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艺术模板
21525900000032

第32章 摆正位置求和谐——把握好社交心态的艺术与分寸(1)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在社会上能够与他人建立、保持健康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基本保证。遗憾的是,却有许多人不懂得怎样更好地与人交往。有的人自以为才高八斗,便目中无人;有的人自以为很谦虚,却让人感到虚伪;有的人自以为很老练,但却落得个圆滑世故的评价……凡此种种,大都是因为不能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所以,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行得通”、“玩得转”,就必须在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符合社会和世俗的各种规矩,必须摆正自身位置。只有摆正了位置,才能把握好心态,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一、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

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意思很明确,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交际,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不要说出不适合自己身份的话,不要做出不适合自己身份的事,要真正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才能更符合分寸。

所谓社会角色,就是确定某一社会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特定地位,规范、制约其行为的一种固定模式。

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的,比如男人和女人。有些角色是按自然发展规律自然形成的。人刚一出生,在社会上的角色是婴儿;后来,是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由小学生变为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变为母亲,或父亲……

由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会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发生不同的交际关系,因而人们的社会角色也是复杂多变的。例如,一位厂长,回到家里就成了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子女)、儿子(对父亲、母亲)或邻居(对邻居);乘公共汽车时,他是乘客;看电影时,他是观众;行路时,他是行人;到商店买东西时,他是顾客;对局长,他是下级;对工人,他是上级;当他讲课的时候,他是老师;当他听课的时候,他是学生;对施工单位,他是本家;对本厂产品的买主,他是卖主……可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是多种社会角色的集合体。而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简单地、仅凭自己的意愿去适应自己的社交角色,而要自觉地按照每一种社会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做。

否则,或者不胜任自己的角色,或者犯了角色混乱的错误,这些都不利于对社会交往分寸的把握。

一个厂长,在家里对孩子可以讲一点长辈的尊严,带一点训斥的口气,但若拿出家长的作风来管理工厂则可能会很糟糕;厂长对待没有完成生产任务、造成损失、严重失职的工人可以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如扣发奖金、行政处分直至开除厂籍等,但却不能以厂长的权力来对待家人——孩子学习不好就给他开除“家籍”,妻子烧菜烧糊了就罚款,岂不成了笑话?

一个姑娘,当她处在儿童的时候,天真活泼,爱说爱笑,爱玩爱闹,三句话可以逗得她在你身上拍打个不停——这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当她20岁左右,长成了一个大姑娘,还是像儿童时那样,见人就嘻嘻哈哈,说得高兴就打来打去,则会给人一种轻浮的感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根据社会角色把握社交分寸呢?

增强角色意识,适应社交身份

所谓角色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当前的社会角色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认识。如果角色意识不强,就会对自己所担当的角色的认识不正确、不深入、不全面,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角色的行为要求去充当另一种角色,这样便容易产生身份混淆的错误。所以,要自觉地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主动地按照社会对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做,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

学会变换角色,适应多种身份

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集,那就不但要当好A角,还要当好B角、C角,甚至更多。一个技术员,不但要能在工厂里胜任技术员的角色,回到家里还要胜任父亲的角色;不但要能在本职工作或专业上应付自如,而且要在一些必须的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日常所说的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是不利于开展有效的社会活动的。增强变换多种角色的能力,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增强生活能力,丰富社会经验。

二、了解社交心理

德国汉堡大学卡尔说:“上帝给了我们生命,但绝不会把我们的肉体和精神引入社交场合,关键是靠我们自己的双腿、双脚和嘴耳,所有的期待动机都在我的感觉范围之内。”

社交即社会交往,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社会便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存在着。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交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伴侣,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交,否则人们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兴趣就无法沟通。任何社交活动,都带有参与者的各自动机,因为需要是社交的前提。无论群体与个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从事社交活动的主体都是个人,其社交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需要,还代表着群体的意向,这就决定了社交心理期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只有较全面地了解人们在社交中的各种心理期待,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交往的分寸。

需要性社交心理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完全独立地存活下去,都或多或少地仰仗着群体的支持与帮助。在寻求群体的支持与帮助的同时,社交也便随之产生了。可见,社交天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1)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

所谓需要,是指人们对必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的取舍,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能满足人们的情感,符合人们此时此刻的需要,这样的客观事物就是值得肯定的,被赞许的;反之,就会遭致厌恶与唾弃,引起人们心理的反感。

然而,需要又不是大一统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对象的不断变化,其内涵也千变万化。

就个体而言,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就群体来讲,不同的人群,其需要也不相同。由于需要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递进,其运行转迹也由低级向高级形式转化。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需要。人为了生存,首先需要饮食、空气、配偶、排泄、睡眠等。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对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意义,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延续。

第二阶段,安全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等。当人的生理需要基本上获得满足,紧接着就会出现对安全的需求,其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保障个体生活在一个免遭危险的环境中。

第三阶段,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心与爱护,希望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为群体所接纳和认同,否则就感到失落、空虚。

第四阶段,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自尊是指人们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够胜任工作,并要求独立自由。

自尊得到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否则会使人自卑,使人丧失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受到他人尊重是指需要他人给予名誉、地位、权力、赞赏,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对个体而言,他人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它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判断与认识。

第五阶段,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强调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人们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需要也存在着差异,有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需要,也有处于从属地位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在社会需要,重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体悟社交分寸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社交活动中,掌握需要层次说,就可以明确追求的目标,灵活处理各种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周折,直接达到目的;就可以分清主次,将各种需要合理安排,或寻求同时满足,或寻求分步进行,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交意识,自觉地变换社交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社交,从而快捷地产生效果。

(2)社交行为受制于社会规范

社会不仅制约着人的各种需要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还制约着这些需要的内容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作为个体需要的实现,离不开群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离不开人类社会的规范制约。

社会规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具有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它有多种形式:一是有形的,如规则、规定、协议、条约等,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而用条文固定下来;一是无形的,如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共同的观念、道德、伦理等。任何社交行为,都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将违背群体共同的心理原则,伤害群体感情,影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受到非议、责难、禁阻,甚至被看做非法活动。当然,个体的越轨行为不一定都是非法的,也存在超前意识,但那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之,需要是社交的前提,社交是需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亲和性社交心理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的性格多么内向,多么喜欢独处,你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与周围的一切断绝任何来往。你总是在不知不觉地与人们打着交道,而人们的思想、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总之,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存在的。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以朋友多而自豪。

这种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儿童依恋父母,老人眷念儿女,兄弟姐妹相帮相助,人们就是在这种相亲相偎的关系中,培养才智,增长力量,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最终走完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旅程。这种亲和力,既是促使情感归依的起因,又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1)寻找亲和的动机

亲和的动机主要体现在求生、安全、归属三个方面。

①求生动机。荀子曾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为了求得生存,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

②安全动机。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致自然或社会诸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大笔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不安全的恐惧。

③归属动机。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理解与宽慰,让情感有所寄托。归属的需要,使人们自愿地亲和,融入集体之中。

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应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衡量出自己的成就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社会比较动机的实现,增强了亲和力度。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总之,人类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

(2)亲和力的作用

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志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食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很难受,心理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合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证明。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的隔离,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合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人们通过亲合,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人们的亲合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做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着时间、金钱、劳动等方面的交换。这是社会交换的需要。正是在亲和力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日益亲密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