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粽叶飘香:端午节
21556900000012

第12章 端午赛龙舟的传承(3)

(七)江西赛龙舟

“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棹中。”这首古人的竹枝词,描绘的是早先安义潦河里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

在南昌,端午节观龙舟赛曾经是民间的一大盛事。每当此时,往往万人空巷,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喧闹欢呼至暮才散。划龙船一般从四月就开始筹备,南昌民谚说,“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

龙船有两种:一种是用来比赛的,船上不插旗帜,数船并进,擂鼓助威,先到目的地者为胜;另一种是用来夺标的,船上彩旗招展,指挥者腰系红带,手持彩旗,站在船头指挥。

岸上有人用柳枝作标,系上神帛与铜钱,当夺标龙船靠近时,举标人又跑往别处,龙船也随之时上时下,忽左忽右,颇为壮观。

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镇、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清晨,成千上万的人便汇集在潦河两岸,观赏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上午9时左右,各乡村的龙舟随着鼓声冲过来,每只舟上彩旗猎猎,金鼓齐鸣,参赛健儿披红戴绿,雄姿英发。随着指挥爆竹的一声巨响,各赛船在有节奏的鼓声、锣声、号子声及水手们的“哦、嗬”声中,如射般地向上游冲去。整个场面顿时沸腾起来,条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鼓棹相竞力争上游。

岸上观众齐声为龙舟赛呐喊、助威,河面、河岸响成一片。两百多米宽的河面上,红的、黑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龙舟在震耳的声浪中奋进,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壮观的画面。

现在,龙舟赛作为一项传统的水上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端午节前后,有关部门都要在赣江、抚河、潦河等处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比赛,参加者和观看者甚多,场面宏大。

(八)湖北赛龙舟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宜昌的秭归。作为家乡人,在秭归,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它的地方。

在端午节里,屈原家乡人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主要有: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

龙舟的打造十分讲究。要选择上好木料,打造出像龙一样形状的小舟,称之为“龙舟”。这种龙舟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浆桩,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雕刻得十分精致,油漆彩绘灿然发光。

龙舟竞渡要求很严。龙舟上的桡工人数、穿着都有要求;每船42名划手,按龙舟色着装;桡工们各有分工:舟前有站头的,舟后有拖艄的,中间有打腰鼓的。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节的重头戏。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归州重五》,就描述了秭归在当时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

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原家乡秭归的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

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

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两岸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唱和着“我哥回哟”,并满怀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至今天。所谓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

在头端午节,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大夫魂兮归来”。

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全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孩子们稚嫩而有活力的诵读声,让整个屈乡充满朝气。

随后,各参赛龙舟队的领头人扛着龙头,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后是众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湖北郧县的赛龙舟活动,可谓时我国端午龙舟的“活化石”。

堵河口位于郧县境内汉江与堵河交汇处,围绕着该处韩家洲的两江三岸一渚上分布着许多自然村落,但只有乌家河、堵河口、西流、韩家洲和店子河5个村有龙舟会民间组织。村民们在龙舟会的组织下,每年端午聚集一起开展龙舟会赛事。

龙舟会组织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组织,约定俗成居住在村落里的每位村民都是组织的会员,12岁至59岁的男性村民则是基干会员,每年的龙舟赛自行主持。

龙舟会里只设会首,逐年逐户轮流充当,如果该户没有成年男人,就自动流转到下一户。每年端午节的傍晚,都有农户到刚参加完赛事的龙船上去“接龙”,把木制龙头、龙尾捧回家,担任下一届的会首。

会首的责任就是承担组织赛事的一切活动和支出,在端午节的中午和晚上要在家里摆酒席招待所有龙舟会的成员,并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坐上席。

堵河口5个村落所敬奉的龙均有区别,乌家河村祭拜乌龙,近代改为黄龙,堵河口祭拜青龙,西流村祭拜黄龙,韩家洲村祭拜青花龙,店子河村祭拜白龙。各村的木雕龙头、龙尾上所施的彩绘和龙舟会旗帜上龙的颜色,均与所信奉的龙的颜色一致。

