2)同情式安慰

在社会生活中,不无无辜受害者。如被酒后驾车者夺去肢体的,被残暴者无故殴打的,被不公的上司不负责任地冤枉的……对这样的人,最有效的安慰是同情。同情他们的遭遇,和他们共斥丑恶的现实。这种同情性的话语传递着人间的温情及正气,这种温情和正气会使无辜受害者得到安抚,从而减轻由不幸带来的内心痛苦与压力,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当然,同情不是怜悯。同情的语言是温暖的,充满爱意的。如“这个司机使你失去了双腿,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怜悯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同情作为充满温情和善意的安慰,能让对方释放出内心的痛苦,获得友谊的抚慰。

(3)劝抚式安慰

劝抚式安慰主要用于吊唁仪式。在失去亲人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沉痛的。这时候也就最需要别人的安慰。这时的安慰语言应该使用劝勉他人莫过分悲痛的劝抚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含义首先认定失去亲人是悲痛的,在这一点上和对方心理相通,其次是劝他人保重自己,这正是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会忽略的。这两点加合起来,就会给因为失去亲人而悲痛的人以心灵的抚慰,减轻他们的内心痛苦,起到较好的劝抚作用。如说:“要节哀,保重身体”等。安慰要饱含真挚情感,要如同身受,才能使被安慰者接受,获得安慰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