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34

第34章

上片由景入情:萋萋芳草,绿遍南野;乱红飞絮,惹人愁思。诗人摒弃了落花柳絮撩人春愁的一般化写法,而言它们因“也知人春愁”而显得悠悠“无力”。这样不仅写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表现了落花柳絮飘飞的固有神韵,而且将描写对象主观化,亦即将主体意识对象化,写出物我同感的共位效应。第四、五句以下是“春愁”内涵的具体显现,是因为梦的失落,而且又来到天涯海角为客。“盈盈拾翠侣”,这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眼波盈盈的少女该多么令人艳羡;良辰美景,那与诗人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多么令人神往,令人销魂!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像一场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陌生的异地一个人孤零零地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情景,该多使人伤心……下片直抒其情。这里没有更多的景物描写,除了“暮云凝碧”一句,纯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自然是诗词的高致,以情、以事、以叙、以描抒发内心的衷曲亦可达到艺术的至境: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团;眼泪才暗暗拭了,却又偷偷地流了下来。“漫伫立”以下四句也写得真切感人,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在他乡的楼馆上久久伫立的身影,他倚着栏干痴痴地向着当年意中人所在的方向默默凝望,直到黄昏,直到薄暮……。“尽……也只是……”这一组关联性虚词用得实在妥帖,把诗人无可奈何的落寞心绪表露无遗:尽管诗人凝伫到黄昏,眼前展现的也仅仅是凝贴于碧空的暮云朵朵而已。诗人心灵所瞩望的目的物自然是望不到的。“拚则”:二句对仗极工,语虽俚俗,意味却浓:要拚命割舍的已拚命割舍了,但要忘却却是怎么都忘却不掉的。非这样质朴、凝练、直白的语言不足以传达这样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痛苦的心情。最后二句紧接“怎生忘得”一语而来,既然不能忘记,便再凭鱼雁传书,试着再寻觅她的消息吧。诗人的钟情、执着、诚挚、痴情、希望、失望……种种一言难尽的情怀得到了充分表现。

菩萨蛮

赵令畸

轻鸥欲下寒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两岸野蔷薇,翠笼薰绣衣。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忆得去年时,水边初别离。

一双轻鸥从春烟中穿飞过来,转眼又回身飞入迷蒙的碧空;它们好像要落到寒塘中戏水,不料陡地向上一翻,又翩然向着远处去了。野生的蔷薇,密密盖满了一江两岸。红花衬上绿叶,便仿佛在翠色的熏笼上铺着红艳的绣衣。(熏笼:一种竹织的熏烘衣服用的工具。)这里一带江景,在作者并不陌生。原来去年此际,他就在此地同一个相好的女郎在江边分手;不料此次旧地重游,那女郎已经不在了。她到底是什么原因离开此地?是逝去还是给人带走?都无法知道,也打探不出一个究竟。如今他只好独个儿默默地凭在船边,无聊地逗弄着江水,强烈地回忆着在这江上同她分手的情景。这时候,眼前什么绿树人家,什么游船旅客——尽管这些事物以强烈的色彩和闪熠的动势在他眼前招展,他都好像一无所见,只有心头那股思忆之情正在促使他进行“情感韵物化”。就在这时候,江上那一双欲下不下、轻盈矫捷、互相追逐着的鸥鸟,就幻出他和那女郎的身影;而两岸的野蔷薇,红花衬着碧绿的叶子,看上去又宛如那女郎的绣衣——她留给他印象最深的那件绣衣——曾放在碧色的熏笼上面的。

蝶恋花

赵今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欲减罗衣”,冬去春来,天气转暖,所以想“减衣”,但是“寒未去”——虽说是春天了,却寒意犹在!“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写人,仍然是既不见首,也不见尾,因为珠帘不卷,她一直躲藏在这宅院的“深深处”。可是越是不得见,读者越想见,于是不能不引起揣想:她住在深深的房间,屋前有帘,帘前有庭院,院中有绿树,有亭台,有楼阁,有……“深深处”三字,主要是绘出了闺中人的春日愁思。这个人的周围雾锁云封,难窥庐山真面目,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好像可见,却又不可见。

词的前三句虽是一幅“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深闺春思图”,但人物的愁思苦闷之情,已可概见。接下来一直到结尾是具体的、深一层的揭示。春来,百花盛开。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

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过片紧接上片,“意脉不断”,进一步刻画女主人的心情。“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这三句是重彩浓墨,具体而细腻地写出她的愁思。此处正是为了消愁和祈祷,渴望思念的人早日归来。“尽日沉烟”,可见不只在晨昏或午时前后,而是由晨至午,以至深夜。思住之深,渴望之切,从一缕沉水香烟“尽日”不熄中传出。苦闷之情无法挣脱,晚来不觉多饮了点酒,酒入愁肠,醒来也就迟了。紧接一句再作点染:“恼破春情绪。”总之是:昼夜燃香,饮酒醉卧,都是由于春色恼人,春情难遣,至此才径直地说出她为什么罗衣未减,珠帘不卷而要在“深深处”的原因。

接着感情上再生一层转折。“飞燕又将归信误”。这位女主人公最后又埋怨起归燕来,但这里只是轻轻一点,不多作铺排,却将笔锋远扬开去,戛然作结:“小屏风上西江路”。屏风,屋内的装饰品。这位女主人此刻她所看到的屏风上的画是:西江路。这路是通往西江去的。西江路,应是泛指水路。那儿就是通往所怀念之人去的地方,也许今夜梦中就会沿着这条路相会吧。一结,蕴藉含蓄,神情宛然,欲露不露,虚处落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一往情深。

鹧鸪天又名《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亡词。首句中的“阊门”指苏州。第三句典故比喻失偶。上片的意思是:我再次来到苏州,一切都面目全非,与我同来的人儿,却没有和我一同归去。我如半死的梧桐,满头白发,老气横秋;又如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不知所止。

