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艺术模板
21525800000007

第7章 喜怒不形于色,宠辱不惊于身——把握好情绪自制的艺术与分寸(2)

这件事教导我们,一个人除非先克制了自己,否则将无法控制别人。自制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也可助其一臂之力,因为只有自制能力出色,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果通往成功的电梯出了故障,那你就一步一步地走楼梯。只要有楼梯,或是任何梯子,通往你想去的地方,电梯有没有故障都是无关紧要的了,重要的是你能不断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时,千万别对自己说“不”,因为“不”也许导致你决心的动摇,放弃你的目标,从而跌下楼梯,前功尽弃。所以在成功的路上,情绪是相当重要的。

用耐心驯服急躁,靠毅力克制烦恼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结果呢,就适得其反。

当目标确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性急吃不得热豆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能把浮躁的心态稍稍收敛,使它变成一种渴望,一种对成功的渴望,那么,这种浮躁就是有用的,而你也必定能带着它走向成功。

所以,要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学会克制自己。

(1)要克制自己的个性

有许多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不管他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艺术家或者军事家。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了疯狂妄想的人。

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往往表现在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他们的特殊个性才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谈个性,那么喜欢张扬个性呢?我们先探讨一下年轻人所张扬的个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年轻人张扬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而为所欲为的愿望。年轻人有许多情绪,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

所以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

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仅仅是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的话,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年轻人非常喜欢引用但丁的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我们真的能这么“洒脱”吗?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仅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规则的话,警察就会来干涉你,会处罚你。如果你走路不注意安全,横冲直撞的话,还有可能出车祸。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行得通的。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不要碰到别人。当我们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们张扬的是什么,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你最好的选择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使张扬个性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价值。社会首先关注的不是我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而是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工作品质。如果我们的工作品质是有利于创造价值的,我们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否则,我们就会受到社会的冷遇。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巴顿将军性格粗暴,他之所以能被周围的人接受,原因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打仗,否则他也会因为性格的粗暴而遭到社会的排斥。

陈景润在日常生活上可以说是很低能的,他的这种低能之所以能被社会理解,是因为他是一个大数学家,是因为他摒弃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兴趣,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数学的研究中去了。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只有你的个性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你的个性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往往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

纵观社会上性格成熟的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人,在他们各自的专业中,他们非常有个性,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非常注意调整甚至压抑自己的个性。

在中国这个强调群体一律的社会环境中,过分地强调张扬个性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们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的才能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应该表现得更正常一些,更理智一些,和我们周围的人更协调一些。

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

(2)不要心烦意乱

“烦”,本不是什么新的情绪。不开心时的烦恼,不舒心时的烦闷,对每个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旧烦”与“新烦”之间,还是大不相同,过去人们“烦着”的时候要么是找知心朋友诉诉苦、解解闷,要么是“精神变物质”将情绪差转化为“头痛”、“胸闷”,然后吃吃药,养养心。今天“烦人”们不仅仅“烦”,而且不“耐烦”,在不开心,不舒心的同时,他们不安心、不静心;他们不只是烦恼、烦闷,而且烦躁。对他们而言,与其说“烦”是一种有待完全摆脱的消极情绪,不如说“烦”是一种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得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过去的人,有烦恼时会从前台退到后台,跟人们躲得远远的,不想让人看见;如今的“烦人”们却穿着自己的文化衫、唱着自己的流行曲,招摇过市,要让人们躲得远远的来看他们。“别理我”一语,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般的一个舞台道具。

“心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躁动不安。这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追求、跃跃欲试的冲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的亢奋、紧张、急躁的焦虑。这种情绪是充满机会又充满挑战的变革时代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的大潮,将一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推到我们的面前。与封闭、保守的传统社会相比,这个世界确实很精彩,生活中充满了机会,个人发展有了相当的自由,这一切刺激起人们的成功欲望和积极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大的作为。但是,机会与自由并不意味着成功,每一个机会,事实上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选择一种机会必须以放弃另外一些机会为代价。虽然社会为了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其发展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选择和把握机会。但是,不少人并不理解机会的全部真实含义,他们什么都想要,却对什么都不做踏实的准备,表现出强烈的投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