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粽叶飘香:端午节
21556900000006

第6章 端午节基本风俗(2)

黄晟,字明远,鄞县人,唐朝末年的一名武将。他历任佽飞都副兵马使、左散骑常侍、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明州刺史,为官18年间,建明州罗城9000米,重造浮桥,深受明州百姓爱戴。

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出没无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百姓们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们要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求平安。这事被武官黄晟知道后,他发誓要除掉这条妖龙。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为保护黎民,黄晟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在江中与妖龙搏斗,血染江面。妖龙虽除,但是黄将军却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牺牲了,死时才50岁。百姓无不失声痛哭。

宋太祖得知此事后,在开宝八年追封黄晟为“江厦侯”;宋理宗在淳祐八年加封他为“灵翼侯”。

明州百姓为了纪念黄晟,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飞庙”,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的端午节,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的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得到黄将军神灵的呵护,永保平安。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还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

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着一个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后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亲生子,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的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的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必须加保护。”

这位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是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

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

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九)民间躲端午的习俗

躲端午,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在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在《滦州志》中,也记载有:“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十)民间端午雨占验习俗

端午雨,是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引《提要录》写道:“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

许月卿在《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写道:“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农人根据端午节内雨水节气的应验度,来推测下半年的雨量,进而适时地调整下半年的农事。

农谚有“初一开江雨,初五划船雨,十三、十四磨刀雨,十七、十八洗街雨,二十龙晒衣”;农谚“头八(五月初八)无雨二八(五月十八)休,三八(五月二十八)无雨种绿豆”。

意思是说:初八如无雨,十八多半也无雨,如果二十八继续无雨,则预示着下半年为旱年,只适宜种绿豆之类的耐旱作物。

(十一)斗草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斗草的起源无考,现在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人们到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

在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

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写道:“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写道:“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写道:“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之语。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

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具绿白色疏生花,雄蕊4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4颗至6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用来斗草的好材料。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

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说:

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作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端午节的斗草游戏很是热闹,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

(十二)射箭习俗

在古代,端午有射箭之戏。

据《金史·礼志》记载:“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时,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已决射技。

(十三)打马球习俗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唐玄宗、唐敬宗等皇帝均喜打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只见画上,20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十四)其它风俗

在端午节,北京有游天坛的风俗。《帝京景物略》写道:“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做“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做驱祟。

在宁波地区,有送端午担垫矮凳脚的习俗。宁波旧俗,有对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担”送女方家。

在端午一大早,只见田塍上远远近近走着肩挑箩筐的后生,这可不是收旧货兑麦芽糖的,而是虔诚地向未来的丈人家去“进贡”的。他们的后面跟着许多拍手跺脚的孩子们。

端午担,少者4色,多者8色,黄鱼要成双,一只蹄髈、一只鸡、粽子、荸荠、粉干,还有一只头颈涂红的戆大鹅。据说鹅在路上越叫越发,称“戆戆鹅”,故有“呆大”女婿一说。

城里未过门的女婿也要提包头送节,包头6色或8色,用幢箱篮装着酒、烟、黄鱼、火腿等,外加时鲜佳果枇杷、桂圆之类。宁波人把这种送礼,称作“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岳父母摆平。

按礼节,丈人丈母要把部分节货作为回礼货送还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妇,回礼中会有雏鸡,寓意“早生贵子”。

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后,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当地民间认为,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旧时,长沙城内的儿童较今日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因此,端午日长沙城内家庭最注重让小儿败毒。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难生痱子和疖子。

过去的长沙人家,还常会在端午节的午时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凉,午时把细伢子泡在脚盆中,以保证细伢子在夏天不生痱子,长得乖。

更多的人家在端午节时,只是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熬汤让小儿洗沐,据说可除百病。

形形色色的端午习俗,让端午节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