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29

第29章 唐诗篇(28)

【注释】[1]月黑:指无光。雁飞高:形容无声。单于:古时匈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2]轻骑:快速的骑兵部队。

【鉴赏】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诗人用先果后因的手法,写出边地寒夜的清冷。快要下雪的天空彤云密布,遮蔽了月光,一行大雁不知受到什么惊扰,急急地飞过夜空。一个“雁”字,既点出季节,同时又让人猜想这夜幕下可能隐藏着什么诡秘。是谁惊起原已经安栖的雁群,原来是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方军队发现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一支骑兵整队欲出,夜里行军,不辨人马,只能看见弓刀寒光闪闪,大雪被风刮得漫天飞舞,沾满了兵器。这是一个多么紧张而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略去其他场面不写,专写“满弓刀”这一点,既切事理,又照应了首句,表明“月黑”是因为快要下雪了。

之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1]。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2]。

【注释】[1]幕:军队中的营帐。琼筵:珍贵的筵席。

劳旋:劳,慰劳;旋,凯旋。庆贺得胜归来。[2]雷鼓:擂鼓。

【鉴赏】一、二句“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的意思是:在野外,摆下胜利的喜筵,羌戎兄弟纷纷到来,庆祝凯旋而归。不说“将士”贺劳旋,偏说“羌戎”,是深一层说法。可见将军不但勇能却敌,而且德能感人,就是“羌戎”异族,也来庆贺凯旋。

三句“醉和金甲舞”,写将军之乐。四句“雷鼓动山川”以“山川”映“野”字,写出一种热闹的情景。三、四两句写身着金甲的将士乘醉起舞,咚咚的擂鼓声,震动了山川。

晚次鄂州[1]

芦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2]。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3]。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5]!

【注释】[1]鄂州:今武汉武昌区。[2]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3]估客:即贾客,指同船的商人。[4]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合称,这里泛指湘江流域。[5]:军用大鼓和小鼓。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晚次鄂州”的心情。云开雾散,可以看到远方的汉阳城了,但因为“远”,这孤独的航船,还要走一天的路程。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出诗人沉郁的心情。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就已经厌倦,希望早日有个安身的地方。因此,一旦云开雾散,看到汉阳城时,怎么能够不高兴呢。“犹是”二字,突出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失落。这两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诗人孤苦的心曲。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商贾们习惯在江湖上行走,知道现在风平浪静;半夜里听船夫说话,知道江上要涨潮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见景色,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一、二联写途经鄂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写一天行程中的景色。动中写静,静中写动,都是舟行的本地的风光,写得细致曲折,为人称道。

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漂泊江湖,又正值秋天,心情凄然。离家万里,对着明月思归之心更切。一个“逢”字,将诗人的愁情和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写“晚次鄂州”的感慨,直抒厌战的心理。老家的土地财产因为战争已经没有了,意思是诗人吃尽了战乱的苦头,不堪再听鼓角之声了。而烽火硝烟没有完结,江上仍传来声声战鼓。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的地方又无不是战火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的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深的意义。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2]?

【注释】[1]自:一作“正”。[2]掩泪:掩面而泣。风尘:指社会****,世事纷争。

【鉴赏】首联“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之处落笔,时令应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看去,这路仿佛伸出了寒云外。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诗人感叹身世,还是紧紧围绕一个“悲”子。诗人送走了故人,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感慨。“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焦点。人生少孤已经是极大的不幸了,何况又因天宝末年****,自己远投他乡,饱经漂泊流浪,又难觅知音。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背井离乡的艰难生活。

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后,更觉得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禁不住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故人毕竟是走了,看不见了,掩面痛哭也是徒然,惟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见。但社会****,又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凉州人,一说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郑县主簿,郁郁不得志,弃职游燕、赵间,幽州节度使刘济引为从事。又历西北边地,参佐戎幕。宪宗时,任秘书少监,官终礼部尚书。他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最为有名,尤以七言绝句见长。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胡应麟在评唐人七绝中,以李益为盛唐以下第一人。认为“可与太白、龙标(王昌龄)竞爽”(《诗薮》卷六)。有《李益集》。

喜见外弟又言别[1]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2]。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3]?

