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000000093

第93章 张可久(7)

〔越调〕天净沙

张可久

湖上送别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这首〔天净沙〕乍看题目,似乎是写作者送人,细玩辞情,原来是作者临去杭州,与送者惜别,写下一怀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红蕉隐隐窗纱。”红蕉即美人蕉,多生长于我国南方。白居易在忠州(今属四川)时,作《东亭闲望》诗云:“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朱帘小小人家”,挂“朱帘”状其雅致,“小小”状其可爱。小小人家,口吻亲切,赞叹依恋,情见乎辞。家住西湖畔,本来就极美,红蕉掩映,窗纱朱帘,便更为优雅。以上二句写自己所留恋的人家,从“红蕉”、“朱帘”、“小小人家”来看,这家的主人似应是一位女子,其灵馨娴雅的品格,亦可从此环境布置想知。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断桥西下,便是西湖白堤,作者也许是取道白堤上路,也许是特意借道白堤,与西湖惜别。

这首小令含蓄蕴藉,在元散曲中,可谓别具一格。作者写离别,对所别之人究为何人,并未道破,而只是以红蕉、愁花暗示出所别之人是一位女子。这番离情,实为爱情。作者又几乎无一语言情,他通过描写小小人家之美,满湖烟雨之愁,尤其是含愁之花,将缠绵悱恻之爱,依依不舍之情,蕴藉地表达了出来。小小人家愈美,则匆匆离别愈苦,雨中愁花愈是凄美得动人心魂,则相爱之情便愈是刻骨铭心。

〔越调〕寨儿令

张可久

次韵怀古

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古来诗人怀古之作,往往以眼前景物起兴。如杜甫《蜀相》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张可久此曲,则以“写旧游,换新愁”两句领起全篇,很有独到之处。诗人不是面临某一景物、古迹去写作,而是忆写旧游而引起怀古的新愁。既然是写旧游,那末,在时间、空间上就广阔得多。而怀古之情也就古往今来,上天下地,无所不可了。

最后,诗人以“休,来往愧沙鸥”作结。这么多的“旧游”,又勾起这么多“新愁”,何必呢?算了吧!沙鸥不也是在江上来来往往的吗,可是,鸥鸟忘机,它没有想得这么多,何等自由自在,何等闲适。相比之下,真觉得有点惭愧了。通篇环绕着江上的景物来写作,又处处切合怀古之情。针线绵密,可称佳作。

〔越调〕寨儿令

张可久

次韵

你见么?我愁他,青门几年不种瓜。世味嚼蜡,尘事抟沙,聚散树头鸦。自休官清煞陶家,为调羹俗了梅花。饮一杯金谷酒,分七碗玉川茶。嗏,不强如坐三日县官衙。

诗人在这首曲里,先借对召平身世的怀念,从而引出“世味嚼蜡,尘事抟沙”,以至人生如“聚散树头鸦”的感慨。“世事抟沙嚼蜡,等闲荣辱休惊讶。”(杨立斋《哨遍》套)“嚼蜡光阴无味。”(马致远《哨遍》套)语意都同。蜡是没有味的,怎样咀嚼也嚼不出味来;沙是散的,怎样去抟(团)捏也拢不来。“自休官”以下为第二段,表达诗人在看破了浊尘的世态炎凉后,希望摆脱名利纷争,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自休官清煞陶家”,曾经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去后,“引壶觞以自酌”,“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辞》);真是惬意极了。“为调羹俗了梅花”句,写得很巧妙。梅花自然是清香高雅的形象,但是,如果结成梅子之后,就味酸,成为调味品了。它常和盐合在一起,称盐梅,以作调羹之用,这就再没有什么清香高雅可言了。所以说“俗了梅花”。另方面,盐梅一又借以美称宰辅之才(《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宰相治理国政,也称“调和鼎鼐”。这样,“为调羹俗了梅花”就语意相关,它的潜台词是:如果你是一个高雅之士,入了仕途,那就不能自拔,俗不可耐了。俗了梅花也就是说俗了人。这正与“清煞陶家”相对比,显示了诗人要从名利场脱身的意向。如果自由自在,那么,饮一杯金谷园的美酒(用晋石崇建金谷园,常宴宾客,饮酒赋诗,如诗不成,罚饮酒三斗事),或是分享一下卢仝的七碗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该多好呵!这样的生活,不是比你坐三天县衙,做县太爷的“抱官囚”生活强多了么?!诗人这样写,是关合前边提到的召平事,他贵至东陵侯,到头来尚且是一场空,一个小小的县官,那就更不用说了。“世事抟沙嚼蜡”,还是不受羁绊,逍遥自在,饮一杯金谷酒、玉川茶的好。诗人觉得这就是人生之乐,无须多求了。

