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69

第69章

虞美人

春愁

陈亮

东凤荡肠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开头二句,写风、写云、写雨,是从大处落笔。写风日“荡飓”,极为春风情致,与秋风凄紧激励大不相同。云电是一片片、一缕缕的,随风飘过,全然不似夏日那般黑云压城,惊心动魄。所以,雨也是时紧时缓,用“时送”二字写它,显得非常贴切妥当。“萧萧”状雨之声,衬托春雨之大。上片写落花,写春愁,诗人主要用侧笔,通过虚写的方式去表现。下片笔锋宕开,用直笔实写的方法描绘残春的景色。“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两句,从李清照《如梦令》词中脱化而来。李清照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前一句写海棠的花瓣铺满小径,与泥土黏合在一起,斑斓缤纷,有如锦绣。后一句以“依旧”二字冠之于“成春瘦”前面,有诗人主观上不愿意“春瘦”,而客观事实却无法改变,不能不眼看着众芳摇落,依旧不可挽回的感伤情绪在内。伤春怨春,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时至黄昏,啼鸦又哀鸣于乱柳之中,更增添了一层悲苦之意。“黄昏庭院柳啼鸦”,这是用重笔浓墨进一步渲染春愁。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拈出一段难忘的往事来:在一个朗月如辉的夜晚,洁白的梨花开得正盛,“那人”轻轻折下一枝如雪的花朵,仿佛是和着素洁的月色一齐折下来一样。那是怎样的一个消魂场面!

水调歌头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此词上片先写秋意后写登楼。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只见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易动愁思。以上是“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这两句词的大意。从艺术技巧说,清新脱俗极为别致。“寒眼”的意思并非“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而是萧条冷落的景物看上去使眼感受到寒意。因为“落叶”与“乱”构成特定的语义组合场,因此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落叶,但句外之意却分明写出了落叶。古典诗词为了使语言达到精炼,往往打破常规去追求语言变态的艺术效果。鉴赏过程中如果审美者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这种语言变态,那就很容易曲解作品的原意。“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里用“强呼”二字,说明词人是为了驱散“客意不胜秋”的忧愁才呼酒登楼的。从多景楼的最高处望去,祖国的山河尽收眼底,看到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山图画”;“图画”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就更增强了眼前景物的画意。“舒”是远望,“卷”是近观,恰好切合以“图画”为喻的江山如画形象。“应答龙鱼悲啸”,这是瞩目长江的汹涌波涛,耳闻目见所呈现出来的雄伟气势。词转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这三句直如兜头一瓢冷水,使满腔热血变为怀冰:纵然气贯长虹,怒发冲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去兴叹而已。“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这三句又写出一腔悲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平生的肝胆意气,只能使自己更加消损憔悴,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冉冉老去,难望有所作为。词人虽然不甘心沉沦江湖去做个不关心世事的隐者,但时势所迫也只能将“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了。江上的明月与没有心机的沙鸥可以做隐者的朋侣,让明月和沙鸥陪伴着自己了此生涯吧!

满江红

杨炎正

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都不记、磁尘香雾,西湖南陌。儿女别时和泪拜,牵农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

词的上片用悲凉的情调写出回忆中的往事,娓娓叙来如话家常,却亲切感人。“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古时的文人多嗜酒,偶遇囊中羞涩,往往典衣贳酒(用衣物作抵押换酒喝)。词中既说是春衣典尽,就不是一时手头拮据,而是穷愁潦倒没钱买酒喝了。从“京华倦客”句中还可看出典衣贳酒,不仅仅是因为他嗜酒,而是想借酒浇愁,去排遣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政治上的失意。“都不记麴尘香雾,西湖南陌。”这两句是追忆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生活:西湖路上,丽姝携手;香尘过处,油壁同车……这一切似乎都在眼前,回忆起来却又觉得那么遥远。不知不觉青春岁月已经随着光阴流逝了,留下来的只有梦境般的回忆。以上是通过今昔对比追悔事业无成,“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词转下片,换成另一副笔墨:“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这四句词绘出一幅英雄失意的形象。原来这位头白归来的老人,青年时代也曾壮志凌云,气干虹霓。他结交豪杰之士,意欲收拾国家残破的山河。但奋斗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理想与事业化为泡影,一切都如云烟过眼,回首成空。“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说明他不但事业末成,就连退居林下之后,可赖以谋生的产业也没有。

蝶恋花

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这里把“对床夜雨”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但写出了夜雨灯前的意境,而且从夜雨联想到春江水涨,又从春江水涨联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着水涨解缆而去。想到这里又未免报怨这春雨促成了离恨,挚友就要随着东流的江水乘船离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别,今宵夜雨已使人觉得愁情满怀。以上是通过开头三句写出离别前夕的惜别心情。“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二句却是预写江上送别的留恋感情:江岸上柔软的柳枝更增添了依依惜别之情;纵然惜别还是不能把好友留住,就像这弱柳不能把行舟系住一样。接下去笔锋一转,替好友写惜别。“为君愁绝听鸣牖。”这一句写得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把真挚的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君愁绝”就是替你愁极的意思。这是转过一层去写那就要登舟离去的好友别后的心境。此去水程,一路上听着声声柔橹(“鸣腾”即鸣橹,指摇橹时发出的吱呦声),渐行渐远,会更加感到离别之苦,一定是愁不自胜的。词的上片从别前夜雨对床写起,已觉伤情;次写江上送别欲留不住;再写想像中朋友一路之上的愁情,更加细腻人微。如此层层叙出,一层比一层挚婉,一层比一层感人。那真挚的友谊就像潺潺的溪水一样,从内心深处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词转下片“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日当年路。”这是在话别时又回忆起当年的南徐旧事。南徐即南徐州。东晋南渡侨置徐州于京口,后遂称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南徐。芳草渡大概是当时京口冶游之地。赵嘏诗:“马嘶芳草渡,门掩百花塘。”诗中种种意象颇能唤起这一类的联想。特别是“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这一句中的“寻春”二字是暗指狎妓,那么“芳草渡”自然是群妓聚居的地方了。“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断无重数。”江上执手话别之后,挚友就要登舟离去了。当行舟转过遮断视线的丛山时,他频频回首不忍离别,那回首之处也正是自己日后孤独地回忆今日离别的伤情之地。但那重重无情的高山还是会把视线遮断,“乱山只碍离人目”,从今以后再也望不见好友的身影了。

