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才是阿里巴巴
21529200000014

第14章 脚踏实地的人——只有敬业才有阿里巴巴(3)

和马云同为互联网风云人物的盛大网络创始人陈天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每天的收入达100万的时候,我觉得它是诱惑,它可以让你安逸下来,让你享受下来,让你成为一个土皇帝。当时我们只有30岁左右,急需要一个人在边上鞭策。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到了女儿国,有美女,有财富,你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去西天?我们希望有人不断地在边上督促说:‘你应该继续往你取经的地方去,那才是你的理想’。”

陈天桥说的正是马云所主张的,那就是让人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不要为一时的成就而迷失。

当年,马云还在教书的时候,他的领导对他说:“马云,好好干。再过一年你就有煤气瓶可以发了,再过两三年你就可能有房子了,再过五年你就能评副教授了。”而马云并没有被这种许诺诱惑。相反,他从领导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后的样子——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拿牛奶、买菜。

马云说:“我当然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只是希望换一种方式。等到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梦想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现实了。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未必要很大,但一定要真实。”

然而,远大的理想就像《圣经》中的摩西一样,带领着人类走出蛮荒的沙漠进入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大陆,进入太平盛世。而那些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和被困难吓倒的人,往往会停止前进,最终也就无法到达自己梦想的大陆了。

对于那些永不停息地追求自己梦想的人来说,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上还存在某些不完美的因素,因而总是渴望着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他们身上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不墨守成规,这使得他们总认为任何东西都有改进的余地;这些人是不会陶醉在已有的成就里的,他们会想方设法达到更美好、更充实、更理想的境界,正是这一次次的进步,使他们不断地完善着自我,也完善着人生。因此,马云一直强调:“记住你最初的梦想,不要满足于一时的成就。”

阿里巴巴从最初在杭州只有18名创业者成长为在三大洲有20个办事处,拥有超过5000名雇员的公司,但是马云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一个102年的企业,做成一个屹立三个世纪不倒的大企业。

然而,作为一个阿里巴巴人,常常会面对诸多的诱惑和困难,如何才能克服一切干扰,而持续追逐自己的最初梦想呢?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分析和掂量一下坚持梦想的诸般好处了。比如,如果在阿里巴巴不满足于目前的小成绩,就会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将自己的项目做强做大,为社会作出贡献,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小小成就虽然也是一种成就,在阿里巴巴也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但社会的变化太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社会的潮流就会把你抛在后头,后来之辈也会从后面赶超你。如此说来,你的“小小成就”在一段时间后也就算不得什么成就了,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可能。

最主要的是,一个人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就,积极向高峰攀登,就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说,原本只能挑100斤重担的人,因为不断地练习,进而突破极限,挑起了120斤甚至150斤的重担。因为一个人只要安于现状,就会失去上进求变的动力,没有动力,就无法付诸切实的行动。

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集体或组织,从不会指望一个放任自己随波逐流的人能有什么大作为,因为他们往往是安于现状的。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体内还有许多潜力可挖,也还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它白白浪费耗损掉,面对停滞不前的现状他们还是能不为所动、安之若泰。也许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收获或成就,但他们永远只能被眼前的小小成就蒙蔽眼睛,看不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们只知道拿这些小成就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却不知人生还有更多伟大的目标等着去实现。就这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他们体内潜藏的那点潜能也将因为长久被弃之不用而逐渐荒废消亡。

在阿里巴巴,只有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着点点滴滴的进步,时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愿意为此挖掘自身全部潜能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巅峰。

有一流的创意更要一流的执行力

一些人总会在别人靠一个新鲜的点子成功后,一拍大腿:“哎哟!这不就是我当初的想法吗?”一副后悔莫及的样子。是的,很多人都想把工作做好,但很多人都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不去执行,一切都是空想。

在阿里巴巴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有不一般的能力,有好的决策计划、好的发展战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执行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既有高水平的技能、新颖的创意,同时又具有搏击商海的果敢和胆识,却偏偏不是阿里巴巴最需要的人。因为他不能很好地执行创意。

事实上,一个好的执行人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但一个完美的决策方案,却会死在差劲的执行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一个人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而这一点,也是马云最关注的。

一次,马云和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一起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一致认同后者。马云的理由是,工业时代的发展是人工的,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难以预测。只有一流的执行水平,才能解决三流的点子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缺陷。因此在阿里巴巴,决策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现在、立刻、马上”干出来的。

的确,再好的创意点子,如果无法一步一步扎实地依据计划执行,那这个创意只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而即使没有好的创意,如果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或许也能逐步接近成功。

所谓执行力,它包含了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要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一个人的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而执行力的最高标准就是不能马虎,不能差不多就好,而是要力求完美……

有些人,创意有了,并且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难题就打退堂鼓,或者是跟困难状况妥协。如此就会导致计划方案一再变更,最后完全背离最初的创意精神。

还有些人,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总是没有耐心,一旦某件事情不在他预计的时间里完成,他便会耐不住性子,开始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最终只能导致失败。

另外,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更不能投机取巧、偷懒耍滑,一个人若总是不按剧本演出,无视一些执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就如同搭建了一个地基不稳的大楼,一旦遭遇狂风暴雨就会被瞬间摧毁。