〔越调〕寨儿令

张可久

投闲即事

石斗滩,剑门关,上青天不如行路难。世事循环,春色阑珊,人老且投闲。文君古调休弹,疏翁樵唱新刊。梅亭十二阑,茅屋两三间。看,一带好江山。

张可久的一生,只做过小官小吏,“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水仙子〕)尽管他沉屈下僚,无所竞争;但是,宦海的风涛,世途的艰险,还是相伴一生,如影随形。他七十多岁,还做昆山幕僚,这样,到“人老且投闲”时,他大概已八十开外,回首前尘,自然有很多感慨。

在回首前尘之后,诗人以“人老且投闲”之身,说出他的感受。他觉得盛衰往复,造物乘除,都是“世事循环”的自然之事,无须计较。而今老了,少年时的气概、才华都尽,“春色”已“阑珊”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有面对现实,心安理得,随遇而安,“且投闲”就是了。最后一段,诗人紧扣“即事”抒怀。过去走过艰难的道路,让它过去好了。如今,“人老且投闲”之后,如果有游兴,就策杖遨游,倚遍“梅亭十二阑”干,赏梅、赏雪,倒也惬意。如果过着隐居的生活,那么,“茅屋两三间”安贫乐道,“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人月圆〕),或是“石鼎烹来紫笋芽”(〔水仙子〕),也自不俗。诗人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愉快的生活,一动一静,都给描绘出来。“投闲”后的眼前景物,自然也是山山水水,可它再不是什么险滩、险关,而是风光如画的美好山河。“看,一带好江山。”不特把诗人的感受真实地反映出来,也与首句相互呼应对照,写得很有章法。

〔越调〕凭阑人

张可久

湖上

远水晴天明落霞。古岸渔村横钓槎。翠帘沽酒家。画桥吹柳花。

这支小令,就内容而言是一首写景之作,就艺术特点而言是一首在形象组织上以密集见长之作。全曲只有四句二十四字,却摄取了远水、晴天、落霞、古岸、渔村、钓槎、翠帘、酒家、画桥、柳花十样景物,使人读来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而且,曲中对这十样景物,各有突出景物特征的形容词与之搭配,水是远水,天是晴天,霞是落霞,岸是古岸,村是渔村,槎是钓槎,帘是翠帘,家是酒家,桥是画桥,花是柳花。这就使所展示的形象不仅十分密集,而且特征鲜明。

这支小令题为《湖上》,作者对进入视野的上下远近的景物作了广角度的摄取,并加以分合剪裁,以四句组成四幅画面,从而包罗了“湖上”的全景。这四句,分看固然是四幅吸引人的画面,合看则是彼此连属、形成一体的画卷。它的整个布局由远到近,由大到小,“远水”句先从远处落笔,所写的是水随天去、一望无际的远方景;“古岸”句则从远方收到近处,把视线移到湖边的钓槎和岸上的渔村。这里所显示的景物虽由远而近,却都是大景。后面“翠帘”句和“画桥”句则把画笔转向眼前身边的小景,对渔村中的一爿小店、一座小桥作了局部、细部的特写,这样,就在布局上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既有远景,也有近景,既有大景,也有小景,合起来成为一卷视角广、景深长的“湖上”一览图。

〔越调〕凭阑人

张可久

湖上

二客同游过虎溪,一径无尘穿翠微。寸心流水知,小窗明月归。

这首小曲很像诗中的绝句或词中的“小令”,其妙处主要在于以景语而寓“理趣”。

开头以纪游起笔:“二客同游过虎溪。”虎溪,在今江西庐山下。传说东晋名僧惠远居此附近的东林寺,送客素不过溪。一日与诗人陶潜、道士陆静修畅谈禅理,不党逾过此溪。虎即骤鸣,三人大笑而别。这是历史上的一则佳话,表现了晋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

以下三句则是写景,妙在以景抒情,以景寓理。先看“一径无尘穿翠微”句:“一径无尘”是写山路的洁净,同时又暗写自己走人此境之后解苛涤俗、洗净凡心的精神境界;“穿翠微”继写进山之行:一路上穿越轻淡青葱的空蒙山色,使人联想到似已进到了一个隔断红尘的仙境。作者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归园田居》诗)的轻快心情,于此就悄然显露。前人评张可久散曲,说它“如瑶天笙鹤”,“不吃烟火食气”(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上),证之此曲,其言是可信的。

