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艺术模板
21525800000006

第6章 喜怒不形于色,宠辱不惊于身——把握好情绪自制的艺术与分寸(1)

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或忧或喜,或哀或乐。重要的是当个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发生矛盾冲突而出现种种劣性情绪时,如果能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及时把握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那么,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乃至处理好各种事情都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人把握不好自己的情绪,常常会乱了自己的方寸,把不住自己的方向盘,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事业,怎么能抵达人生的奋斗目标呢?一个连自己都战胜不了的人,还何谈战胜敌人和战胜世界呢?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情绪必然要随着各种状况的出现发生变化。所谓战胜自我,就是要稳定心态,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绪的主人。所以,一个人,只有你把握好情绪自制的艺术与分寸,心不乱,方向才能不会乱,行动才不会乱,才有希望抵达预期的奋斗目标。

一、做情绪上的主人,才能在生活上做成强人

大多数人都有过受累于情绪的经历,似乎烦恼、压抑、失落甚至痛苦总是接二连三地袭来,于是频频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欢乐从此降临。其实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想让自己生活中不出现一点烦心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绪的主人。

许多人都懂得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道理,但遇到具体问题就总是知难而退:“控制情绪实在是太难了”,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别小看这些自我否定的话,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良暗示,它真的可以毁灭你的意志,丧失战胜自我的决心。还有的人习惯于抱怨生活,“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生活对我太不公平。”抱怨声中他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和解脱:“这个问题怪生活而不怪我。”结果却因小失大,让自己无形中忽略了主宰生活的职责。所以要改变一下对身处逆境的态度,用开放性的语气对自己坚定地说:“我一定能走出情绪的低谷,现在就让我来试一试!”这样你的自主性就会被启动,沿着它走下去就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你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有个中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和同学争吵,老师批评他没有涵养,他还不服气,甚至和老师争执,老师没有动怒,而是逐字逐句解释给他听,并列举了身边大量的例子,他嘴上没说却早已心悦诚服。从此他有了自我控制的意识,经常提醒自己,主动调整情绪,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他拥有了一个健康而成熟的情绪。

其实调整控制情绪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驾驭自己。在众多调整情绪的方法中,你可以先学一下“情绪转移法”,即暂时避开不良刺激,把注意力、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以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冲击。

敏丽高考落榜了,看到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深感失落,但她没有让自己沉浸在这种不良情绪中,而是幽默地告别好友:“我要去避难了”,说着出门旅游去了。风景如画的大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她,辽阔的海洋荡去了她心中的郁积,情绪平稳了,心胸开阔了,她又以良好的心态走进生活,面对现实。

可以转移的活动很多,你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外界事物对你的吸引力来选择,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等。总之将情绪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强烈撞击,减少心理创伤,就有利于情绪的稳定。

情绪的转移关键是要主动及时,不要让自己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战胜情绪。

心理只要想开了,世界也就宽敞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一些挫折,那么,这时该怎么办呢?你也许早就知道一些方法:找朋友倾诉、打热线电话、听音乐、踢足球,实在不行就找心理医生等等。诚然,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大大减轻你的痛苦。不过,我这里要介绍的是一种认知层面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不管别人如何热心地帮助你,而要真正改变还得靠自己。

人们常常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考试得了第一名,我们会非常高兴,因为在学校和家里都有面子,自尊心大大得到满足。相反,跟朋友吵了架就会伤心万分,因为觉得既然是朋友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该为一件小事而吵得面红耳赤。

显然,我们之所以高兴、所以伤心,全都根源于我们的“认知”。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情绪。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有时用唱歌、跳舞来消除烦恼,虽然一时轻松了,但一静下来情绪又不好了。这就是所谓“治标不治本”,没有在认知水平上解决问题。

一般人都能自觉地调整心态,较好地适应社会。但也有少数人由于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往往会一蹶不振,严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给自己和亲戚朋友带来很多麻烦。归纳起来,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绝对化的要求。有些人总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事情应该这样、必须这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我”等。

拉西尔因为几门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劝退,情绪非常不好。她母亲解释说:上大学之前她学习一直很刻苦,成绩也不错,可是上了大学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后来我才了解到该女生在上大学后仍然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书上的每一个字她都要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她认为学习就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由于大学老师一节课最少讲几十页书,还布置一堆参考书。别人大都提纲挈领地复习重点,而她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精读。结果虽然一天到晚抱着书本,还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绩果然越来越差。如果她能早点认识到自己观念上的错误,改变学习方法,那么说什么也不会落到最后只能退学的地步。