为此,马云常常在不同场合强调,他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成功,依赖的就是高效率的执行力。并且他常常为能有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而引以为傲。马云说:“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总比优柔寡断或者没有决定要好得多,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在整个创建阿里巴巴过程中,马云都以“强劲的执行力”来要求自己的所有员工。在阿里巴巴刚创办的时候,因为阿里巴巴的模式“独特”,几乎没有人认同它的价值,所以公司内部对网站的未来还是充满疑惑的。在这种局面下,当要求技术人员将BBS上的每一个帖子检测并分类的时候,有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这样做将违背互联网精神。但是马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方便、快捷地从阿里巴巴的网站上获得需要的信息。

争吵之中,马云发怒了,他尖声大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由于马云的强硬要求,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下来,并获得了有效的执行。

此后,同样的问题不断在阿里巴巴出现,但都在马云对执行力的“严格要求”下被解决了。比如,2003年,马云提出了阿里巴巴全年盈利1亿元人民币的目标;2004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盈利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2005年,马云为阿里巴巴定下了每天缴税100万元人民币的目标。虽然很多人对如何实现这样艰巨的任务表示了极大的怀疑,但出人意料的是最终都被落实了。而马云再次把这一切归功于阿里巴巴“一流的执行力”。

凭借马云团队为人所称道的超强执行力,阿里巴巴已经远远甩开了竞争对手,成为业内公认的技术水平高超、认真、执著、有责任心的完美团队。

马云是众多成功的典范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所获得的经验不见得能够套用到自己的员工身上,但是,他所说的“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力;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力,我宁愿选择后者”绝对是每个阿里巴巴人必须遵循的。

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很多企业老板喜欢找那些高学历的员工,在他们心里,高学历往往和能力是画等号的。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高学历的人常常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副踌躇满志、胸有成竹的样子,而且有些人因为理论知识说的一套一套,给人一种智谋、胆识兼备的感觉。而事实上,这些人却只会纸上谈兵,真正让他们付诸实施的时候,他们却并无实践能力。

就拿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经历来说,刚得到高盛的500万美元融资后,他立马着手从海内外知名院校聘请了大量的MBA。然而,一段时间之后,马云发现,这些头顶着高学历头衔的“人才”竟然还不如他原来团队中的“土鳖子”实用。接下来,马云又做了一件让人惊诧的事,他把当初招聘的高材生逐渐清走,最后只留下5%的人。

高学历是一个人知识背景的指标,没有学历,很多事情做起来的确会比较吃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学历有时候只是一种形式,能力才是真正的金子。企业老板如果只一味要求高学历,而忽视个人的真才实学,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因此,高明的用人单位一般不会过分看重学历、职称,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立马能派上用场的人才。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什么都清楚了。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的有用人才。因此作为企业老板的马云,在招聘职员的过程中,一定不会唯学历、唯经历是从,而是要唯才是举。也就是说,审核文凭不如考核水平,审核职称不如审核其工作是否称职。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有用才是唯一的标准。

当然,近年来,有些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不再以学历论英雄。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企业的近五分之一的职位也对大专生打开了大门。例如软金招聘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系统维护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的市场开发专员、制图、企业宣传人员;博洛尼招聘的产品研发设计师、加工品研发设计师、研发部总监助理、材料工程师、采购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职位,均把学历起点降至大专。

另外,有技能的高职生被名企录取的例子也屡见不鲜。2006年,松下、冠群中国、中软资源、文思创新等3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多位专科毕业生签订了用人协议。

事实上,具有特定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成为很多企业的“香饽饽”;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大众型人才,即使顶着高学历的头衔,企业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高学历的人才,如果能够学历和能力相互促进,学历越高,能力提升空间就越大;能力越高,体现出的学历价值也越大。

而这些人才是每个企业老板都求之不得的。

只是,一个企业用人,如果只是凭着对方的高学历,再附加一些“抱负”、“理想”和所谓的“理念”就委以重任,一旦遇到实际困难,他们就会手足无措,盲目行事,最终给公司带来损失。因此,企业在寻找人才时要多加注意,多用实际问题来考察他们。对于初创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招聘人才时还要克服一些主观障碍。

第一,企业老板不能带着个人的好恶爱憎以及心理偏见和成见来招聘人。

这一点是企业老板在招聘人才时必须要克服的。企业老板在招聘时应该明白这一点:你是在招聘人才而不是选择朋友,所以你必须以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爱憎为评判标准,否则很有可能将第一印象不好而又有真才实学的应聘者淘汰掉,却将第一印象好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人留下来,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第二,企业老板在招聘员工时,不能受对方的资历、资格、学历、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来进行选拔。

某些企业老板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对那些高学历、高职称、资历深的应聘者情有独钟。殊不知,在现代这个职称泛滥、文凭泛滥的社会里,很多人的学历、职称、资历与其能力并不相称。如果过分看重这些表面的东西,往往会导致花了天价招来的却是一些派不上用场的平庸之辈。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引起注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认证工作负责人陈先生表示:近年来,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因此人才也处于不断折旧的过程中。原来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的旧观念正逐渐被“有能力才是人才”的新观念所取代。

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并不是时时都和学历成正比的。所以,企业老板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绝不要以学历为标准。高学历不一定具备高能力,低学历也不一定结缘低能力;文凭本身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要看他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