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题睢阳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同心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节,百炼之刚。人生翕炊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这词对双忠作了馨香膜拜的歌颂,目的在于激励后人。首先,“为子死孝,为臣死忠”,这一封建道德观点,在天祥的意识里,是与爱国爱民族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降敌偷生,贻羞祖宗,是不孝;死忠不是单纯为了皇帝;当时恭帝投降,而天祥仍然抗元,就是明证。“死又何妨”的大无畏精神,是以“死孝”、“死忠”为前提的,它是在严重关头考验一个爱国者的试金石。接着,作者指出了“流芳”、“遗臭”两条道路。一种是“留得声名万古香”的双忠,一死重于泰山,他鼓舞着有“百炼之刚”的战士,“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另一种是“无二公之节”,“甘心降虏,受人唾骂”的卖国贼,天祥对他们作了无情的鞭挞,要他们对着双忠,“仔细思量”。这里,作者的爱憎极为分明,而自己选择的道路,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就词论词,也极见惨淡经营。前半正面写双忠,但已逗起后半对奸雄的口诛笔伐。后半呵斥奸雄,仍然从双忠过渡,并扣紧了睢阳庙落笔。“古庙幽沉”三句,把读者带进了幽淡古异的词境,由此而引出“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的当头棒喝,声情激越,富于感染力,不同于缺乏形象性的说教。
一剪梅
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起句“襄樊四载弄干戈”。襄樊一带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之久。战争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不见渔歌,不见樵歌”,人民的和平生活,都被破坏了!下面三句:“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采用倒装的形式,“金”、“谷”,指贾似道与忽必烈订了密约,宋向元纳“岁币”银绢等财物。消耗了那么多的金银财宝。但是,如今国事究竟演变到什么程度了呢?还不是城破地失,致使名城沦入敌手吗?
下片,揭露贾似道荒淫奢侈,纵情行乐的丑恶行为。过片“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柘枝,古代舞蹈名;能多,这么多。贾似道,日每唱歌跳舞,丑这么多,恶这么多。“朱门日日买朱娥”。朱门,权贵之家,这里指贾似道;朱娥,年轻貌美的女子。这四句,生动形象地揭露了贾似道荒淫无耻,买进美女,纵情行乐的种种丑恶行径。末尾两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指襄樊被围,贾似道不发援兵;而当地的民兵,却勇敢地投入了抗敌卫国,保卫襄阳城的战斗。同贾似道的不思国事,纵情淫乐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起读者对卖国奸相的无比憎恨!杨佥判,度宗时人,不知其名,从其词作看,当为辛派词人。
莺啼序重过金陵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蜜室。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金陵是六朝故都,宫殿巍峨,鳞次栉比,因而有“朱楼迢递”之美叹。“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这是对“槛外已少佳致”意思上的递进。
“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金陵现在一片暮春景象,令人打不起精神来,但金陵曾经是历史上一些英雄叱咤风云的地方。“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这是写眼前的景象。金陵经过元兵的抢掠焚烧后,凄凉满目,一片荒凉,只见野兽,不见人迹,往日的繁华已无影无踪,大有黍离之悲。“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远方酒楼传来阵阵乐器和号角的奏鸣声,这在我听来只有声声哀怨的感觉。别人饮酒是为了作乐,但对我来说,愁心伤感之重,已是经不起酒的刺激了,所以“未把酒、愁心先醉”,极言愁苦凄惶之情。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这是写金陵城的夜景。
“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密蛊。”这是对那些只知享受作乐,漠视国事者的谴责。“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这句追忆高古,感叹人生易逝,富贵无常。“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临春阁,结绮阁,是陈后主和张丽华经常游宴作乐之处。“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这是在回忆东吴孙皓时为防止司马政权的侵入,在长江底布置了数百里长的铁索以阻拦战舰,结果东吴还是灭亡了。“畴昔”,往昔。“千寻”泛指千丈。“谩”,徒,白白地。就是说,白白地沉入铁索了。
“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上句批评了孙皓误国后,这句作了个对比,回忆东吴兴盛时的英雄气概。“羽扇”,“角巾”,都是指周瑜。
水龙吟
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汪元量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臣匝,朝朝暮暮。自都门宴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上片写南宋灭亡和君臣被掳。开篇五句用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揭示南宋王朝醉生梦死,导致败亡。“惊”字虽沿用白居易原诗,但这里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从宫廷到下层人民的普遍的心理情绪。“破霓裳”、“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都是这一“惊”字的具体写照。这是惊心动魄的时代巨变。“惊”字直贯全篇。“驼背模糊”三句是对今后艰苦生活的猜想,与灭亡前的生活形成强烈对照。这三句承“此行良苦”而来。以下围绕这一“苦”字,从不同侧面加以发挥。“自都门宴别”三句写北行之“苦”。就字面看,“都门宴别”,“龙艘锦缆”,仍保持着过去帝王的富丽堂皇,实际上又哪里有心“宴别”?元军陷临安后,宰相陈宜中出逃,拥立端宗赵帚于福州,恭帝及太后被掳。
上片写北行途中的感受。“目断”二句极写对东南半壁河山的眷恋,但,残酷的现实是:“已非吾土!”既然国家灭亡,被掳北上,未来的命运自然是囚徒生活。所以词中尖锐地提出了“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这样的现实问题。由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长期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最后终于导致到“受降城下”去投降这一历史悲剧。
满江红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首词的开头如暴风骤雨倏然而至:“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之后,声音由高昂转入低沉,奏出“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和缓音色。“曾记得”以下四句叙述:那时候,沐浴春风,备承雨露,住在豪华的宫殿里。依恃着自己的青春貌美,才艺双全,在后妃里面,美名四播,莲脸生春,红润光彩,受到君王的宠爱。“春风雨露”,这是封建时代用以比喻皇帝恩泽的通常说法。这四句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她对这种生活的留恋。用“曾记得”,表明这生活虽已不复存在,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与白居易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同义,说如今一切都过去了,表现出突如其来的感受。
下片先是感慨国破家亡,明君贤臣都风流云散了。“龙虎”,指南宋君臣。“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夜宿驿馆,梦中犹被日间尘土扰攘、颠簸流离的记忆所惊起,而一大早就又要迎着遍地月色赶路了。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希望不要受到胁迫侮辱,如果能到天宫里去伴着嫦娥生活,那该有多好呵!碧海青天,蟾宫桂树,她认为是最好的去处。谁又会责备她这内心的忧伤呢?
