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21530000000016

第16章 远离诱惑,净化心灵:塑造阳光心态,做幸福的守望者(4)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他们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抢劫现金超过100万元,被法院判处死刑。

罪犯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咀嚼品味了一番。从此也变得快乐起来。

人生,不可有过多的私欲,不可过分地追逐名利。其实,只要我们懂得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过是过眼云烟,就能做到淡泊名利,不为它所累,就能坦然面对人生。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与名利相同,人们有时也无法将烦恼抛之脑后,前行的路上总是背负着过去,沉重到无法呼吸却也不知放下,生活中的杂质无法沉淀,任其杂乱地飘荡,日子也就失去了曾经的纯粹。于是,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挣扎。

一位作家曾有一段时间感觉人生乏味,他为此意志消沉、灵感枯竭。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致他不得不去看医生。他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医生告诉他,要治好他的病,就得做一次精神的旅行——到童年时最喜爱的地方独自度假一天。在这一天里,他不许说话、读书、写作和听收音机。接着,医生给了他四张处方,叮嘱他在那一天的上午9点、12点和下午3点、6点拆阅。

第二天,这位作家来到最心爱的海滩,打开第一张处方,上面只有几个字:“仔细聆听”。他摸不着头脑,心想:“难道医生就让我在这儿呆呆地坐上三个钟头?”但他还是听从了医嘱,耐心地四下倾听。他听到了海浪声、鸟叫声,不久又发现许多自己从未注意过的声响。他一边倾听,一边想着小时候大海教会他的许多道理。他逐渐听到往日熟悉的声音,听到大自然的呼吸与沉寂,他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中午12点,他打开了第二张处方:“设法回顾”。回顾什么呢?也许是童年,也许是往日美好的时光。于是他开始从记忆中挖掘点点滴滴的乐事,设法回忆每个细节。而他的心中渐渐地地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

下午3点,他打开了第三张处方,这一张上写的是:“检讨动机”。他最先有些不解,难道自己的动机有什么不对吗?他试图为自己辩护。渐渐地,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动,那些行动并非出自他本心,而是追求成功和受人肯定的动机驱使他这样做的。但这些动机真的不对吗?他以前从未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他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细细考虑后,他知道这些动机并不完全正当,这或许正是他陷入低谷的原因。回顾以往愉快满足的生活,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写道:“我突然顿悟到,动机不正,事情便不会顺利。不论是邮差、理发师、推销员还是家庭主妇,只要有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就能把工作做好。若只是考虑个人的利益,就不可能把事情做成功。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真理。”

下午6点,这位作家打开了最后一张处方,上面有几个字:“把忧愁写在沙上”。他跪在沙滩上,用贝壳碎片写了几个字,然后转身离去,再也不回头张望。他知道,潮水会涨上来,把他写在沙滩上的忧愁全都带走。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的羁绊皆缘于自己过于在乎,它才会被放大、加重,使其充斥在自己的心中,无处不在,久而久之,便会积累扩散,让整个人陷入一种浮躁忧虑的状态。人生苦短,快乐还是烦恼,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一切,努力远离烦恼,拥抱幸福和快乐。

名利和烦恼会幻化各种隐蔽的角色诱惑着人们,使人们不得解脱。日渐浑浊的生活会慢慢地腐蚀灵魂,有的人到最后一刻也不明白此生到底为何所累。学会知足,学会淡泊,学会沉淀自己,让生活呈现阳光般的澄静。

8.人生旅程,只带必需的物品上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事物扰乱了自己的视线和思维,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目的和愿望,或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执著地为我们的需求而努力奋斗。可是,当面对种种的诱惑,我们的欲望不断升级,最终被其蒙蔽了双眼,迷失了心灵,忘记了我们原来的方向。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人们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人们沿着追寻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人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以及一切的不快乐,都和我们的要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著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上了。

唐代柳宗元写过一则名为《蝂传》的寓言故事:有一种小虫子很喜欢捡东西,它在爬行时,不管碰到什么东西,都会捡起来,放在背上。慢慢地,它背的东西越来越多,走起来也越来越困难。尽管这样,它仍然不停地背东西。有人见了,可怜它,帮它把背上的东西拿下来。当它刚刚能够行走时,又会像以前那样背着重物向前爬。到最后,小虫子的身上背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它终于被自己身上的重物压死了。

人是万物之灵,按理说,比小虫子应当高明得多。但我们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到底和这种小虫子有多大的区别呢?我们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习惯于像这种小虫子这样,喜欢把“名声、利益、权势”背在身上,是不是总想得到更多呢?我们是不是喜欢把沉重的负担,一件一件驮在背上,无论如何也舍不得扔掉,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活活地压垮了呢?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比虫子更加可悲可叹,因为虫子只是负重在身,而人类却负重在心!

一位年轻人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不远千里去见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见到大师时,他委屈地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被荆棘割破;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沙哑……可是,我还是没有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而是问他:“你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年轻人说:“这里面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每一次被人欺侮后的怨恨……靠了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听完他的回答后,大师带年轻人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对年轻人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什么,扛着船赶路?”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怎么扛得动呢?”

“是的,你根本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不幸、失败、打击、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等等,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磨砺意志,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耿耿于怀,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生命不能太负重,愈放下,你就会觉得愈轻松愈自在。”

年轻人放下包裹,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他感悟到了放下就是快乐的人生真谛。

我们在追求中不断地要求着自己,在不断的要求中遗忘了最初的目的和愿望。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了,而是跟着感觉走,完全成为了生活的奴隶。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然而太丰富的生活也意味着太多的干扰,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要因为诸多附属的因素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意图。虽然生活中有很多诱惑的东西,我们也会在生活中被磨掉当初的棱角,也许会变得更世俗,但只要在心中常常反复自己的目的所在,就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一分本真,保留一份自我,而不会让太多的附属品隔断自己的视线。

生命的进行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你可以列出清单,决定背包里该装些什么才能帮你到达目的地。但是,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人生亦如此!我们赤条条地来到人间,一身轻松、没有负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沉重,工作的烦恼、生活的负担、肩负的责任、追求的理想,很多东西加在了自己的身上,以致身心疲惫,最终举步维艰。殊不知,要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做过了头,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其实,人生旅程,只带必需的物品上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