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46

第46章

下片写词人感时伤怀的愁情。调子的转折恰在过片处,这里有一个极大的感情跳动幅度。词人由探花、度花、见花而爱花,由爱花而自然转入赞花,而“赞”恰是一种包含着丰富强烈主观色彩的心理活动的直剖与外化。“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二句中已蕴蓄饱和着词人深挚的对美好人生的热爱与追求之情了;但一想到明朝风起后花事的残落景象,便顿生惜花之情。于是,自然地也就联想到人生,联想到自己。思前顾后,怎不让人愁煞“闷损”!但郁抑憔悴的词人从“春窗底”望出去,那红梅分明还在灼灼耀眼地开放着,于是,又反过来由自己的青春流逝而想到了眼前梅花的命运——早春的寒风也会像流光一样带走红梅的青春韶华的。到那时,要想赏梅已经来不及了。那么,还是抓紧大好春光,饮酒赏梅吧!于是又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词人就是这样以回环的笔势写出了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的复杂感情的流动过程的。结句“未必明朝风不起”,看似浅直,只是担心明天会起风,花欣赏不成了,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从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似应为她与丈夫赵明诚居住在青州时所作。

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梅花娇和洁的特点,高度赞美了它的风度与姿质。

咏物词大都在上片状物,下片叙事抒情。这首《渔家傲》所取的正是这种结构形式。上片,集中笔墨,采用衬托、比拟等手法,分别描绘了梅花的远姿、近态、概貌、细部,丝丝入扣,形象地勾勒出梅花娇、洁的丽质美姿;下片则倾泻作者对梅花酷爱之情。由于上片状物笔墨集中,突现了事物的特点,下片抒情,才有所依凭,使人觉得词人爱梅,合情、入理,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作者晚年流徙南国所作的一首咏梅词作,以梅花为题,抒发南渡前后的今昔之慨。

词的上片,是南渡前词人宁静幸福生活的剪影,也是她少女时代欢快愉悦心境的写照。在那冰天雪地之中,温馨的闺房里,少女无忧无虑,尽兴地饮酒赏梅,正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她又欣喜地将梅花插满鬓边髻上,“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那片片梅花,如同串串泪珠,洒满了少女的衣襟。这里是写梅,又是写人,写少女,写作者自己,作者少女时代天真活泼的情态,跃然纸上。

下片,转作变徵之音“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写的是南渡之后,词人的老妇形象。这时,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已死。女词人孤苦伶仃,只身一人,漂泊天涯,风鬟雾鬓,风烛残年,十二个字,声泪俱下。如果说,上片是以梅喻人,这里却是以人喻梅,是写人,也是写梅。结末二句“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更加声如裂帛,出语双关,既写人的“两鬓生华”,也是写梅花的芳颜难再重睹;既指国家情势的恶劣,又是对当年以梅花标格的少女自身的诀别。

南歌子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南渡后的不少作品,就其内容看,都只是写一些生活琐事,但却寄托着强烈的身世之感,隐含着深沉的故国之思。《南歌子》就是属于这一类词作。

上片写词人和衣而卧,伏枕饮泣,夜不成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首二句写星河移转、夜幕笼罩的景象。不但点明了时间是在深夜,而且从“天上”到“人间”,勾勒出浑然宇宙莽莽苍苍、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为描写主人公的形象做了铺垫,接着,用一个“凉”字写出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既自然地引出了人物,又巧妙地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这“凉”的感受,自然不仅是肌肤所感知的枕簟之凉,还包含着由这种特定的氛围所激起的内心的悲凉,于是,“泪痕滋”的描写就不但是水到渠成的,而且感染力也更增强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只是描绘了一个泪湿罗枕,夜起更衣的生活场面,但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真切地展现出词人感情起伏和心理活动的过程漫漫秋夜,孤灯支影,词人愀然枯坐,无数辛酸的往事涌上心头,离乡背井、家破人亡、国难当头……想到这一切,不禁伏枕饮泣,悲痛欲绝,竟不知昏晓。直到凉夜骤生,才想到夜可能已经很深了,无可奈何,只得懒懒地起身更衣。这就把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洞其底蕴地显示了出来。