【注释】[1]外弟:姑母的儿子。[2]沧海事:指巨大变化的社会人事,即第一句所说的“十年离乱”。[3]巴陵:唐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鉴赏】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写战乱纷纷,一别就十年。离别时诗人和外弟还年轻,现在相逢都已长大成人了。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写初见询问对方的名字,好像刚认识的朋友,等到对方说出了名字,才回忆起对方往日的面容。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写千言万语,说不完别后的变故,不知不觉,传来寺庙的晚钟。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写第二天彼此就要分别了,对方就要踏上巴陵道,重重的大山,又要将双方隔开。

国家动荡不宁,诗人与表弟天各一方,十年之后重新相逢,久别相见,两人已不相识,互报了姓名之后,才能想起以前的容貌。两人各叙别来的情况,直至深夜。而第二天,两人又要分别了,重重秋山,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

夜上受降城闻笛[1]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

【注释】[1]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也称受降城。[2]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回乐在灵武西南。[3]芦管:即胡笳,一种以芦叶为管的乐器。《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引《晋先蚕仪注》:“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胡笳。”

【鉴赏】一、二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光照着受降城高耸的烽火台,连同它脚下的茫茫大漠。这月光好像霜一样的清冷,给漫无边际的沙地也染上一层清冷的色彩。在这静默得让人窒息的夜里,诗人感到了无比的伤感。因为边地将士久戍不得归,整日不是城外厮杀,就是独自对着这清冷与孤寂。将军马上、征夫楼头,为这清冷孤寂所感,他们的心里有着怎样的痛苦和不堪,是有边地生活经历的诗人可以想见的。

三、四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紧承前两句,写在一片沉寂中,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声芦管的吹奏声,这随风而至、时断时续的乐音,竟然吹动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包含了凝重深长的意味,“尽”字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果不是征人的思乡心切,如果不是征人彻夜难眠,这乐音怎能扰动了他们鏖战后的沉酣呢?

江南曲[1]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2]。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注释】[1]<;;江南曲>;;:乐府旧题,<;;古今乐录>;;中《江南弄》七曲中就有其一。梁代柳恽以此题写闺情。唐人绝句多仿六朝民歌及民歌体作品,此题也有仿作,李益此诗就如此,它模仿一位商妇的口吻,来写她对独守空闺凄凉生活的不耐。[2]矍塘: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奉节县。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中一、二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是女主人公感叹自己嫁作商人的妻子,不能与丈夫朝夕相处。可能是好几回,她的丈夫说好了要回家,结果却没有回来,致使她江口空等,总是失望而归。或者是女主人公也曾把金钗当钱掷地算卦以占卜丈夫的归期,也曾“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所以顺理成章有下面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意思是说,当初要早知江潮消涨有时,就该嫁给那弄潮的男儿。这样,生活也许清苦些,却时时可以相依。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在这里,作者通过一种“荒唐之想”把一个多情任性的少妇的心声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生动。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于河南嵩山。贞元十二年(796)始登进士,年已四十六岁。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尉,后辞官。

元和元年(806)迁为兴元军参谋,病死于赴任途中,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的诗四百多首,多是乐府和古诗,大多倾诉个人穷愁孤苦,表现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也有部分诗作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对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予同情。用字造句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诗风冷峭,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的开创者。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

【注释】[1]寸草:小草,喻游子。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春天。晖:阳光,这里喻慈母之爱。

【鉴赏】前四句写母爱,诗人选取母亲为儿子赶制衣裳的情景,通过缝制衣服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表露得十分细腻深刻。诗人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后二句以寸草难以报答春日的恩德作比喻,新颖贴切,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恩情深重难以报答的感情,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感激之情。“寸草心”、“三春晖”千古以来成为子女报答父母恩慈的语汇。

常建(708-约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县尉,后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常建仕途不得意,退而寄情山水,讴歌隐逸,其诗多写山水寺院,情感曲折,意境清幽,语言清淡秀丽。唐代殷蟠评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有《常建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1]。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2]。

【注释】[1]药院:种有药草的院子。[2]谢时:辞别时俗的牵累,指归隐。鸾鹤:喻不受世俗羁绊、志趣高雅的逸士。

【鉴赏】一、二两句点明王昌龄隐居的地方的自然环境。深山密林中,壑深峰耸,清澈的山溪蜿蜒至山林深处,望不见尽头,隐居之地只见岭上孤独的云朵。在冷清静寂的背景下,孤云在天上显得孤单、孤傲。自然景物被赋予了重重的主观色彩,隐居者的清高品质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写夜宿和隐居的人。入夜,山风袭来,林涛阵阵,从浓密的松树的晃动间露出的明月,还为你洒下了一地的清辉。“松际微月”是作者所见,“犹为君”是写清冷冷的月光与王昌龄的心意相通,赞美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自然与人的和谐状态。另外一种说法是王昌龄已离开此地,常建写这首诗是劝他归隐,“犹为君”是月光也盼他回来。

五、六两句写隐居院中的景物。茅亭边栽花,院子里种药。花影摇曳,药草飘香。显出隐居者对生活的热爱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种药的院落里已滋生出的缕缕青苔,更增添了深远幽僻之意。

七、八两句写诗人自己被这样的佳境打动,起了归隐之心。我也要辞别世俗的羁绊,到西山和鸾和鹤为伴。从侧面烘托了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