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27

第27章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在艺术上,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这种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完全符合生活的逻辑。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由之而联想到的来年丰收的景象。境界辽阔,节奏轻快。雪兆丰年,似乎消释了诗人的愁思,而“但令”一转,使“人饱”仅仅成为诗人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深沉的忧虑:在朝廷苛赋重敛之下,丰年怎能使人民饱食。这种写来,雪兆丰年韵喜悦,不仅徒增诗人的无限忧愁,而且使这种忧愁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和作者特定处境的色彩。词中“无愁”只是诗人情感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思想深处的愁,而这个“愁”又是由“喜”引出来的。由“喜”到“愁”,这就是词的上片所展示的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绛唇”、“樱珠”,艳上加艳,但是,这些艳丽的场景,却和“樽前呵手镊霜须”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一忧思的形象,很像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酒后鲜艳的樱桃绛唇为背景的特写镜头,对比强烈,引人深思。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片比较显露,下片更为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片的重点,就很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而全词也就靠这种内在的思想脉络和谐地统一起来,展现了抒情主人公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

遣词、用字的准确、鲜明、形象、自然,也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写出了醉中的朦胧。“倚”、“萦”两字的运用,境界全出。“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而“镊”字一出,多少情思,则都表现在这一无声的动作之中。

浣溪沙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鸟。黄童白叟聚睢盱。麇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一首小词,寥寥数句,作者采用写实手法,以精练的语言,直写眼中所见,将客观景物写得逼真生动,切合特定情景,于景中见情。全词共六句,除结句外,一景一句。恰如电影的境头,连续地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于读者面前。首句写晴空丽日,红艳艳的太阳照射碧溪,鱼在欢快地游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次句写一村连着一村的树木,苍翠连枝,晚来可以藏鸟。第三句写人,“聚”字说明了人多,不是一个两个,“黄童”、“白叟”,标举代表,以概其余;“睢盱”是喜悦的样子,久旱逢甘霖、太守亲临石潭谢雨,民众当然喜行于色。这里,作者从色彩着笔,将黄童、白叟与红日、绿树照映,意在明其所见,仍然是谢雨道上之景,且写得真切。下片头两句写到麋鹿和猿猱,变换角度,与上片不重复。在作者笔下,动物似乎也通人意,为石潭谢雨所惊动和招引,走进画面,进一步点染着这富有生机的山村美景和欢乐气氛。结句不再写景,转而写内心感受。妙在不是直接道出。目有所见,心有所感,抑制不住要向人诉说。说与谁呢?说与一个能够理解,也愿意知道太守此时此地所见所感的人——采桑姑。一场甘雨,给养蚕的村姑,送来了丰足的桑叶,她对这场喜雨,该是多么欣悦,又该是多么感谢!说什么呢?当然是篇中所写的种种新奇喜人的景象,是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但词中未明写出来,读者却可以体味得到。引而未发,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在这里,作者描形写态,绘声绘色,形态有动有静,色彩有明有暗。距离有远有近,角度有高有低。恰似一幅明丽的农村风景画,爽朗明快,清新喜人,字里行间,都跳动着生命的活力。跟关西大汉执铁绰扳所唱“大江东去”,大异其趣。

这首小词,作者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紧切“谢雨”二字,通篇未着一个“雨”字,而所绘图景,却无一不和雨相关;不言“欢乐”,而处处洋溢着欢乐。暖日溪碧、连村绿树,好像与雨无关,但实际上正是在写雨:不是正在下着的雨,也不是刚刚下过的雨,而是已经渗入大地,滋润着万物,使干渴的世界得以复苏,再现出盎然生意的那场喜雨。以晴写雨,巧妙含蓄,极富情致。下片的麇鹿与猿猱,也似与雨无关,实则“鼓”声一出,启发人们想像太守谢雨时的欢乐热闹情景,连鹿、猿也闻之即出,从侧面烘托出了“谢雨”的气氛。可见,这里的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谢雨道上所见之景;情也不是一般之情,而是谢雨太守心中之情。此情此景,又是谢雨太守与黄童、白叟、采桑姑共同欣赏、彼此相通的。

浣溪沙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上片,写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地站在家门口看望州官的情景。“旋抹红妆看使君”。“旋”,很快,急急忙忙,既表现了姑娘们急促、紧张的神态,也反映了她们兴奋喜悦的心情。她们奔走相告,走东家、串西家,急急忙忙梳洗打扮起来。“看”字是关键字眼,隐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见州官前新奇、欢欣的心情;二是反映了苏轼与民共欢乐的风度,以及百姓们对他的倾慕之情。“三三五五棘篱门”,由于姑娘们既好奇、又怕羞,所以看“使君”时。极力把同伴推向头里,自己躲在同伴身后。这样,你推我,我挤你,紧紧排在一起,“相挨踏破茜罗裙”,连挺新的红罗裙都踏破了——短短三句话、二十一个字,抓取一些有特征性的动作,把农村姑娘看太守的心理、动作、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三句,运用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丰收后农民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描绘祭祀活动的隆重。“收麦社”,是收过麦子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仪式。老幼扶携,烘托出祭祀的盛况:男女老幼,普村同庆,共谢神恩。“乌鸢翔舞赛神村”,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隆重。“道逢醉叟卧黄昏”,写谢神活动的结束。村民们从早到晚,狂欢了一天,黄昏返归,遇到醉酒的老人,倒卧路旁。这里用“老幼扶携”,陪衬普村同庆;用“乌鸢翔舞”,烘托祭品的丰盛;用“醉叟卧黄昏”,旁衬狂欢的程度。从而,一步深入一步地渲染了祭祀活动的隆重。既节省笔墨,又突出丰收主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首词显示了它的艺术特色,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耖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上片写雨后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村边,不论线麻、秣麻,都长得十分茂盛,层层泛着的亮光;是谁家在煮茧呀,全村都散发着如此郁郁的芳香?心里想着,抬眼而望,只见篱笆墙内一群巢丝蚕娘,正在紧张地煮茧抽丝,又不时发出笑语声声。短短三句,农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邻里的和睦,妇女的勤劳,都一一跃然纸上。

