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歃,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丞民,周雅何曾专美。
上片概括地介绍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的态势,又可分四个层次。首三句为第一层,极写长江之险,足为南北之自然分界。“长江千里”,从横的方面展示长江之不可迂回,“雪浪云涛无际”,从纵的方面展示长江之无法逾越。这两句一横一纵,动态地、立体地描绘出了长江的形象,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地完成了对中心句“限南北”的渲染和衬托。接下三句为第二层,以“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训为依据,对战争的前景进行总体评述。“天险难逾,人谋克壮”是明写我方而暗写敌方。“天险难逾,人谋克壮”,既是从正面下笔,指出我有地利、人和决以取胜,也是旧事重提,揭示苻坚利令智昏必然致败。一石二鸟,存主略次,寥寥八字就把战前双方的态势介绍得清清楚楚,双方情况既明,可说不战而胜负已见,“索虏岂能吞噬”就是有据而发,顺势而出,毫无空泛之感,牵强之嫌。“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两句为第三层,写苻坚一意孤行,挑起了战争。“百万”、“倏忽”、“长驱”本来形容强大和神速的字眼,但在这里却成了空虚和盲目的同义语,颇具讽刺意味。最后三句为第四层,写晋军的从容应战,单提谢安一人,正是为了突出“人谋”。作者用了“处画”、“颐指”两个词,就把谢安那种临危不乱、优雅从容的风度描绘得惟妙惟肖。
下片转入对战争本身的具体描绘,也可分四个层次。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战争开始时双方军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八千”对“百万”,是士兵数量的对比,可谓悬殊之至;“戈甲”对“蛇豕”,是士兵质量的对比,同样相去甚远。两个对比,写出了晋军的胆魄与军威。惟其如此,方称“奇伟”。“淝水上”,既是点明地点,也是遥应“天险难逾”。接下三句为第二层,写“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鞭弭周旋”,马鞭一指,战斗已经结束,“弭”,停止,“周旋”,交战。“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旗帜一挥,顿使敌军崩溃。“坐”,顿时鞭指旗举之间,敌军已经溃退,形象地呼应了上片的“从容颐指”。“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两句为第三层,隐括“风声鹤唳”的典故,写我军的神威惊破了敌胆。《纲鉴易知录》:“秦兵大败……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最后三句为第四层,评价战争的意义,赞颂谢安的功绩。“周雅何曾专美”,借《诗经·大雅·常武》称颂南仲皇父辅助周宣王平息淮夷之乱,保卫南方之国,带来周室中兴的事迹,比美谢安的历史功绩。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李纲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於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想。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这首词借咏怀唐宪宗平定淮西叛镇的史事,歌颂了中兴大业和致力于中兴的君臣,表现了作者渴望北宋王朝强盛起来的理想。
上片以幽愤的笔调,描绘了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前五句写晚唐时,在朝廷一味姑息下,藩镇势力大炽。藩镇,又称方镇,它的割据是对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与强盛的重大威胁。词中专门指出平淮西之战的打击对象——盘踞淮蔡的吴元济,又用一个“联”字带出李师道、田季安、王承宗、刘济四个藩镇。当时常以藩镇统治的中心地区的州名代称整个藩镇,如吴元济占据申、光、蔡三州,而以“蔡”指称,李师道则以“郓”指称,所以这里以“四郡”指四个藩镇。“旅据”,挟众而拒上命。第五句的意思是:那些藩镇,占据广阔的土地,掌握着重兵,与朝廷相对抗。后五句写藩镇之间狼狈为奸的关系和猖獗的行径,以及朝廷的怯弱。下片则以赞许的口气,描写和歌颂了宪宗皇帝以及宰相裴度、大将李怒等在平淮西一役中的贡献。
前三句盛赞宪宗对裴度的信任和重用。武元衡被刺身亡后,宪宗即用裴度为相主持平藩军事。宪宗一改他的祖父德宗皇帝不信任宰相的做法,给裴度以充分的信任,即词中所说“不疑不贰”,“庸”通“用”,“登庸”就是进用。
“往督”以下七句写平淮西战争的胜利,抒发了作者的赞誉之情。其中“半夜”以下三句,运用细节描写和精妙的语言,形象地写出李怒雪夜取蔡州(今河南汝南)的经过。“半夜衔枚”是写行军,“满城深雪”是写攻入了蔡州城,“忽已亡悬瓠”是说吴元济的贼巢被彻底打破,“悬瓠”指蔡州城。此城北有汝水,河道屈曲如垂瓠,故旧以“悬瓠”指称,一个“忽”字,非常传神地突出了取蔡之战干脆利落的传奇色彩。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李纲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缴,径渡大河清晓。
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砻,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这首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强烈的评述性。全词对史事的铺叙,是紧紧地结合着分析、品评一道进行的,因而观点十分鲜明。而抒情在本词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作者对感情的处理往往不是强化,而是淡化,把握得极有分寸。即以感情色彩较浓的“叱群议”三句而言,也不是穷追猛打,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冷静的评说。二是它叙事的具体性。不但交代了事情开始、发展、结局的全过程,而且连一些主要的细节也不放过。这样写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大大增强了史事的真实度。两个特点又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注意叙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品评;而要品评,势必以叙事的准确为前提,这两点,或是李纲咏史词的一般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李纲的咏史词表现为一种沉稳不追的风格。
眼眉儿
左誉
楼上黄昏杏拖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这是一首写思亲念远的别情词,但写作方法却颇具特色。
