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21533100000056

第56章 释义(27)

违反本法的规定,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行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情节较轻”,一般是指贪污的数额很小,系初犯,或者在案发前退赃,有悔改表现,社会危害性不大,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对于情节较轻的,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分。

2.利用行政强制权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以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强制权,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接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关于贪污罪量刑的规定进行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3.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及其处罚的规定。根据该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强制过程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除以上几种犯罪行为外,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也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则

第六十九条本法中十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释义】

本条是关于期限是否含法定节假日的规定。

一、关于工作日和法定节假日

工作日,通俗地说就是需要工作、上班的日子。1995年3月25日发布的《******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职工每周工作5天、40小时工作周制度。2008年1月3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规定,年工作日为250天。

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根据《******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的规定,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1)新年,放假1天(1月1日);(2)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3)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4)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5)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6)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7)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1)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2)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3)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4)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本条中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包括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以及正常情况下每周的周六、周日。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也属于本条所指的法定节假日。

二、关于期限的计算

在行政强制中,行政机关、人民法院、金融机构以及当事人的行为应当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期限。法律对期限作出明确规定,一是督促行政机关、人民法院、金融机构等提高效率,及时地作出有关决定、实施行政强制,依法履行职责,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二是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督促或者强制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当事人尽快履行其义务,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期限的计算是一个重要问题,规定不明确在实践中就会引起争议。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都在法律条文中对期限中节假日的计算问题作出规定,但根据期限的长短,对期限是否含法定节假日作出明确规定的,本法尚属首次。“十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本法作如此规定主要考虑到如下两点:一是十日以内的期限本身时间就比较短,而且行政强制执行一般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如果十日以内的期限也含法定节假日,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本法第三十一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冻结存款、汇款的,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向当事人交付冻结决定书”。以9月30日作出冻结决定为例,如果上述规定中的“三日内”期限含法定节假日的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最迟要在10月3日,国庆节假期尚未结束还处于休假期间的时候,就要向当事人交付冻结决定书。这样明显不合适,实际执行起来也会很困难。因此,本法规定十日以下,包括十日以内的期限仅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二是十日以上的期限本身时间较长,含法定节假日在内也不会因时间紧张给行政机关或者当事人的行为带来不便,而且如果不含法定节假日,不仅会给计算期满日期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会造成期限的实际长短差距很大,不利于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如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三十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此处的“三十日”应当理解为自然日,以2012年4月25日作出冻结存款决定为例,最迟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解除冻结决定的日期为2012年5月24日。

期限的计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期限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限内,从下一个小时或者从次日起算。如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以人民法院2012年6月11日接到申请为例,那么计算这一期间时,就应当从第二天,即2012年6月12日开始计算,也就是说应当在2012年6月26日前裁定是否受理。第二,期限届满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限届满的日期。如本法第五十八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以人民法院2012年6月1日受理为例,期限届满之日本应为2012年7月1日,但因2012年7月1日是周日,属于法定节假日,因此,应当以法定节假日结束以后的次日,即2012年7月2日为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的最后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