上片由村外写到村内,下片又由村内写到村外。“醉眼”,是形容老态龙钟之状;“豆”,指比小麦早熟十天半月的蚕豆、豌豆之属,灾荒之年,农民常种此类早熟作物,以度粮荒。作者步出村外,只见一位垂着白发的老人,手拄拐杖,老眼昏花,在田边捋取尚未成熟的麦穗,准备捣一捣充饥。看到如此情景,诗人想到徐州地区,上年闹水灾、今年闹旱灾,一连两载,民不聊生,心里自是难过。于是,走到老人面前。问道:“老人家,叶黄豆熟,还需要多久?”言下之意,等这些作物成熟,就可以垫补一时,接着,就是小麦丰收,您老人家的日子就好过了!苏轼是一位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的官。从这一句简短的问话,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农民深挚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上片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村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作为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作者看见天降甘霖,灾情过后的新景象,越看越爱看,因而走了一村又一村,真是处处风光醉人!你看,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的“簌簌”之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可知词人对农村风光是何等陶醉!然而,更美的声音还在后面:“村南村北响缲车。”试想,作为一个希望农村丰收的蚕乡太守,还有比听到这缲车声更入耳的么?说“村南村北”,可知词人听的是何等细心,何等兴致勃勃。正陶醉此声之际,忽又传来卖黄瓜的吆喝声。词人抬眼望去,原来在浓荫覆盖的大柳树下,摆着一担又鲜又嫩、顶花带刺的黄瓜。是蔬菜丰收了!于是,词人又高兴地吟出:“牛衣古柳卖黄瓜”。这一组画面,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具有音乐美。

这里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显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下片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词人心里高兴,于是,自觅野村小店,喝了几杯喜酒,又上路了。这时,日高、天热,口干舌渴,又带几分醉意,便感到疲乏起来。这便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谩与漫通,谩思茶,就是不由得想喝点茶。于是,“敲门试问野人家”。“试问”,用得非常讲究,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作者满腔热情、满怀希望去敲这户农家的门,可又一转念:当今正是农忙季节,家中是否有人?所以没有贸然而人,而是先敲门试一试。干渴难耐,又怕碰钉子,完全是平等待人的语气。在“尊尊卑卑”的时代,一位太守,却以普通路人身份,求茶解渴,这也是难得的,反映了苏轼尊重人民大众的美德和温文尔雅的文人风度。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首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是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上片“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春末夏初,软草平莎,一场甘雨过后,更加新绿可爱,在平沙路上,马儿轻轻地跑起来,不见半点尘埃,这风光该是多么美好啊!于是,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咳,“何时收拾耦耕身”?

下片说,温暖的太阳照耀着绿光闪闪的桑麻,就像刚刚泼洒了一层油那样光亮;和风吹来,蒿和艾的香气,就像薰草的香气,阵阵袭人肺腑。我感到农村田园处处可爱。因为“使君”本来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嘛!把“槲耕身”与“此中人”合起来看,既表现了词人对农村风光的喜悦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在宦海沉浮中的喟然之慨!

这首词,同前面的四首一样,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关心生产,与民休戚与共的从政作风。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浣溪沙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与程乡令侯晋叔,归善簿谭汲同游大云寺,野饮松下,设松黄汤,作此阕。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

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开首两句是写“前不见古人”的惘然之情。第一句写建安诗人曹植,句中洛浦就是指洛水的水滨,“洛浦尘”就是洛神步于洛水之上溅起的水珠。“空飞”表示已经不复存在。全句意为:写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曹子建,已如他笔下的仙子一样空飞永逝了。第二句写盛唐诗人李白,这两句诗写得简括具体、极富于形象,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藉草”就是以草为垫子,即坐在野地上饮酒,以大地为怀,以草野为席。天真即古人所谓的忘机,指内心没有什么机巧势利之心,对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漠。这句诗连同前句意为:虽然与前贤异代不同时不免感到一种莫名的怅惘,但如今能与友人携着酒壶坐在草地上饮酒赋诗也能得到一种忘机的快慰。“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这二句是以极为美丽的色彩和形象来描写野餐时所斟用的饮料,前者指松黄汤,后者形容万家春酒上浮动的泡沫亦如雪花一样洁白醇美。最后一句更给整个诗的意境增添了明媚艳丽的色彩:“藉草”——“玉粉”——“轻黄”——“雪花”的淡雅色彩中增添了一笔野梅的娇红,整个画面该多么迷人。“十月先开岭上梅”。当时正是阴历十月中旬,野外梅花开得正好,诗人于醉眼朦胧中在归途看到刚刚开放的梅花,心中十分惬意,诗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因而他就永远不被惆怅所压倒,而保持终身的豪放乐观,因为美总是能给人以力量和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