上片写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在楼正是黄昏天晚的时刻,看到杏花在寒冷的气候里开放,这是早春的景象。刚升起的月亮,照着小楼的栏。“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小燕、大雁都是候鸟,春秋两季,南北徙迁,它们象征着出门在外的人的信息,引发人们思亲念远的感情。傍晚,报道时间的号角声,断断续续的残留着,充满着一派凄凉景象。“画角”古时候的军号,用牛角做成,上面刻有花纹,所以叫画角。“寒花”、“斜月”、“征雁”、“画角”,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燕子是“一双”,征雁是“两行”,画角“声残”,渲染出一种凄凉,令人思亲念远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语言清新、优美、婉丽。
下片,写想像中情人对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有如电影中化入的镜头。过片“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把读者由作者所生活的情境,引入作者想像的氛围之中。人在窗前迎着东风眺望,对着春闲流泪。“绮”本来是一种有花纹的绸子,这里形容窗子上的花格。“春闲”春天的闲情,这里是指对出行远方的亲人的怀念,这里写的是现在。下面,“也应似旧”,大概还是原来那样吧!把读者引入到当初两人离别时的情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绮窗人”,泪水盈盈,脉脉含情,她的眼眉,浑金仆玉,似春天的远山。
这是一种折射的写法。一句中兼有人物、情态和背景,而意境深远开阔,感情疏淡悠长。“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因此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烛影摇红
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村。
词上片写景,即描写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的“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皆隐括杜牧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见出融裁之妙。《蕙风词话卷二》:“廖世美《烛影摇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用矣!”下片换头,“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度入同前,由写景而抒情,便令人有不胜古今与迟暮之叹了。“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进一层用笔亦觉凄怆入神。真是“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而为之,容或未必能到。”千秋岁
惠洪
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空余簪髻玉,不见流苏带。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疑是梦,今犹在。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上片着重写少妇春睡时的容颜体态,屏风外露着她的半个身子,由于卧床辗转,唇上的胭脂已有所消退。这劈首二句就显得作者出手不凡,他的画面上只让美人的身躯露出一半,另一半留在画面的背后或画面之外;他的人物素描只露出美人的两片红唇,其余如惯常描写的眼波啦、香腮啦、笑涡啦、鬓鬟啦……也统统置于画面之背或之外。画眼睛固然是重要的,但独画红唇也不失一种可喜的创造,惟其独特,美人其余部分的秀丽、娇媚,也不难想像出来。
第三、四句是对春睡缘由的交代,先果而后因,便显出章法上的跌宕。第五、六句继续写春睡的情态。“空余簪髻玉”便点出其余首饰均已在辗转反侧中坠落,一个“倚枕钗横鬓乱”的睡美人的形象便进一步勾勒了出来。“流苏带”是衣饰佩用之物,“流苏带”之“不见”说明我们的女主人翁仍缠绵于卧榻,那副倦慵娇懒的神情亦可想见。
下片展现出少妇此情此境中的纷纭复杂的心态。诗人从四个层次上加以展示:第一、二句是对旖旎往事的追忆,湘水岸边曾有过多么销魂的会面,手把手儿擎着一柄轻轻的罗纱伞盖……这又是以少胜多的空白极大的画面,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想像那种卿卿我我的缠绵。“疑是梦,今犹在”属第二个心理层次,“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词),而这梦至今犹历历在目,难忘难遗,真如梦,梦还真,微妙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十分春易尽”二句是第三个心理层次,这既是诗人理性的写照,又是女主人翁心态的概括,春意十分而易尽,情深一点终难改,这短短的十个字、两句话,道尽古往今来爱情悲剧的真谛。青春是短暂的,幸福是瞬息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的流水冲涮净尽,而真正恋人的真正情意却难于改变,直到生命的尽头方才罢休。从这一层次中我们进一步窥见了女主人翁美丽的内心世界,诗人惠洪对女性的同情与赞美也在字里行间溢漾了出来。最后两句是女主人翁第四个心理层次,写出她内心的恨憾无边无际,远接连天的云海。“多少事”包容着极大的内涵,恩恩怨怨尽在其间,昔日“湘浦曾同会”的情侣也许是另有所欢一去杳然,也许是追求功名忘却所爱,非此则不会产生连天接海的恨怨,这里情绪的转换也留下了较大的空白,又给读者以充分再创作的余地。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栏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上片写红梅初放时的情态和神韵。全词只有首句是正面描写梅花的:红嫩鲜润的花瓣生机勃勃地伸展开来,晶莹如美玉的花蕾一下子如猛然破裂般地绽开了。一个“碎”字,写出了静中之动,有质感,有力度。以下三句,写词人的“探”花、“度”花和“见”花,正面写人的活动,侧面还是在写梅。词人为梅苞绽破所诱,兴致勃勃地去探南枝,南枝上的梅朵是否开遍了呢?词人未做正面描写,但与首句的“红酥”、“琼苞碎”相照应。三、四句中写梅花的“几多香”和“无限意”,于虚笔中竟使人看到了一树灿若云霞、芳香四溢、婀娜多姿的奇葩:朝阳的南枝上,开得鲜红耀眼;向阴的北枝上,蓓蕾粉白似玉。在探梅活动中,对所探得的花形、花貌采取虚写,而对所探得的花“香”与花“意”却采取实写的手法。因为梅花的色与貌终究是直观的、外在的美,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而它所蕴藉的若续若断、沁人心脾的幽香与含而不露、韵味隽永的意蕴却是其深邃的内在美的流露。词人用“几多”、“无限”这种非定指的表示数量和范围的词极言梅花的“香”和“意”,更把对它的内在美的描绘和赞颂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从而,由外及内,从形到神,层层深入地刻画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