下片,“原上草,露初唏”中的唏,意为“晒干”。比喻人生的短促。“旧桉”是指贺铸在苏州的故居。“新垅”即新坟。下片的意思是:人生如朝露般短促,面对着故居新坟,我不禁感慨万千。独宿一床,那凄凉的雨声,更使我心中增添了无限惆怅。如今呵,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

作者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末三句,“旧栖”、“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抒发了寂寞痛苦之情。末句回忆“挑灯夜补衣”的往事,虽对自己的心情不着一笔,字里行间却充满着血泪。

捣练子又名《夜捣衣》

贺铸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这首词一开头,作者就像电影摄影师一样,为我们推出女主人公的几个连续活动的镜头:她把织好准备寄给远征丈夫的锦字回文诗收起来,走下织机,接着便把捣衣石和床架拂扫干净,连夜给丈夫捣制寒衣……这里,织“锦字”和捣衣两件事情的本身便很有典型性。“锦字”是妻寄夫的书信。此词中的女主人公“含泪坐鸳机”,在“锦字”中织进了她对丈夫的无限隋思。古代妇女将布帛捣洗便于制衣,做好的成衣也需要捣平捣软,是谓捣衣。秋天气候渐冷,思妇要赶制寒衣,寄给远征亲人御寒。因此,捣衣成为一种最容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一连串无声的动作,深刻表现她的内心世界。三句中连用“收”、“下”,“拂”、“捣”等动词,语言节奏紧凑,动作连贯:我们好像看到她默默无语,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她要赶着给丈夫捎衣寄信。也正因为她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关心挂念着远方丈夫,所以才默不作声,只是忙不迭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干着。可以想见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平静的。词的结尾两句正是这种心理活动的典型概括。“马上少年今健否?”——自己所思念的征人如今他健康平安吧?这蓄积心头的深情一问,包含了无限的关切、祝愿和思念。思念愈深,愈盼望他早归。然而,“过瓜时见雁南归”——已经超过了服役期限,却还不见丈夫返回。句中“雁南归”以物比兴,由雁想到人,只见雁儿南归,不见人还,思念之情更切。

捣练子又名《夜如年》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这一首主要抓住思妇相思难寐的典型心理,通过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的思念和痛苦心情。

开头两句写景,是对思妇捣衣环境的描写。“斜月下,北风前”,清冷的月光,飒飒北风,一片凄凉暗淡的深夜景色。思妇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捣衣,其凄苦之情自不待言。词的第三句“万杵千砧捣欲穿”便是写思妇,写她的风前月下捣衣,不断地捣啊,捣啊,把心都捣碎了。句中用一个“穿”字,以双关粘连的手法,巧妙地把捣衣的动作和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思妇捣衣恩人、望眼欲穿的情状。

词的结尾两句更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思妇复杂矛盾的心理,表现她孤独、相思的痛苦。“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可以看出,她是彻夜不睡地在捣衣。但是她并不是由于辛勤的捣衣而彻夜不睡,而是借着捣衣来打发这漫漫长夜,消除平日那度日如年的痛苦。在凄风冷月下独自捣衣,本来就够悲苦的了,但相比之下,她觉得那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更加难熬难耐。

捣练子又名《杵声齐》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砧面莹,杵声齐”,砧——捣衣石。思妇用它为远征丈夫捣制寒衣,因此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词中着一“莹”字,不仅写出捣衣石由于经常用来捣衣,表面被磨得晶莹光洁,而且流露了思妇睹物思人的深切念夫之情。而那捣衣时所发出的整齐有节奏的槌声,更能引起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词的开头两句正是用这样的比兴手法,有力地衬托了思妇的内在感情。

“捣就征衣泪墨题”,不仅深刻表现出思妇当时的心情,而且将思妇平素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也都浓缩到了这一特写的画面上。那孤独的口子,相思的寂寞,离别的痛苦,殷切的盼望,千种情思,万种感慨,一齐化作泪水,和在墨里,题写在捣就的征衣的封套上。

结尾两句紧承“泪墨题”,进一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词中女主人公捧着题写好准备寄出的征衣,独自悬想:玉门关已是万里之遥的荒远边关,然而征人还在玉门关外,自己寄出的征衣丈夫何时才能收到。两句之中所包含的种种悬思遐想,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思妇对远征丈夫的关怀、惦念、体贴入微的心情。

捣练子又名《望书归》

贺铸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边堠远,置邮稀”,写思妇捣制好寒衣准备寄给戍守在遥远边关的丈夫。“堠”为古代探望敌情的土堡,“边堠”即指边境驻扎军队的地方,也就是丈夫所在的地方。古代邮递本来不方便,加上驻地既“远”,而置邮又“稀”,更见寄衣的困难。这两句既可看作是作者的客观叙述,又可看作是思妇的心理活动。她关心丈夫,思念丈夫,希望赶紧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给丈夫穿。“附与征衣衬铁衣”,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倾注着无限深情,体现了思妇对丈夫的体贴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衣服寄到,人还不得相见,会更增加两地的思念。“连夜不妨频梦见”正是思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希望和亲人梦中相见。“连夜”说明愿望的强烈,“不妨”说明梦中相见尚可实现。思妇以此作自我宽慰,读者因此对思妇更加同情。“过年惟望得书归”,这又是思妇的另一个愿望——只盼望冬去春来能得到亲人的回信。照理说,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普通的一点希求啊!然而,由于“边堠远,置邮稀”,就连这么一点简单的希求都不容易达到。“惟望”二字,说明期待之殷切,也说明得书之不易。相见无望,能得到丈夫的一封书信便感到是莫大的欣慰,这更见思妇处境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