过片处巧妙地接写罗衣,既与上片紧密相承,又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把描写的范围缩小,通过一件衣衫来抒写情怀。目睹旧日衣衫,顿时生出许多对旧时生活的回想:京城府邸中夫妻把玩文物,青州归来堂中夫妻勘校史书,花前月下夫妻对酌赋诗。这些回忆,非但没有给词人带来任何快慰,反而激起了物是人非的痛楚感慨:“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里连用三个“旧”字,却无意于构成层层递进,而是以“只有……不似……”造成强烈转折,突出强调了旧时的欢乐情怀将一去不再复返了。全词虽然就在这深深的慨叹中结束了,但却留下了余情不断的弦外之音——如今的情怀又是怎样的呢?于是,上片中词人伏枕饮泣的画面就又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一开头的“昨夜雨疏风骤”,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笔,但是和接下来的“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连起来,就产生了许多发人遐想的意境。暮春时节本来就容易引起深居闺中的青年女子的感伤,更何况又是那刮风下雨的恼人天气。借酒来排遣愁闷,昏昏睡去,但是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消尽。仔细推敲“浓睡不消残酒”的“不消”两个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本意是想“消”,其结果却是“不消”。在这,“不消”的朦胧状态之中,又想起了昨夜风风雨雨的恶劣天气,可以想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颇为抑郁的。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作者对侍女,也就是卷帘人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叹。“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婉转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以后的自我解答。“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还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长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因此,这“应是”两个字的内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来,作者用“绿肥红瘦”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这更为历来的词评家所称颂。“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状。作者在这里用“绿”和“红”来代替叶子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谢,鲜明、生动、形象。绿、肥、红、瘦,本来都是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这么一用,就显得很有生气,新鲜而又奇特。这也是李清照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李清照“路长日暮”句的出处。这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谩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找不到她理想的境界。末了几句说,看大鹏已经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九万里风”句用《庄子·逍遥游》,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九”是虚数)!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像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憧憬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篇追述往事之作,是词人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从词的内容和欢快活泼的情调来看,当是词人早期的作品。

这首小令虽然仅只三十三个字,但叙事却十分完整。开篇以“常记”二字为总领,既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又十分自然地引出对事件的追述。词人从郊游的时间、地点落墨,追叙了主人公在绮丽的历下名泉荡舟畅游,直到“日暮”才作“回舟”之想,而且由于景色迷人,游览有致,已经“沉醉”其中,不识归路了。这就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兴尽”的情怀,同时也渲染了欢快的气氛。游玩既已尽兴,就该回家了。按常理,调子必趋于平和,叙述必趋于收束。然而,这里却突然又来了一个奇峰突起,由“不知归路”而引出“误入藕花深处”,于是,如柳暗花明,一幅奇美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了,少女为迷路而焦灼,急不择路竟把船划到了密密的荷塘里,船儿搁浅了。少女奋力挥动双桨,想尽快摆脱这窘境,没想到,桨儿击打着荷叶,也激起了哗哗的水声。一群静栖于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这突来的惊扰,扑楞楞地一齐飞上了蓝天。词人原已“兴尽”,现在又突然来了这样一场余兴,情感的波澜自然也随之再起。这就与开篇的“常记”相关照,进一步显示了这次郊游的不平凡。

浣溪沙春景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这是一首写闺房闲愁、独处寂寞的词。它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一天。

全词以景语作起句,首先交代了词人所处的地点、季节和心境。词人的闲愁是由“春色深”而引起的。全句透露出的情感,笼罩全篇。她告诉读者,时间是春天,地点是家里,环境是院“小”、窗“闲”、春“深”、帘“未卷”、“影沉沉”。“院”感觉着“小”,是受拘抑不开放的心情。“窗”不会感觉“闲”,这是人的感觉,是无所事事的心情。“春色深”是春的景色已经浓深了,就是到春天正好的时候了。感觉着院小受拘束,家里无所事事,春色正好,出去游赏游赏多合适呀!可是“重帘未卷”,主人公却懒得动弹。“影沉沉”,日已高升,却毫无活跃愉快的气氛。在这里,作者既写了春日阳光的明媚,又写了作者的心情也像那沉沉的影子一样,压抑沉闷,郁郁寡欢。心情的沉重,使周围的景物也受到感染,显得越发沉重起来。这两句,在“无我之境”中,写出了“我”的形象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