天香龙涎香
王沂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这首词开头推出一个由从龙涎香的传说唤起的想像,造成“孤峤蟠烟,层涛蜕月”这一海山仙岛的奇幻境界。龙涎香,是一种来自南海的名贵的香。词上片体物,下片志感。“几回殢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写焚着香与玉人知己相对的两个场合,前者玉人半醉,剪灯夜话。后者是故园飞雪,闭门拥被,今日回思,萦绕心头,令人向往不已。“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则自叹年华老去,无复往日风情。词中一今一昔,缠绵婉转,低回往复。“辫皆娇”的女子于寒夜里剪着灯花,感到香气的温馨和多情,“故溪飞雪,小窗深闭”。焚香的情景更是一室如春,因而觉得“更好”(据《香谱》说焚龙涎香须在“密室无风处”)。这两个场合的描写,都将香与人打成一片,既艳冶,又清雅。
花犯苔梅
王沂孙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么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苔梅以树干上遍布苔藓而得名,状貌甚古,此词首句入题,以“古婵娟”即美人为喻,显出苔梅的风华高古。同时,以“苍鬟”状苔,“素靥”状梅,两者结合在一起,“古婵娟”的容貌呼之欲出。“苍”、“素”为色,皆雅淡高洁。也切合古梅苍劲而又娟好的特点。“盈盈瞰流水”一句,是说苔梅生长水边,临水照影,顾盼生姿。风对,也以此与下文“绿蓑”、“孤舟”的临影场景相呼应。接着从断魂离思、写飘零流落的别后心情。“故山岁晚”化用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意,用以衬托苔梅的高洁品性,还暗寓着乱世流离的感叹。“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写自己告别“故山”后在“雪”“浪”里“孤舟”飘荡的情景,而从“冲雪”、“寒浪”的环境;又暗示一股寒气逼人的悲凉的时代气氛。下片“三花两蕊”写老树疏花韵状态,点缀于草木萦茸之间,不免有自伤沉沦的“明珠轻委”之恨。“云卧”与上片的“故山”呼应,“蓝衣”未知何谓,或即喻苔藓。“罗浮梦”至“乍起”,即借助神话传说中的梦境写对故乡苔梅的怀念,表现他梦寐萦怀的情思。陈廷焯说“三花两蕊”到“山中人乍起”句“笔意幽索,得屈宋遗意”(《白雨斋词话》卷二)。最后是说梅魂归去,梦醒后仅留下翠被余香,一腔无穷的惆怅哀怨,溢于言表。
眉妩新月
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受、一凸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词开始三句,写新月初升时的景象。以“渐”字领起,并连贯三句,形容新月俯照大地时的一组动作。“新痕”,初露的新月,“悬柳”,因月出较早,故刚入夜,月已在柳梢。“淡彩”,犹言素彩,形容月色洁白秀美。“破初暝”,冲破刚刚昏黑的夜色。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古代少女在七月七日有拜月乞巧的风俗,现在虽然新月如钩,尚未团圆,而少女却迫不及待地开始拜月了。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这三句再写新月。“画眉未稳”,是比喻,说新月微露,细长而弯曲,好像没有画好的美人的娥眉。
“最堪爱,一凸银钩小,宝帘挂秋冷。”诗人经过一番遐想之后,又转向对新月的赏爱,“最堪爱”,先用“最”字,再写上“堪爱”,尽情吐出对新月的喜爱之情。然后又用“银钩”极写光色形状之美。尤为巧妙的是,诗人更进一层把一钩新月想像为银白色的帘钩,钩挂着精美的窗帘。诗人为什么这样赏爱新月呢?因为新月虽小,煞是可爱。它象征着洁白,意味着光明,代表着希望。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千古盈亏”四字,一语括尽月亮亘古以来盈亏往复的运动和变化。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太液池”,汉代宫苑池名,这里指宋代宫苑池沼,宋初卢多逊有《新月应制》:“太液池边看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境,露出清光些子儿。”这首词本此,而稍变其意。“凄凉处”,指国亡后,荒凉的宫苑。“他”,指月亮。“窥户”,谓月亮照入门户。“端正”,指形状整齐的圆月。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看云外山河”,就是看故国山河,与陆游《桃源忆故人》:“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指相同。“还老尽”,“还”是还原。“老尽”,是借月中桂影之老,以喻中原陆沉之久。“桂花影”,即月中桂树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