小重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首句着眼于“春事深”三字,吴文英词有“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深”和“迟暮”意思接近;“柳暗花明”是实写春深景色,“柳暗”指出眼前已是“绿暗长亭,归梦趋风絮”的暮春季节,“花明”形容花朵盛放时的光彩和色泽,接下去便是描绘“春事深”的几个特写镜头。

“小阑”两句,画出那小栏干围着的花圃,红芍药长得枝叶繁茂,花儿已经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这亦即是晁补之笔下所描写的春末夏初的景象,“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一栏红药,倚风含露,春自未曾归去。”(《金凤钩》)“雨余”句写风声,鸟鸣声,用杜荀鹤《春宫怨》诗意:“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正当雨后初晴,风软烟淡,空气温润和暖。“碎鸣禽”即鸟鸣之声细碎,秦观词亦有“花影乱,莺声碎”之句。鸣声随暖风送人耳际,似挽留、似惋惜,真是“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这里写出春将逝去而光阴犹足可流连。

“迟迟日”两句,点明季节特征,是白昼渐长,日影阑珊,即所谓“春欲尽,日迟迟。”“一分阴”,言偶有浮云,瞬即消逝。“犹带”两字,使语气显得婉转,对春欲尽不无怅触而情调并不低沉。

换头“往事”两句,作者感慨平生,但不用直抒而故作顿挫。“旧游”三句,语意忽又一转,写登临以后触景伤神,心情转向惆怅。

满庭芳

张磁

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是作词的缘由。两首词咏的都是蟋蟀,但这首词起五句写“会饮张达可之堂”时的环境气氛。明月高悬,银光如水,高高的梧桐树像被水洗过一样。露水浓重,浸湿了草地。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至此,写到蟋蟀的声音。先是“静听”所闻,而“凄咽悲沉”则完全是人的感受了。“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蟋蟀别名促织。首句说它似为“求侣”而鸣,二三句转写它的鸣声似在劝说一位织机前的人,要她殷勤织布,直到天的破晓。蟋蟀夜鸣,是否只为“求侣”,很难说;它的鸣声,是否是“劝织”,恐怕也难作断语。总之这里写得很朴实。姜夔的同题之作则曰:“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由蟋蟀的声音而想到无眠思妇,天要寒了,她想到了远行的人。这样,既尽“题中之精蕴”,也不乏“题外之远致”。

下片用追忆之笔写儿时捉蟋蟀的情景。以“儿时曾记得”领起下四句。“呼灯”两句倒装,应先是脚步轻轻追随蟋蟀的鸣声,后是“呼灯灌穴”,一任月上枝头,花影满身,犹自追寻,非得到不可。接三句“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这是捉蟋蟀的结果:在华堂高屋,或亭台苑囿,把蟋蟀装在小巧玲珑镶嵌金饰的笼子里,看着它们互相角斗。由“捉”而“斗”用精细的笔墨写出了“儿时”的这一段往事。“形容处,心细如丝发”(贺裳《皱水轩词筌》),的确是颇为“工细”的。

最后,“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从对儿时的回忆折回现在听蟋蟀的鸣声,只觉得它们是伴着自己在“孤吟”。

沁园春

奇稼轩承旨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斗酒”三句,先点出辛弃疾邀请他到绍兴,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岂不快哉!”因为得到大词人的赏识,可以谈诗论文,各抒抱负;何况他还携了一斗酒、一个猪前腿,趁着这股豪兴,在狂风大雨中渡过钱塘江。

景象是颇为豪壮的。不料“事与愿违”,正要上路的时候,曾经在杭州做过郡守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约定了在西湖孤山隐居的宋诗人林逋(字和靖),还加上曾在杭州任知州的大诗人苏东坡(后人曾称他坡仙),一下子拉住了自己不放手。

于是,预算的“风雨渡江”就无法实现了。这当然是不能赴辛弃疾邀约的一个借口。这个借口真够有力。谁能摆脱这样的三位诗人而兼“居停主人”的阻拦呢?

“驾勒”的驾,同绑架、架走的架一样;勒是勒令的意思。因此“驾勒”就是受到拘谨,身不由己。

拉出三位早已逝去的古人来,当然有点“白日见鬼”的味道。但因为他们既是著名的诗人,而又都在杭州生活过,更因为他们都曾写下有关西湖山水的诗,所以这“鬼”也“见”得有理。

上片是词,尽而意不尽,因此下片并未转换意思,便一滚地说下去。

换头先提白居易。白居易诗有“楼殿参差倚夕阳”(《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湖上春来似画图”(《春题湖上》)及“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等句;又天竺山在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竺,附近有三座天竺寺,是杭州胜处之一。作者把白居易的诗句,凑成一段话,强调天竺山的美景;随即又引林逋的话来反驳,写得像是煞有其事。

最后那三句:“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到底是归谁说的话?有人以为是林逋说的,也有人不以为然。照我看来,可以不必确定是一个人说的。开头既是白、林、苏三位“驾勒”他,最后也是这三位挽留他,作为三位的一致意见,甚至也是刘过自己的意见,我以为都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