第二类是过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盖全、以点概面。当然说出这些词我们都知道是不合理的信念,但有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正具有这种特征。

琼斯在儿子死后每天不停地重复着“我为什么不早点把儿子送医院呢!”就是这种思维的写照。她认为儿子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结果,从而把自己全盘否定,见着人只会絮絮叨叨。

其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定义为坏学生,老师和家长很少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谈恋爱时也容易犯这种错误,有的女孩仅仅因为对方留了点胡子,就认定他流里流气、心术不正。生意人很善于抓住人们这种心理,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花哨,因为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包装好质量肯定就好。电视上曾报道过有些所谓中外合资的名贵药剂和几角钱一袋的简装药剂成分完全一样。

第三类是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于是,整日愁眉苦脸、自责自罪而难以自拔。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当他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没有发生时,就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以致认为糟糕到了极点。前面提到的女大学生,她认为自己必须读完大学,所以在学校劝退时难以接受,坚决不离开宿舍,觉得一旦退学,这辈子就完了,没有出路了。她看不到许许多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照样过得很充实、很愉快。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特别是受到挫折时,有没有上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果有,那么就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这样一来,情绪自然会由消极变为积极了。其实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所以我们最好少用“绝对”、“必须”这类字眼。同样,用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做法也是非常武断的,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我们最好是评价他的行为和表现,而那种认为某事的发生会糟糕至极的观点更是杞人忧天,因为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常常是在没发生时焦虑万分,而真正发生了就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白白虚惊一场。其实早点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把忧虑的功夫用来做充分的准备岂不更好!

当然,道理说来都很简单,真正要“想开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反复跟自己争辩,最终让“理性的我”战胜“非理性的我”。

别跟不如意的事较真,别跟中伤你的人使气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马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的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浇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下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里根在一次关键的电视辩论中,面对竞选对手卡特对他在当演员时期的生活作风问题发起的蓄意攻击,丝毫没有愤怒的表示,只是微微一笑;诙谐地调侃说:“你又来这一套了。”一时间引得听众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尴尬的境地,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信赖和支持,并最终获得了大选的胜利。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想必已经明白,你是生活在社会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你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智地、客观地处理问题。但是,控制并不等于压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你进取上进,加强你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果你把自己的许多能量消耗在抑制自己的情感上,不仅容易患病,而且将没有足够的能量对外界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因而一个高情商的人应是一个能成熟地调控自己情绪、情感的人。

能知人者必善于自知,能制人必善于自制

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你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是努力的同义词,也是适应能力的一部分,是成大事的不可缺少的素质。

自制,就要克服欲望,不要因为有点压力就心里浮躁,遇到一点不称心的事就大发脾气。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条件所许可的范围。食色美味,高屋亮堂,凡人即想得到。但得之有度,远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故有必要控制自己。否则,举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费枉然。

人的一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应该面临许许多多的压力,才能锻炼自己,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有所弃,才能有所得。所以,人必须学会自制,才能更好地运用环境。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周末下午,小王来到办公室刚要坐下,电灯灭了。小王觉得这一定是那个管理员干的,于是他跳了起来,奔到楼下锅炉房。管理员正若无其事地边吹口哨边铲煤添煤。小王破口大骂,一口气骂了六七分钟,最后实在找不到什么骂人的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一种充满镇静的与自制力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晚上有点儿激动吧?”

你完全可以想像小王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位文盲,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小王这样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况且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对象都是自己挑选的。

小王非常沮丧,甚至对这位管理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没用,回到办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惟一的办法就是向那人道歉。

小王又回到锅炉旁。轮到那位管理员吃惊了:“你有什么事?”

小王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这话显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员不好意思起来:“不用向我道歉,刚才我并没有听见你的话。况且你这么做,只是泄泄私愤,对你这个人我并无恶感。”你听,他居然说出对小王并无恶感这样的话来。让小王非常感动,两人就那么站着,一口气聊了一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两人居然成了好朋友。小王也从此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旦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员工还是一名有教养的人——都能轻易将他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