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000000092

第92章 张可久(6)

“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二句,进一步描写这座小庵:楼外有白云,窗前有翠竹;恰如一幅恬静而富于诗意的幽居图,颜色柔和,构图雅淡。这是从庵内外望所见之景。而庵内则另有一番情趣:“井底朱砂。”原来主人公在炼丹呢!道家炼丹,需要用丹砂(即朱砂)铅汞配制其他药物,在炉中烧炼而成。北宋道士张伯端《悟真篇》云:“偃月炉中玉芯生,朱砂鼎内水银平,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井”指丹井,即用来装药炼丹的井状的容器,亦即丹鼎。隐士们多少都信奉道家思想,炼丹也就常常成为隐士生涯的标志了。“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二句,说主人没有在家中“种瓜”,却在庵中与客人“分茶”。“五亩宅”是古人心目中的普通之家。此处借以写村庵主人与其客人的高雅,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村庵主人逍遥自在的生活乐趣。

“春色无多”三句,写暮春景物。这时候,花事已开到蔷薇,而梨花则早已落尽了。梨花于早春盛开,蔷薇科植物中的荼縻则在春花中开得最晚。王琪《春暮游小园》诗云:“开到荼縻花事了。”任拙斋诗云:“一年春事到荼縻。”所说的都是这种情况。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日子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还是表现了生活的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这首曲描写村居生活,自始至终贯串着淡泊、恬静、醇雅的情调,带着浓厚的隐士色彩。这种生活情趣是一般元代文士共有的,反映了他们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双调〕折桂令

张可久

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支令曲以重九游赏为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元人散曲中,隐居乐道和纵酒放达题材的作品数量相当多,散曲作家们常以“尘外客”、“酒中仙”自矜自娱,或者说是自嘲。这当然是和时代的大气候、大氛围有关的。

起首三句,直抒胸臆,仿佛是油然升起了思归之情,实际上是苦苦缠绕心头,久思而未能作出决断的问题。“青山”,在小山散曲中是有特定含义的,即归隐。源出于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句。

以下“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突然转入富贵生活的描写,初看殊不可解,怎么文意被切断了呢?

结尾“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三句,一片凄凉。回顾一生道路,看看眼前风吹白发,正如同那残阳西下。几只悲鸣的寒鸦,在远处无力地飞着,此景此情,怎能不令人伤感。“数点”之“点”字,写出了乌鸦和人的距离感,是很有意味的。

小令并非通体皆哀,中间插入温馨旧梦,遂使全曲有了变化,无形中造成一种对比,惟因如此,方丰富了作品的色彩,更显其凄凉和哀愁。这是作者的高明处。刘熙载在《艺概》中称赞小山令曲“尤俺然独远耳”。

还应该提到,此曲用典化句处不算少,但都十分自然,直是令人不觉。除了上文提的之外,如“玉手琵琶”,乃是暗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意境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巧妙地溶入令曲中的。

〔双调〕折桂令

张可久

次韵

唤西施伴我西游,客路依依,烟水悠悠。翠树啼鹃,青天旅雁,白雪盟鸥。人倚梨花病酒,月明杨柳维舟。试上层楼,绿满江南,红褪春愁。

这是一首描春的令曲。小山长于写江南的明山秀水,每写情调都不尽一致,总是要在短短的一支小令中,给人一点新鲜的感受。此曲首句劈头一个“唤”字,音节响亮,出人意料之外。纵有西施伴游,也不能免淡淡凄凉,缕缕愁绪。“客路依依,烟水悠悠”二句,藏深情与风物迷离之中,语短意长,殊为蕴藉。且连用叠字,乍看似疏淡任笔,实则是苦心琢炼之句。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小山曲曰:“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材;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林之宗匠也。”〔双调〕折桂令

张可久

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在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此曲题为“西陵送别”,曲中并有“人在西陵,恨满东州”之句。此处之“东州”,大约是指山东某地,而本曲或为越中别友之作。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起唱一句,便是警策俊语。李清照〔武陵春〕词云:“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虽然已有名句在先,但此句仍觉动人。舴艋舟乃春游之小艇,画船则江河之大船,画船儿尚载不起离愁,则此离愁之沉重,已非寻常。且此句是从行人一面写,送者先替行人着想,充分体谅其离愁之深重,则两人相知之深,情谊之笃,亦可想见。

“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此三句写出既别情景。江岸一别,画船远矣,渺不可见,送者不得不上马回去。“懒”字,状出无可奈何之情态。男儿到了伤心时,也不能不下泪呵。泪眼模糊了视线,望不见画船去的方向,故“慵开泪眼”。“慵”字,状出黯然神伤,又眼巴巴去望的样子,尤为生动。船渐行渐远,已望不见了。便寻思更上层楼,可是又怕独倚高楼远望,将更难以为怀!此写既别情景,回肠寸断,可谓精细入微。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结唱三句,一气呵成,辞情则极为凝重。烟水悠悠,一笔挽尽上四句自然之景。烟水悠悠,也解不了愁,反增添阻绝的痛苦。下二句,收笔落到送别之情。我虽有诗句与您相答,却无法挽留下您!情语如此,可谓朴拙,却正是实诚。

这首散曲抒发离情别恨,深沉执着。中间四句扇对,描写自然,融情于景,则尤为蕴藉深远。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作家之一,也是今天留存散曲最多的一位作家。当然,也有人批评他的小令,过于含蓄和雕饰,是诗词化了的曲,不是曲的正宗。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他的散曲呢?他的散曲到底好在哪儿呢?