每到端午节,这几个村的龙舟会就会聚集在一块划龙舟,世代相传。龙舟是各龙舟会公有专用。

龙舟平时锁在专用的龙舟房内秘不示人,除了端午赛事,不用作其它用途,只能在端午节前后上香烧纸钱祭拜后才能进出龙舟房。

在端午的前两天,会首组织会员打开龙舟房,将龙舟抬到江中浸泡,待到木船吃透水后,再用铁丝打好几道箍。

农历五月初四的上午,各村都要扮船,将龙舟打扮得鲜鲜亮亮,下午则组织人员到江边演船。这天,无论在外打工还是走亲戚,都要风雨无阻地赶回家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会。晚饭后,家家户户到龙舟前的沙滩祭拜许愿。零点过后,则要以家庭为单位正式祭龙。堵河岸边鞭炮会不绝于耳,午夜时尤盛。

农历五月初五上午,龙舟会赛事活动在乌家河与堵河口之间的堵河江面上进行,下午则在西流与店子河之间的汉江江面上进行。5个村落的龙舟在锣鼓喧天的江面上参与竞赛,场面异常激烈。

郧县龙舟会是群众自发组织,且数千年来一直流传,完全是原汁原味,把龙图腾崇拜意识保存得非常完好。

(九)江苏赛龙舟

江苏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写有赛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

到清朝时,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

如今,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彩旗飘扬,龙舟待发,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

每年一度的龙舟赛,船大都是隔年留下来的,但不放置水中,因为这样船身容易腐烂,而是有专门的房间存放。

在端午的前二周,龙船出屋,倒放露天,在阴湿天上油漆。还要准备用猪皮做鼓面的传统鼓,在比赛时使用。

在端午节当天,胥江两岸人潮涌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看龙舟竞渡。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5米高的彩台,用作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

根据《清嘉录》描述,每条龙舟四角都有彩旗,中舱还有鼓吹手,两旁划浆的有16人之多,俗称“划手”。船头站立一篙师,名为“挡头篙”。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桨手奋力划船,锣鼓喧天。

与苏州不同,明代万历时进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写有《武陵竞渡略》,记载荆楚、楚湘一带龙舟竞渡风俗,分缘由、船式、人数、技术、歌词、赌赛、祭祀、卜岁等,那里“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更详细规定,船中不许藏竹竿、鹅卵石,观看者也不许扔砖瓦,以防引起械斗。

龙舟本身就是看点。据《金阊民俗史话》,竞渡龙舟“一般用质地轻巧的杉木制成,长7至11米,也有长至十几米的,宽约一米至数米,前装木制龙头,后装龙尾。大型的龙舟中舱有3层彩楼,高至9米,雕刻或彩绘,十分精细,旗幡绣伞,罗列前后,锦绣满船。”

“但也有一些贫穷的乡镇,因无力置办龙舟,便用农船或渔船临时改装,用纸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木船前后,再用绘满鳞甲的布幔围之,因草草而成,被称为‘草龙’。参赛的龙舟起码是两艘以上,一般有5艘,分为青红黄白黑色,代表东西南北中方,也有6艘或7艘的,至多10多艘。”

唐朝将军杜亚当过淮南节度使,对江南的龙舟竞渡风俗做过很好的改良。《旧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亚乃令以漆涂船底,贵其速进。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

如此说来,穿绸着锦,不光是光鲜外表,算是最早的体育专用服装了。油漆船底更高明,减轻阻力,仿佛如今赛场上的高档球鞋,跑跳成绩都靠它了。

苏州自古是丝绸棉布的重要产地,机户密布,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的染坊。这些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在平时是低调的,可这一天的龙舟赛会,他们体力出众、团结一心,争标夺魁。

(十)弘扬端午龙舟文化

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以我国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娱乐性等特点。

赛龙舟,除了比赛速度外,还有其它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6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的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撼动人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至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

到了近代,龙舟竞渡由于华侨的传播,开始跨出国界,盛行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乃至其它一些地区,逐步成为一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

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作出决定,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公布了竞赛规划,并于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

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这些都为龙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10年5月1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联合申报的“赛龙舟”入选,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不断地赋予古老的文化习俗以更新的思想内容。如果说龙舟竞渡带有纪念屈原的含义,是千百年来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好形式的话,那么竞渡时所需要的齐心协力和奋勇拼搏,在今日则成为激励广大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对付自然、经营生活过程中,适应多种需要而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业绩,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由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变成纯粹的体育竞赛娱乐活动,随后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进而起到传承我国的古老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对于龙舟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