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艺术模板
21525900000031

第31章 捧人终比贬人强——把握好社交“溜须”的艺术与分寸(2)

另有一次,一位大臣买了一座西洋钟,想献给慈禧,又怕不中慈禧的意,就请来李莲英,让他先看看这钟到底如何。原来,这是一件做工精巧、价值昂贵的自鸣钟,每当报时,钟内神龛会自动开启,走出一个小人,小人展开条幅,条幅上写有“万寿无疆”四字。这钟的设计,不可谓不极尽巧妙了。李莲英思索了一会儿,还觉不妥。他说:“万一这机器出点儿毛病,小人儿手里的条幅只展开了三个字,成为‘万寿无’的字样,你的身家性命还保得住吗?”那大臣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忙去退了自鸣钟。

后来,李莲英又把自鸣钟弄来,把小人手中条幅上的字换成“寿寿寿寿”四字,这样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出现“万寿无”的诅咒之语了。

李莲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这两件事可见一斑。

慈禧喜欢别人称她“老佛爷”,当然要做做不杀生、行善积德的样子给人看看。特别是六十大寿之际,更要做出一番“功德”来,好让天下世人都知她慈禧有好生之德。李莲英见拍马屁的机会又到了,就绞尽脑汁地想出并试验出一些绝招来奉承慈禧。

六十大寿这一天,慈禧按预先安排好的计划,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下放鸟。一笼笼的鸟摆在那里,慈禧亲自抽开鸟笼,鸟儿自由飞出,腾空而去。李莲英让小太监搬出最后一批鸟笼,慈禧抽开笼门,鸟儿纷纷飞出,但这些鸟儿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又吱吱喳喳地飞回笼中来了。慈禧又惊奇又纳闷,还有几分高兴,便问李莲英说:“小李子,这些鸟怎么不飞走哇?”李莲英跪了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老佛爷一定万寿无疆!”

一般说来,李莲英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有水平,但这次却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慈禧太后虽觉拍得舒服,但又怕别人笑话她昏昧,要显示一下“英明”,于是怒斥李莲英道:“好大胆的奴才,竟敢拿驯熟了的鸟儿来骗我!”

李莲英并不慌张,他不慌不忙地躬腰禀道:“奴才怎敢欺骗老佛爷,这实在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所致。如果我欺骗了老佛爷,就请老佛爷按欺君之罪办我。不过,在老佛爷降罪之前,请先答应我一个请求。”

在场人的一听,李莲英竟敢讨价还价,吓得脸都白了,哪个还敢吱声。大家知道,慈禧虽号为老佛爷,实在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许多因服侍不周或出言犯忌的都被她处死,哪个敢像李莲英这样大胆。

慈禧听了这话,立刻铁青了脸,说:“你这奴才还有什么请求?”李莲英说:“天下只有驯熟的鸟儿,没听说有驯熟的鱼儿。如果老佛爷不信自己德威天地,泽及鱼鸟禽兽,就请把湖畔的百桶鲤鱼放入湖中,以测天心佛意,我想,鱼儿也必定不肯游走。如果我错了,请老佛爷一并治罪。”

慈禧也有些疑惑,便来到湖边,下令把鲤鱼倒入昆明湖。真也奇了,那些鲤鱼游了一圈之后,竟又纷纷游回岸边,排成一溜儿,远远望去,仿佛朝拜一般。这下子,不仅众人惊呆了,连慈禧也有些迷惑。她知道这肯定是李莲英糊弄自己,但至于用了什么法子,她一时也猜不透。李莲英见火候已到,哪能错过时机,便跪在慈禧面前说:“老佛爷真是德被大地,如此看来,天心佛意都是一样的,由不得老佛爷谦辞了。这鸟儿不飞去,鱼儿不游走,那是有目共睹的,哪是奴才敢蒙骗老佛爷,今天这赏,奴才是讨定了。”

李莲英说完,立刻口呼万岁,拜起来,随行的太监、宫女、大臣,哪个不来凑趣,一齐跪倒,真乃人、鱼、鸟共贺。事情到了这份上,慈禧太后哪里还能发怒,她满心欢喜,把脖子上挂的念珠赏给了李莲英。

据后人回忆说,李莲英先把鱼虫放在纱笼里,固定在岸边,鱼虫慢慢地从纱笼里钻出来,便在岸边布满了一溜儿,鲤鱼要吃鱼虫,当然就会游到岸边来了。

这些传说足见李莲英的“胆大心细”。

五、“溜须”要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是一种智慧,也是把握“溜须”分寸的前提条件。

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出身微贱,人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他在科场不得意,仅仅是个秀才,因为成绩优异,随后又取得了监生的名分。但他既没有考上举人,更谈不上考取进士,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当了大官为他援引。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封建官场中飞黄腾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后来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势倾朝野,招权纳贿,积累了万贯家私。他的发迹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学问,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这个穷监生自己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他想做个家庭教师以维持生活,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接近那些达官贵人,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几十幅对联,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的仆人。这一招果然见效,当时有一个满洲贵族,姓纳兰,名明珠,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高士奇写了幅对联送给明珠的门房,这个门房见高士奇的字写得很好,又是一个穷监生,要求不高,于是就请高士奇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信给外省的官员,匆促之间找不到代笔的人,这个门房就向明珠介绍了高士奇。明珠对高士奇的文笔非常欣赏,于是就让高士奇到内务府充当书写。以后二十年间,明珠的官职由总管而尚书,由上书而宰相;高士奇也随着明珠的升迁而升迁,由充任书写事务,而正式供俸内廷,由供奉内廷又被任命为詹事府录事,由录事再升任内阁中书。他不是进士出身,却被康熙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又转正式翰林院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兼《大清一统志》副总编。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

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吗。”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承奉。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幅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幅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

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掉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挺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使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六、“溜须”要把握时机

常言说:“吹喇叭得吹到点上。”对于想通过“溜须拍马”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来说,把握时机就是非常重要的。

和糰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正是由于他把握住了这瞬间的机遇,才顺利地爬上了梦寐以求的高位。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其后期统治中,清帝国逐步进入了衰落时期。在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糰之专权乱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和糰,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部统,和糰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糰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乾隆三十四年和糰却沾了祖上的光,开始摆脱困境。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一世爵给和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11两,米180石,和糰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糰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糰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间受三等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是和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糰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黄龙伞盖没有准备好,乾隆帝发了脾气,喝问道:“是谁之过?”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糰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糰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

这和糰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糰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糰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糰铺平了升迁之路。

耐人寻味的是,和糰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来是小事一桩,然而和糰却小题大作,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者”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

可以说,正是和糰对溜须拍马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握,才使他脱颖而出,步步高升,才使他的人生命运达到了极致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