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这两句是说,高到半天的玉楼上笙歌四起,宫女嫔妃们欢快的说笑声随风传来。宫中这样豪华气派,宫中人是否都在欢快地说说笑笑呢?“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这两句是说眼看明月的银辉照着宫廷,耳听着漏斗计时的滴答声。卷起水晶一样的珠帘,远远看着窗外银河正横亘在秋天的夜空。作为一个宫女,在笙歌四起、嫔妃笑语之时,她独自一个人看着月光映照着宫殿,听着象征青春流逝的滴漏的声音;卷起珠帘,看见将牛郎和织女隔在两边的银河,她怎能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吗?她也许曾是一个受宠者,但现在新宠已经代替了她的位置。这正是“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宫中的豪华与热闹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伶仃孤苦。反衬出失宠者的深深的怨情。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曾任洪府户曹。与其弟柳中行皆有文名。萧颖士爱其才学,以女妻之。擅长写闺怨与边塞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十三首。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1]。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2]。
【注释】[1]金河:即黑河。在今********市城南。玉关:今甘肃玉门关。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2]三春白雪:言春季三月尚有白雪。青冢:指王昭君的墓。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市境内。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前两句通过边疆的两个相互之间十分遥远的地名(“金河”,“玉关”)和两个整日伴随的东西(“马策”,“刀环”)的对举,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转战南北的辛苦,又写出了它的单调与乏味。再加上前边加了“岁岁”与“朝朝”两个叠字,更加强了这种意味,使军旅生活的艰辛与单调不仅从词意上表达了出来,也通过语言的节奏凸现了出来。
后两句一方面写出了这些军人所处的地方的时令的反常,也写出了他们所处之地的地理环境。“三春白雪”极言所处之地的苦寒,“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呈白色,只有王昭君因为生前回到故乡的愿望没有实现,死后不忘故乡,故其冢上的草是青色的。这句诗显然含有这些军人也怕像王昭君一样回不了家的结局。“万里黄河绕黑山”,虽然字面上只是写眼前所见之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黄河和黑山,虽然是两个异地的地理景观,但异地的地理景观不正勾起我们对家乡山川亲人的思念吗?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少时从萧颖士学,为门人之冠。安史乱起,避居鄱阳,闭门读书。大历初,由刘晏招至转运府中任职。后以监察御史里行出为东阳县令,复随李皋至江西,为江西节度使府留后。贞元元年(785)擢抚州刺史,又封谯县男,迁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世称戴容州。
戴叔伦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也有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内容较为宽泛。他的诗风婉约清丽。诗论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1]。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2]。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3]。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4]。
【注释】[1]城阙:指京城长安。[2]翻:通“反”。[3]风枝:风吹动树枝。[4]羁旅:指飘泊外乡。畏:害怕。晓钟:报晓的晨钟。
【鉴赏】前二联写秋夜客途与老朋友相逢,让诗人怀疑是不是在梦中,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屋里老朋友聚会,气氛热烈,时间过得很快;屋外秋风吹动树枝,惊飞栖息枝头的鸟鹊,露水打湿秋草,秋虫好像在草丛中哭泣。第三联写秋夜景色,表现客居他乡的悲凉。诗人与朋友都在羁旅之中,都很留恋这次难得的聚会,惟恐天亮了又要分手。所以尾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以畏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表现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
这首诗的中心是写“故人偶聚”,但由于聚会的地点在旅店,大家都在异乡,因此,除了有重逢的喜悦外,更多的是对羁旅的嗟叹。诗的第三联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在写诗人作客外乡的辛酸状况。一“惊”字、一“泣”
字,充分传达出这种况味。其中“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看似就本地风光凑成一联,但暗用了一个“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典故,以见客旅之情,以动思归之念,蕴含深刻。
韦应物(737-786以后),京兆长安人。青年以三卫郎事唐玄宗,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安史之乱后,开始静心读书,应举中进士。先后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因此有韦江州、韦苏州之称;又因曾任左司郎中,还有韦左司之称。其诗集有《韦苏州集》,内容包括关心民间疾苦、表达忤时愤世、描写田园景物等;艺术手法上受谢灵运、王维,特别是陶渊明的影响很深,语言简淡,风格秀朗。韦诗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为有名,尤为后人传唱不绝。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3]。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4]。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5]。
【注释】[1]淮上:指淮水边。梁州:又作梁川,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东。[2]江汉:即汉江,在梁州下游。[3]浮云:分别后似浮云,各奔东西。[4]斑:指鬓发花白。[5]何因:因何,因什么原因。
【鉴赏】首联忆往事,概括了以前的情谊。十年前,诗人与这位老朋友在梁州江汉一带经常相聚痛饮,述说心事。只觉酒逢知己千杯少,每次都大醉而还。情谊如此深厚的老朋友久别后的重逢,有很多感慨。
颔联直接抒发分别十年的伤感。两位朋友行踪不定,十年的时间如流水匆匆。诗人用“浮云”比喻两人行止的不定,用“流水”比喻年华的逝去。这在“喜会”中生出岁月蹉跎的“悲”意。本联十字,概括的时间为十年,概括的空间为两位朋友十年中所到的地方,概括的人物为两朋友十年中所交的人,文字极富概括力。颈联承接前两联,乐今日有机会相见,哀叹各自已老。今日相聚欢笑依旧,也像十年前那样,也有痛饮,也有高歌;但“十年”的光阴必定引起敏感的诗人的伤感,十年的漂泊生涯,两朋友都历尽艰辛,两鬓斑白。相逢之后,才有机会互诉漂泊的感情,才有机会互相安慰鼓励,朋友情谊进一步得到增进和加深。
