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粽叶飘香:端午节
21556900000005

第5章 端午节基本风俗(1)

我国的许多习俗,都包含着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从五月份的气象、物候,可知端午的五黄和五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人们不懂科学,不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把生病看成是鬼怪作祟。他们就以挂钟馗像、在孩子额上用雄黄写“王”字,给孩子穿虎头鞋等方法来求安宁。而雄黄酒、艾叶、菖蒲等也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

尽管这些习俗有着一些迷信的成分,但这些端午习俗却是古代人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积累的生活经验。

(一)贴五毒点蚊烟风俗

端午这一天,人们有在门上、窗上贴纸剪的五毒图像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人们把五毒图像贴在墙上,是表示要把它们钉死在墙上,以为这样做了,五毒就不会为害了。

在端午的午时,人们还在室内点起蚊烟。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夏夜无蚊蚋骚扰了。蚊蚋,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

蔡云《吴歈》诗写道:“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二)佩健人风俗

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在端午时,妇女佩戴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一意思,只是以帛易艾。据说有驱邪辟疫的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用的装饰品。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花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三)戴艾虎风俗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艾虎,是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为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认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写道:“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写道:‘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这些记载均表明,古代端午节戴艾虎风俗的兴盛。

(四)画额风俗

画额,是在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以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因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五)佩长命缕风俗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和功用大体相同。

此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和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配饰长命缕的习俗始于汉代。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唐宋时,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午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长命缕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五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系长命缕也有讲究,可以系在手腕上,也可以系在脚腕上,但是要男左女右,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系好。系线时,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所以有很多大人是在五月初四的晚上等孩子熟睡后,悄悄地给孩子系上。

系上的长命缕想要摘下也有讲究。长命缕要在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摘下,压在石头下面。大人们说长命缕会在石头下变成一条“圣虫”爬走,灾病也就随着带走了。也有人说摘下的长命缕要放在雨水中被冲走,这样好运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

(六)戴香包风俗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萘、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不会做针线的,叫“拿不动眼线”,生得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姑娘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在端午节前,姑娘们就开始用五色丝线而缠,或用碎布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柰、甘松、雄黄等中草药,称为香包,或雄黄荷包,佩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袋子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

到端午这一天,姑娘们欢欢喜喜地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成为嘉兴城乡端午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戴香包也很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以及猴子上竿、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两个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一番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让人好不欢喜。

(七)悬钟馗像风俗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据说有一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两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说:“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

于是,唐明皇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八)悬艾叶菖蒲风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节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通常,人们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艾,又名家艾和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和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在清乾隆年间,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描述宁波人过端午的情景:“五月端阳老虎描,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

老宁波人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的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的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人家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有的人家还要在门口贴上打油诗:

五月初五端午节,诸虫百毒门外歇。

若要再想钻进来,请等过了重阳节。

据说,宁波人端午插艾叶挂菖蒲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武官黄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