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19

第19章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一开头交代了新建草堂的环境,“数家茅屋闲临水”点出草堂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静雅。“茅屋”写居室简朴,“闲”字强调了环境的闲适、恬静。“数家”写自己周围还有几家邻居,既不喧闹,也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轻衫短帽垂杨里”,在依山傍水的草堂前垂柳下,一个隐居的老人悠闲地漫步。“轻衫短帽”指明是便服,这里用衣服代指人,写的是一个没有官职、不著官服的隐居者,也就是作者的自画像。作者在这里勾出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青山绿水、翠柳红花、春风吹拂、炊烟袅袅,词人就在这如画的环境中,该是多么惬意呀!其实他的心情并不平静,“花是去年红”一句透示了这一点,大有“风景依旧,人事皆非”之感。词人是一位政治家,他立志于改革,推行“新法”,但受旧党打击,屡次罢相,终于被迫隐居。正因为大自然并不能使他陶醉得忘掉尘世的烦扰,所以只好借酒销愁,来个酩酊大醉了。“午醉醒来晚”一句透示了这种心境,晚到什么时辰?“梢梢新月偃”点明了酒醒是在眉月挂枝头的时候,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真是大醉了。

最后以“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作结,进一步抒怀,词人在这里写婉转动听的黄鹂鸣叫声是最令我动情的,那么其他事物似乎都会使人无动于衷了,从而表达了作者怡然得的情怀。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明人静。

司马光是北宋的名臣,幼年以机智著称。

司马这首《西江月》共八句。“宝髻”、“铅华”二句正面写出其人形象。这是一位女道士的装束。从唐代后期以来,女冠常与士大夫文字诗酒往还,最著名的是鱼玄机。此风至宋代相沿不替,词牌名《女冠子》就是指女道士。《花间集》中“蕙风芝露,坛际残香轻度”,以及“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等都是写的女冠。

从结构上说第一、二是起句,写人;第三、四是接句,仍写其人与其境,“青烟”两句飘忽不定,有扑朔迷离之致。

下片则抒写自己的感受,“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以无情”意旨深远,成为名言警句。最后“笙歌”、“深院”两句写景不写情,而性灵流露、雅而不俗、含有余味。

总之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帖停匀,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亦可见其学识之厚、感情之富。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开首三句,直道伊、吕这两老翁在失意时的情况,伊尹当农夫,“耕于有莘之野”,吕望当渔夫,垂钓于磴溪。接下两句,用了假设的手法,说如果这两人在当时碰不到好机会的话,那么,即使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豪杰,也只能被埋没了。

下片换头句“汤武偶相逢”,是承接上片结尾二句之意境而来的。伊、吕之佐商汤、周武,只是偶然相逢,一个“偶”字,紧紧扣住“若使”,正因为血脉不断,所以从上片的自负转向下片的对伊、吕的轻视。你们跟汤、武不过是偶然相逢,所谓时来运转,碰运气,才能云从龙、风从虎地大展抱负。“兴王祗在谈笑中”。此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伊、吕二人辅佐汤武成就王业轻松愉快,不费吹灰之力,赞美了伊、吕的建国大才,实则是明褒暗贬。结尾“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是说从伊、吕时代到宋,再到几千年以后,谁能超越过他们两人的功勋呢?对伊、吕二人推崇备至。因之,这两句就成了“直至如今”只有我王安石的功绩超越了伊、吕,千载之后,也没有人能和我王安石一争短长。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公房里的捣衣声,高城上的画角声,交织成一片秋声,传向那无边的空间。前两句是工整的四字对句,以回荡在广阔的空间的捣衣声和画角声来渲染秋夜,以切题目。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燕子从东海上回去了,北方来的大雁纷纷栖息在沙渚。用燕子东归,大雁南来这一典型的秋季物候变化来加深秋景的色调,更主要的是暗寓春去秋来,时序的变换循环不息,人间的岁月悄悄地消逝,而人们却像燕、雁那样,来来往往奔波不息之意。此七字一联,如果作为起兴的话,它开拓了下面三句。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承上句之意是说:物候是在不断变化,惟有天候的风和月,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本色。这种感慨,为转向下片抒情感怀的引线。

下片言情。“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搁,可惜风流总闲却。”这是作者见到“楚台风,庾楼月”的风月依旧,人事已非而“悟”出了人生的空虚,大有“看破风尘”之慨。那么是哪些名利与情在纠缠不休呢?作者后悔当初向皇帝提出改革的意见,以致耽误了许多美好幸福的时光。被留华表语的名利束缚住,担搁了秦楼约,揭示了人生的“得”与“失”的问题。作者似乎感到有点得不偿失,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在睡梦觉来之时,酒醉醒来之后,激起了深深的思索。作者在神智清醒的时候,思索着他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去为名为利而奔忙,以致抛弃了自己纯洁的本性,不清楚。作者流露了对人生的惆怅和迷惘。所以下片的调子是低沉的,带有较浓的消极色彩。

