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词的一开头就洋溢着激昂的豪情。英雄虽老,壮志不酬,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现在逸兴狂态,依然不可一世。元龙,三国时陈登的字,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据说许汜某次往访,他“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晚上自卧大床上,使许汜卧于下床。后来刘备分析,这是因为许汜号称国士,在此天下大乱的时候,没有救世之意,反而求田问舍,当然为陈登所鄙视与冷待(《三国志·陈登传》)。“瓜葛”,指关系,也就是共同点。“我病”,作者不只自指身体的疾病,也反映他心灵的抑郁,却因好友同志的来到而振作起来。他们一起饮酒高唱,雄壮响亮的歌声盘旋空际,竟然把楼顶上积压的飞雪也惊散了。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风壮概、反抗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下片中,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以及自己和陈亮的雄心壮志。展望时世,山河破碎,金朝贵族对北国的蹂躏及对南方的威胁都依然存在,南宋这些统治阶层却苟且偷安,在剩水残山醉生梦死,把国耻家仇全部丢在脑后了。人们要问:目前分裂状态究竟要延续到什么时候,又将在什么时候恢复统一?那些统治者空说要征求人才,可是爱国志士受到压制与屈辱,正像让千里马去拉盐车困顿不堪而没有谁注意,徒然去收购骏马的尸骨有什么意义呢!
浣溪沙
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辛弃疾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自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上片写景。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竟然把,“道声声不如归”的杜宇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杜宇,即杜鹃。相传蜀王杜字死后化为子规,其鸟鸣声凄厉,能动旅客怀归之思。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朝来白鸟背人飞。”“白鸟”,即沙鸥。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竞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作者用杜宇鸣叫、白鸥的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
下片写情。作者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郑子真:《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陶元亮,即陶渊明,据《续普阳秋》记载:“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之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里作者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祖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相见他们了。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风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这里所写的琵琶,是多么精致、美妙和名贵的乐器啊!檀木制成的槽,尾部镂刻着双凤,拨动它的是龙香柏制的板儿,“凤尾龙香拨”,它标志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正是暗指北宋初期那歌舞升平的盛世。而“霓裳曲罂”则又表示国运的衰微和****的开始。似说唐,实是说宋。一开头,便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点到主题,又不露痕迹。
接着一转,说最痛苦的莫过于那徘徊在浔阳江边的客子了。当画船待发时,忽闻水上琵琶声,勾起他满腹哀愁,无穷幽恨。何以知其“最苦”,因为这正是作者在写自己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本有一腔热血,多少豪情壮志,可惜朝廷昏阍,致使他在任江西安抚使时无辜被弹劾去官,此后辗转几调,又长期被废置不用。他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着重表现他自己遭“贬谪之情”、“天涯沦落”之感。
又一转,忽写到昭君出塞时,天上黄云成阵,马前积雪成堆。她离家到三万里之遥的异域,一面走一面还怅然回首。痴痴地望着一只孤雁向昭阳宫殿的方向飞去,直到它在云间隐没。唉!虽有琵琶能解语,能传心曲,可是这心中的愁恨实在难以说得清啊!