我以为他的散曲好就好在“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清梁廷枏《曲话》卷二),好就好在“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好就好在“意新语俊,字响调圆”(明王骥德《曲律·论套数》),就拿这支脍炙人口的小令为例吧:题目是“秋怀”,作者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其次,是他能够运用色彩的浓淡、明暗,反衬人物内心的悲欢、苦乐。“红叶天”、“黄花地”,是显色,是大景,是用浓墨重彩涂成的,是客观外在的自然环境;而雨中的芭蕉,梦里的秋夜,是隐色,是小景,是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是主观感觉的投影。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春思

黄莺乱啼门外柳,细雨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春思”和“秋怀”,在内容上是各有侧重的。大抵“秋怀”强调的是“志士悲秋”,故多惆怅感叹之意;“春思”强调的是“好女怀春”,故多缠绵悱恻之辞。所以张可久在他的〔普天乐〕《秋怀》中流露了“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的落魄之感,“言简而趣味无穷”(明王骥德《曲律·论小令》),所以越咀嚼越有味,越玩索越感人。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老王将军

纶巾紫髯风满把,老向辕门下。霜明宝剑花,尘暗银鞍帕。江边草青闲战马。

全曲写一位饱经风霜、久战沙场的老将军最后闲置无用了。张可久自己并没有参加过战争,当然更不是什么将军,那么他为何要着意渲染一位老将被闲置的苦闷呢!也许他在生活中遇见了这样一位老将,很同情他;也许完全出于虚构,求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小山自己也是这样一位“髯公”,他晚年沉沦下僚,强颜事人。元代张雨贞《次小山张掾史》诗:“为爱髯张亦痴绝,薄领尘埃多强颜。”也许,这支曲子是为自己画像吧。

〔越调〕小桃红

张可久

寄鉴湖诸友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浙江绍兴的鉴湖是作者喜爱游赏的胜地。那里,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他并且有幸交结了许多良朋俊侣。这支《寄鉴湖诸友》曲系作者浪迹于扬州时所作。它既寄寓了对朋友的思念,又向人吐露了对漂泊他乡、寄人篱下的厌倦、苦痛情怀。

张可久的散曲素以蕴藉见长。这支曲除了第二句为叙事和末句的“恨”字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外,其余均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作者借景物描写表现出两种不同时空的不同氛围和心境,飘零之感,孤独之情,归隐之思,一一于景中流出,如盐在水,浑化无迹。且作者善于短幅之中藏无数曲折:首先描写所见之景,然后倒叙其人、其地、其事,取“逆入”之法,接着明转入对往事的追忆,最后复暗转到眼前的情景,极尽顿挫之妙。全曲以清丽、蕴蓄、超逸的特点,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享受。

〔越调〕天净沙

张可久

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这首小令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它描写的是一幅渔翁自得图。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渔翁的外表和内心,只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出了一幅深秋傍晚江上所能看到的美丽图景。从中寄寓作者与世俗隔绝、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感受。

开头三句描写深秋江上傍晚景色。首句“嗈嗈(雁鸣声)落雁平沙”,是说大雁边叫边落在江边平坦的沙滩上。开头三句把秋天傍晚几种特有的景物集中描写,创造出一个幽静的意境。第四句承上启下,点出小舟,末句“渔歌唱入芦花”才点出渔夫,恰如山水画中以一物“出俏”,画面顿觉生动,而所写之景与渔翁任情适意、散诞逍遥情调亦正相吻合。

〔越调〕天净沙

张可久

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小山此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

“青苔古木萧萧。”起句写友人隐居的环境,突出幽静的感受。青苔,生于人迹罕至之处,亦意味着时间绵历之悠长。“苍云秋水迢迢。”次句展开友人居处之远景,饶具悠远之意。苍云,写高远之景;秋水迢迢,写平远之景。小山描写云水,颇有分辨。第三句“红叶山斋小小。”回至眼前,写山居,突出雅致之感觉。经霜的枫叶,唐人杜牧曾有“红于二月花”(《山行》)之誉,色调热烈,别具风光。

“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只此一问,便将辞情提起。“有谁曾到”,言外之意即几乎无人到此。结庐山中,自无车马喧噪。唯我今日始来造访——“探梅人过溪桥”。小山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了深挚的友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