点绛唇

王安国

秋气微凉,梦回明月穿帘幕。井梧萧索,正绕南枝鹊。宝瑟尘生,金雁空零落。情无托。鬓云慵掠,不似君思薄。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秋气微凉”,点明早秋时令,是写所感。表明主人翁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人,对节令的变化特别敏感,早秋一丝微凉的秋气,她竟然敏锐地感知到了。“梦回明月穿帘幕”,是写所见。“梦回”,即梦醒。由此可见,女主人翁的睡眠是多么地不安稳,心绪是多么地不宁静!“井梧萧索,正绕南枝鹊”,是写所闻。意即主人翁梦醒之后,又听到庭院里水井边的梧桐树被秋风吹得一片萧索声响;栖宿在梧桐树上的鸟鹊,也被风声惊起,正在绕着树枝飞旋。这是一种栖身不定、无所依凭的形象。“萧索”,是秋风之声。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宝瑟尘生”,表明已经好久不鼓瑟了。女主人翁梦醒之后,秋气袭人、明月朗照、秋风萧瑟、鸟鹊惊飞,她哪里经得起这诸多的刺激呢?窗外惊飞的鸟鹊不正是自己无所依托的命运的象征吗?于是,她的睡意一点也没有了,日间难以排遣的愁怨又涌上了心头。这后半夜的凄凉时光又该如何挨过呢?用鼓瑟来消遣吧,宝瑟早已尘封,经验告诉她,鼓瑟也无法驱除烦愁。那么通过书信给君王诉说衷情吧,“金雁空零落”,传递音讯的人早已星散飘零,消息隔绝,这当然就“情无托”了。“情无托”,也是照应上句的一个“空”字。这最末一句,终于点破了全篇的主旨。

好事近

郑獬

把酒对江梅,花小未禁风力。何计不教零落,为青春留得。故人莫问在天涯,尊前苦相忆。好把素香收取;寄江南消息。

在古诗词中,梅花是高洁品性的象征,所以首句“把酒对江梅”,一方面是欣赏梅花的高洁,另一方面是在欣赏自己的高洁——不与王安石同流合污。第二句转向感慨,意思是说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也经不起政治风暴的袭击。第三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用什么办法避免不遭摧残呢?结句的答案却比较复杂,为了国家的政治清明而保留着,替自己的远大理想保留着,为做一个人应有的品德而保留着。

下片也够我们品味的。换头句“故人莫问在天涯”,也可以是“莫问故人在天涯”的句内倒装,两句的含意相仿,但语法上的主与宾有出入。前一句是“老朋友在打听”,可能是老朋友来了信,“故人”是主语。后一句也是回答之词,但“故人”已是宾语,成了“别问老朋友在那里落到什么田地了”,口吻是不同的。第二句“尊前苦相忆”亦然,是单方面在思念呢?还是彼此都在思念?末尾两句,一样可以“双关”。既可以理解成“我在江南,可以告诉你的是依旧保持着高洁的品德”;也可以是希望故人保持真挚的友情,把在京都发生的消息,寄到江南来。

清平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梨花。

这首《清平乐》上片四句,正是用卷帘法写的。我们理解它的时候,就该从“昨夜南园风雨”这句开始:昨天晚上,南园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枝头上的花朵全给打下来了,残花狼藉满地,就像一幅给谁弄脏了的宫锦。尽管费尽黄莺儿的巧舌,毕竟还是无法把春天挽留住呵!

这是昨夜听到风雨,今晨看见落花,因落花满地而知春天已去,耳里恰又听到黄莺的啼唱,便忽然冒出“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的念头来。可见“留春不住”是后起的,“昨夜风雨”是先来的。

所谓“小怜初上琵琶”,她如今有资格编进班子里,成为正式演员,第一次得到正式表演的机会。一个小学徒,熬了几年,终于获得这个机会,当然是既高兴而又充满对美好前途的憧憬的。

她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的效果很好,可是在获得满堂彩声以后,她并没有幻想着从此出入画堂朱户,博取主人的深怜痛惜,以便有朝一日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相反,她却是“晓来思绕天涯”。表演成功以后,次日早晨,她一心只羡慕外头的自由天地,一心只想着“春风自在梨花”。

原来人生的幸福根本不存在于画堂朱户之内,而是在朱门大户以外的大自然里。你看那皎洁如雪、烂漫如银的梨花吧,它沐浴在温煦的春风之中,生机蓬勃,何其自由,何其幸福!

乍看起来,词的上片同下片似乎说的是两码事。上下贯串得却很巧妙。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呵。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词作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

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

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配合着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临江仙

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按这首“初见”和“曾逢”并提,那么曾逢该是重逢了。“梦后”着重写初见,写她的衣着、奏乐和归去。写出初见的强烈印象。这首词把初见和重逢并提,着重写重逢。穿针是乞巧,在七月七日。五月五日没有香露,这里写“罗裙香露”,当指七月七日的重逢。着重写的不是衣着,是靓妆,是艳妆;这里的“玉钗风”当也指插玉钗和风送香气了。还有“眉沁绿”,用沁字,指出黛色深入眉间,是极意画眉。又有“粉生红”,是白里透红。这样描写,就比“梦后”那首更用力了。两种写法适应不同的需要,那一首既写她的美,又写她的多情,像“两重心字”,“说相思”,都写她的多情,所以写她的美比较含蓄,用罗衣、彩云来表达。这首着重写她的美,所以用力写她的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