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28

第28章

浣溪沙

苏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意思是说,今年很难得,大麦小麦都丰收!四野一片麦浪翻滚,像是在晴空下飞舞似的。上句饱含着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下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千畦细浪”,逼真地反映了麦子随风摇荡的状态;“舞晴空”显示出麦子的生势挺拔。一个“舞”字,把晴空下麦浪随风翻腾的景象,活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是倒装句,是由于作者看到“千畦细浪舞晴空”的景象,才引起他“惭愧今年二麦丰”的喜悦之情的。“化工余力染天红”句,写的是另一番景象,是说造物者不仅仅使麦子长得丰盛,还有余力把瑞香花染得姹紫嫣红。化工,指天工造物者。天红,形容花朵颜色鲜艳,指红色、紫色的瑞香花。“染天红”三个字,颇能拨人心弦,引人遐想。这一句是写园中的景物。作者这样写,既有丰收之喜,又有花事之美,就使词的境界显得更为开阔。同时,这实际上是借花开之美,来衬托丰收之年。

丰收,究竟给予人们怎样的感受呢?“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由于丰收在望,乡人高兴得喝个酩酊大醉,蹒跚归去,满街儿童拍手欢笑。通过这一幅别有风味的风俗画,来衬托乡人丰年之乐,加深了词的意义。

末句“甚时名作锦薰笼?”意思是说,那花开似锦,气如熏香的瑞香花,何时得到锦蘸笼的美名?这一句回应了上面第三句,流露出作者对瑞香花的爱好及其舒适容与的心情,但光是这样来理解它还不够。因为词的中心思想不是写作者赏花的欢愉之情,而是写他对丰收的喜悦。所以,实际上是通过他对花的极力赞美,烘托出他对丰收的万分喜悦。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起句:“细雨斜风作晓寒”,既是“细雨”,又是“斜风”,同时还有几分寒意。这正是早春的气候。景物又怎样?“淡烟疏柳媚晴滩”。正因为是早春,所以只能是“淡烟”、“疏柳”。要是春深,一定是绿柳含烟,烟霭纷纷。这里着一个“媚”字,颇有分量,作者把淡烟疏柳在晴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所谓“晴滩”,联系起句“细雨”来看,作者上路时,还下着小雨,说明在上任途中,雨止初晴,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一片明媚春光。

“人淮清洛渐漫漫。”是远景。随着作者“镜头”的推移,读者远远望去,那流入淮河的洛水,清澈而浩荡地往前奔流,越去越远了。看,既有淡烟疏柳在风和日丽的水岸边妩媚生姿,又有清澈浩渺的洛水奔流远去,这就展现出一幅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下片转入写他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其欢快的心情。“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两句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写得清新巧妙,刻画入微。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来形容它的颜色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蓼茸蒿笋试春盘”,蓼茸、蒿笋都是鲜嫩的春菜。这里,作者巧妙地把摆在他们面前的白绿相间、色泽鲜明的食品再现出来。不仅可口,而且悦目,味色相兼。其高明之处在于把生活形象熔铸成艺术形象,让读者也享受到他品茗尝鲜而带来的喜悦之情。末了,在上面写实的基础上,作者宕开一笔:“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最有意味的,莫过于能有清幽的欢愉。这一结句点破题旨,给这首词带来了欢乐情调。

总起来看,这首词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旺进取的精神。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上片一共三句,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的清静和优雅。起句“山下兰芽短浸溪”,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优美画面。小溪潺潺流淌,溪水中尚有短短的兰芽,可见水流非常平缓。澄澈的溪水映衬着碧绿的兰芽,真是沁人心脾,令人感到无限的清新。“松间沙路净无泥。”这是一幅静美的画面。山上栽满了挺拔的松树,蜿蜒其间的是一条洁净的沙路。沙路和土路不一样,土路一遇雨便泥泞不堪,难以拔足,而沙土路则不然,一遇雨,尘土随雨渗下,显露出黄澄澄的沙石,给人一种干松舒适的感觉。这句描写给人以洗尽凡尘的清净之感。上片最后一句“萧萧暮雨子规啼”,前两句偏重于描写静态,这一句描写动态,但这个动态的描写,却是为了进一步刻画其静。暮色苍茫,细雨纷纷,这时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杜鹃的叫声把环境渲染得更加寂静了。只有在静谧的山中,没有尘世的喧嚣,鸟的啼叫才会那样清晰可闻。