结句以反诘作转,又谈到目前的归宿问题。老朋友将归去,为什么诗人不归去呢?原来诗人早已爱上这淮上秋山,所以,老而不归。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3]。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4]?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注释】[1]扬子:指扬子江,地近瓜州的古渡口,为唐代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在今江苏江都南。元大:姓元,排行老大。校书:校书郎的简称,官名。[2]凄凄:形容心情悲愁。[3]归棹:归舟。棹,船桨,指代船。
广陵:今扬州。[4]此:此处,指广陵。[5]沿:顺流。洄:逆流。
【鉴赏】首二句写“初发”,用叠字描绘感情。诗人对朋友以“亲爱”相称,可见感情很深。感情颇深的朋友分别,心情自然十分悲伤。船离开码头起程,没尽头地在烟雾中飘荡。“凄凄”和“泛泛”将情景融合。
三四句具体交代分别的地点,切题目中的“扬子”。船已出发,回洛阳去的诗人还不停地回头看广陵城,城外的树木由清晰到模糊,忽然又听到在广陵城听惯了寺庙钟声的袅袅余音。离愁别恨、袅袅钟声以及城外迷蒙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内心空空荡荡、一片迷茫。诗人借助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情。
五六句交代这首诗的寄赠对象为“元大”。今天在此地广陵城一分别,在何处能再相见呢?分别已经引发的愁绪,现又不知什么时候在何处再相见,又引发一层愁苦。从而强调朋友重逢的不易,同时也照应了三四句的感情基调和诗人的感觉,让读者深深地体味和理解诗人与好友的难舍难分。
结末二句从泛舟悟出普通道理。用行舟作比,水波永远不停,小船就永不静,在水流上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总之没有“住”的时候。一方面宽解了眼下与好友的分别,另一方面也感叹了未来的不可捉摸。
寄李儋元锡[1]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2]。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4]。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5]。
【注释】[1]李儋元锡:指李儋,字元锡,武威(今甘肃武威)人,官至殿中侍御史,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
[2]逢君别:相逢不久又分别。[3]黯黯:形容情绪黯淡低沉。[4]愧俸钱:愧对领取的朝廷的傣钱。因为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5]几回圆:指盼望你来已有好几个月了。
【鉴赏】首联叙别。从去年花红时诗人与朋友相遇后分别,到今年的花开已经有一年。分别仅一年时光,还是这样惦念,足见二人交谊之深。即景生情,勾起花里相逢又分别的往事,既欣慰又伤感。“又一年”既比喻时光流逝,世间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铺垫下文。
颔联写诗人自己有志而无奈的烦闷。人世间的事情茫茫无据,难以自知,春日里情怀惨淡,倚枕不能入眠。
“世事茫茫”既指当时皇帝逃难,国家前途不明;又指诗人自己作为朝廷任命的地方官,无所作为。“春愁”照应上文的“花开”。
颈联具体写诗人内心的矛盾。自己身上多疾病想退归田园,但眼看百姓贫穷逃亡,感觉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于心啊!诗人有志向,但是无法改变大局;多病的身体又想辞官,但职责明确又不忍心让百姓贫穷和逃亡。诗人又积极又消极,心理矛盾重重。“邑有流亡愧俸钱”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全诗的精髓,感动过不少做官的人。此句足以为千古做官的人的教训。
结联写感激朋友李儋的问候并急盼他的来访以慰藉诗人内心的矛盾。听说朋友要来探问,诗人站在观风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次了,朋友什么时候才能来?诗人内心的痛苦何时才能得到缓解?写尽了诗人相思之苦。
赋得暮雨送李胄[1]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2]。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3]。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4]。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5]。
【注释】[1]赋得:相当于“咏诗”,当时科举时题目中语。[2]楚江:指长江。建业:古地名,今江苏南京。[3]帆来重:因微雨打湿风帆,船行迟缓,故显沉重。[4]海门:指长江人海处。浦树:泛指江边之树林。含滋:饱含着水气。[5]散丝:微雨。
【鉴赏】首联点题,“楚江微雨里”点“雨”,“建业暮钟时”点“暮”。交代送别地点是南京城外的长江边上。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送别的情景是烟雨朦胧之中。为下文铺垫了压抑的气氛。“楚江”,即楚地长江。李太白诗集注:“大江自三峡以下直至濡须口,皆楚境,故称楚江。”
颔联紧承上联压抑的气氛,写“微雨”给万物带来的沉重。水气迷茫中,船帆行驶迟缓吃力;雨天傍晚,雨雾之中小鸟振翅、奋力难速飞。自然衬托上文:“帆来重”、“漠漠”衬托“微雨”,“鸟去迟”、“冥冥”衬托薄“暮”。“重”与“迟”寓送别之人的心情,揭示了主题。
颈联仍紧承首联,隐含伤别。海门遥远,不能望见。海门,是李曹的去处,在今长江入海口北岸。长江两岸的树木饱含水气,好像理解送别人的心情,也被感化了。因“暮”而“不见”,因“雨”而“含滋”。诗人艺术感觉敏锐,通过细致的描写,给人暮雨如在眼前的感觉,又让人观赏了烟雨归舟的画卷。
结联即景取材,直抒胸臆,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经过前六句诗文的铺写和渲染,诗人置身于烟雨、暮色、重帆、浦树等景物构织的画面中,这沉滞迷茫的自然景色与诗人黯然伤别的情绪相交织,诗人再也控制不了自已,禁不住潸然而泪下。“比”字自然地将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别情的形象性,又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滁州西涧[1]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注释】[1]滁州:今安徽滁县。[2]独怜:只爱。深树:树林的深处。[3]野渡:郊外的渡口。舟自横:渡船自由自在地浮泊。
【鉴赏】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心里喜欢的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孤独、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唯独喜欢这种安静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了生机。
第三、四句写雨中看到的景色。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没有人的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不多,这个时候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