“辽阳驿使音尘绝”此句语意忽明,“琵琶”声似乎化作鼓鼙之声,似乎是要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辛弃疾心心意意所思念、所盼望的是么?它的“潜台词”就是:“那沦亡了的北方故土啊!哪一天才能收复呢?”于是,在那雕饰着花纹的漂亮的窗户中,寒气袭人之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音信杳然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轻拢慢捻”,结果却愈弹愈伤心,眼泪汪汪然了。这是“她”,同时也是作者自己。一纵一收,作者马上回到含而不露的写法上去了。
水龙吟
辛弃疾
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这座“雨岩”溶洞,从它外形看,很像佛家所说的那位观音大士,可是,她虚怀空阔,人们走进去,则别有洞天。接着,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珑的“窗户”,形容在溶岩洞内的所见;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笋,有的垂挂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时,洞内还隐约可以听到“远处”有“涛声”阵阵。待要向前仔细看时,发现幽径逶迤,地下还似有落花的香味,于是,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否就是当年武陵人发现的桃源路呢?这提问的结句,为下片写词的立意,埋下了伏笔。
下片,作者描写他在洞中听到的“涛声”:那是春雷的滚滚响动吧!还是洞中蜷伏着“弯环如许”的卧龙?要不然,或许是黄帝在洞庭之野奏乐传来的奏鸣曲,或是《楚辞》里描写的那位湘夫人来到这儿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话,我想那就是在岩洞沟壑中生长着的万顷长松,在风雨中吟咏了。
末尾,作者在归结全篇的立意时,仰头细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那开凿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应已是白发苍苍了吧!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谓中原沦陷,浮云蔽空,正须要倚天宝剑,像自己这样具有文才武略而又耿耿忠心的爱国志士,正当被派往抗金前线,杀敌立功。说得甚有气势。其时,已经到了喉头的话语,似乎就要乘势吐了出来。但是,“欲说还休”,作者偏将话题转到传说上去。谓此地传为“宝剑化龙之津”,王像之《舆地纪胜·南剑州》于斗、牛两星之间,夜深之时常有异气(常见光焰),当是“宝剑之精彻于天耳”,(说见《晋书·张华传》)眼下深潭,必有宝剑。并谓,欲待下水寻取,心中却有许多忧虑。“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这是奇句、生硬句,既拙又重,穿插其中,渲染忧虑之情。“燃犀”用温峤典故。“风雷怒,鱼龙惨”,既与宝剑传说相关,又可能另有所指。据载:雷焕之子曾佩宝剑过延平津(即剑溪),“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王嘉《拾遗记》卷十)作者用此典故,正与本地风光相切合;同时,所谓风雷、鱼龙干扰,也可能暗喻周围“小人”对自己的排斥、打击。这是上片,说需宝剑又无宝剑,幻想落空。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换头写溪水冲破对峙两峡的约束,绕过双溪楼,继续向前流动。峡口无山,甚平常,偏又写得动宕。因此,作者的思绪就随着跳跃飞动的溪水从传说中遥远的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中来。此时,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怨恨之情似乎又要吐出,但是,仍然是“欲说还休”,再将话题宕开。首先,作者说自己已经年老,正当高卧,被闲置也无妨,接着说,兴亡悲笑,古来有之,何必当真,不过登览者一时感慨而已,仍然不吐真言。“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笔写大字,显得十分超脱。直至最后,作者才不得不面向现实,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寄寓于“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的具体景象描述当中。
贺新郎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作者一开头用三种鸟的啼叫为下文先作铺垫。一种鸟是鹈鴂,即伯劳,一种鸟是鹧鸪,一种鸟是杜鹃。古人讨厌伯劳的鸣叫。《渊鉴类函》引《梦书》说:“伯劳为忧口舌,声可恶也。”鹧鸪的啼声,俗说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杜鹃相传是啼至口中出血的鸟,声音就像“不如归去”。这三种鸟儿不停地啼叫,此伏彼起,使人听了心里发愁,所以句中有“更那堪”的话。
这些鸟儿直啼唤到春天归去了,它们还要啼叫什么呢?它们都在痛惜百花的凋残吧?
鸟儿们只知道痛惜百花凋零,却不知人世间的离别是更加使人痛苦的。“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兜转过来,下面便把人间的恨事,逐一罗列。
作者一一叙述了五种不同人物、不同情况的离别,认为都是人间最悲惨的。他们或是长辞自己的国家,或是失去了尊贵的位置,或是由于死去最亲近的人,或是沦落在异国,有些人则是为了慷慨赴义。历史上这些痛苦的离别,长久地震撼着人心,也咬啮着人心。
不料历史上这许多惨别,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全降临到汉民族的头上了!自从靖康年间女真族人南侵以来,历史上的惨剧重新一幕幕又在重演。
唉!这种种悲惨的离别,在旦夕之间到处涌现,大量重演,假如啼鸟还真个懂得人间恨事的话,它们将不是啼出眼泪而是啼出鲜血来了!细看这两句,我们就更加知道作者指的是当前的现实,而不是追忆历史。写古,完全是为了说明今天。
如今茂嘉弟走了;他走后,有谁陪我在明月之下,喝酒谈心,议论这许多人世间的恨事呢!作者没有在这上面多费笔墨,那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