〔越调〕凭阑人

张可久

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挡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凭阑人〕小令是元人常用的曲牌。而张可久的这支则尤为著称。朱权《太和正音谱》记录知音善歌者的事迹时曾说:“蒋康之,金陵人也。其音属宫,如玉磬之击明堂,温润可爱。癸未春,度南康,夜泊彭蠡之南。其夜将半,江风吞波,山月衔岫,四无人语,水声淙淙。康之和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词,湖上之民,莫不拥衾而听,推窗出户是听者,杂合于岸。少焉,满江如有长叹之声。自此声誉愈远矣。”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明这支曲子感人的力量和流播的情况。

本曲第一句先写江景月色,着重写江水和月光的清明,时间正当夜晚,这便形成幽静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这里的设问是听到筝声后自然生出的,正说明听者已为筝声打动心弦。后两句从听者的反应来写江夜筝声的哀怨,从“和泪听”、“长叹声”,可以想见所受感染的深沉。这样全曲就形成一种意境,虽然没有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但它传达了一种自然而充满感情的境界,从而获得更强的感染力。

这支小令有着类似诗词的意境,但它仍是曲,而不是诗词。这是因为它有着曲的艺术特色,语言明白如话,毫无朦胧的感觉,虽言浅而意深。在韵律上,这支小令前两句平仄相同,后两句平仄相同,这是诗词之忌,却正是曲之特色。末两句用“上平平去平”,“泪”、“叹”用去声,以加强感染力,给人留下无限联想的余地。

〔南吕〕一枝花

张可久

湖上归

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

〔梁州〕挽玉手留连锦英,据胡床指点银瓶。素娥不嫁伤孤零。想当年小小,问何处卿卿。东坡才调,西子娉婷,总相宜千古留名。吾二人此地私行,六一泉亭上诗成,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下风生。可惜,有情,捧红牙合和伊州令。万籁寂,四山静。幽咽泉流水下声,鹤怨猿惊。

〔尾声〕岩阿禅窟鸣金磬,波底龙官漾水精。夜色清,酒力醒。宝篆销,玉漏鸣。笑归来仿佛已二更,煞强似踏雪寻梅灞桥冷。

〔南吕·一枝花〕《湖上归》这套曲子在明代曾一再被人称誉。李开先《词谑》称其“当为古今绝唱,世独重马东篱〔北夜行船〕,人生有幸不幸耳!”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说:“若散套虽诸人皆有之,惟马东篱‘百岁光阴’、张小山‘长天落彩霞’为一时绝唱,其余具不及也。”明代人把散曲分为豪放派和清丽派,马致远〔夜行船〕套(《秋思》)和张可久〔一枝花〕套(《湖上归》),既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又分别代表了豪放派、清丽派的艺术特色。

这套曲子由〔一枝花〕〔梁州〕〔尾声〕三个曲牌组成,是〔一枝花〕套最常见的只曲组合形式,作品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过程。良夜、美景、佳人,已属不可多得;且又饮酒、赋诗、弹琴,尽赏心乐事之极,更使人醉神忘形。

〔梁州〕曲写游湖的活动。诗人和美人携手赏花,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追求,不一定看作迷恋声色的堕落行为。素娥指月亮。这时月亮升上来了。诗人与美人一起坐在胡床(一种坐具)上,小酌数杯,谈论着历史上的西湖名妓苏小小和才名绝伦的文士苏东坡,他们虽已作古,但一个以其出众的容貌,一个凭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惊人诗句,足以百世留名。

明代文人张岱写过一篇《西湖七月半》的著名小品,将游西湖的人分为五类,而自居于真正爱好自然,流连湖光山色的雅士之列,张可久正是这样一些鄙薄世俗、孕含灵性的文人。所以,他的作品深为明代文人爱好。

阅读这支套曲,我们仿佛也被带到了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带到了另一个与喧嚣的尘世相对立的清静世界中。这超然世外的境界,以及对这一境界的追求,使人自然忆起元代释英的一首诗:“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山中景》)此诗通过山居生活与城市的对比,或者说冷与热的对比,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同样,张可久的《湖上归》也是在对西湖夜景清静幽美的赞扬中,含蓄了自己对现实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