下片由写景转入了抒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两句相对于上片来说,是一个急陡的转折。这两句表明,作者不但没有出世思想,而且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你看,作者为了表达他人生可以返老还童,青春可以长驻的不服老思想,还以河水西流的现象来作为人生可以再少的论据呢。作者痛惜于时光的无端流逝,他想有所作为,便发出了这样的呼喊。“河水西流”与“人生再少”本无关联,但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而且使人们觉得有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自勉,也是自励:“休将白发唱黄鸡。”既然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长驻,来日方长,正可以大显身手,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伤感。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径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这首词表面看来是一首送别友人归里之作,但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盼望“归去来”的情思。上片写友人的归里,以及分手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谆谆嘱咐。第一句写伯固离开故乡三年未归,睡梦中都惦念着家园,梦魂“一夕而九逝”地飞向通往家乡的路。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能有一只陆机的黄耳犬似的狗随同你去,待你返里后能把你的音信常常带给我,也把我的问候常常带给你,庶几可减却我们之间的互相思念。后四句是嘱咐伯固回到吴中时,却莫在呼船渡河时惊动那些水上自由来往的飞鸟,因为在那河湾港汊的桥头都有我当年行走经过的足迹——我曾是安详地和它们亲密为伍的啊。这里“莫惊鸥鹭”一语用的是“鸥鹭忘机”的典故。上片中虽然写送友、恋友、嘱友,但已隐含着自身对仕途的厌倦,思与鸥鹭相亲的心声,这便为下片的自我抒怀设下了伏笔,也即是在全词中流贯着一条络脉相承的思归思隐的感情长波。

下片一开首即以“辋川图上看春暮”二句,把上片隐含的归隐之情初步明朗化。这里上句说“春暮”下句说“归期”,这四句便是点睛之笔了:我若定个归期返家,天公将一定允许,而且已经允许了,何以见得?“小蛮”用细针密线为我做的春衫上已湿过几多西湖的潇潇细雨,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难道不是天公替她洒落多情的眼泪,催我回去让她为我洗濯这衫儿上的风尘雨痕吗?小蛮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妓,能歌善舞,这里苏轼借指他的爱妾朝云。

沁园春

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从作法上看,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铺叙手法说相思。“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之无法休止。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为衬字,用以铺排叙说:一边说瘦,有如沈郎一般,腰围减损;一边说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至此,皆为并列式的铺叙。“总是”二句,依律亦当用对句,此处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末了,词作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以一组并列对句,说出相思的全部内容,即思想: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也,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这是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在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这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在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主人公的行动,那么谨慎神秘,生怕走漏消息。这已显示出相思的程度。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说对方接到情书,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说明是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最后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这般病染,两处心头。”依律当用对,并以一领格字提起,如上结,领格字“念”提携“前欢杳杳,后会悠悠”一对句。此处不用对,可能夺一领格字,因以“口”补之。全词说相思。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余味。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利空。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以视野开阔,而使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槔世界:“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像翅膀飞翔,幺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像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树,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作者通过高超的想像,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作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词的开头借用女性的“我”来直叙,起两句极写两地相隔之远。我与君同住长江,然而一头一尾,遥隔千里,实难相逢。这条滚滚东流的江水时刻牵动着那颗无限思念的心灵。

“日日思君不见君”两句,进一层抒写深切的相思。这里是以坦率、质朴的语言展现女子日日思君的心态。她虽与君分离,不能相见,但饮水同源,又能贯通两地。“共饮长江水”,寓寄着多么深长的情意。

下片“此水几时休”一句,承上而紧扣住长江。长江江水似乎成了“我”与“君”连结感情的纽带,分离的怨恨,犹如流动的江水。词人把流水与别恨结合起来,以江水的不断流淌,比喻离恨的无穷无尽。这既与上片的“日日思君”相呼应,又把这种思绪进一步深化,由相思而怨恨,显示出感情的动向流变。

结束两句是化用五代顾复《诉衷情》:“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词意。两情不相负,这是男女爱情坚贞不渝的表现。末句点到了不负相思的主旨,但以“只愿君心似我心”为前提,使感情翻腾,读来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