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30

第30章 唐诗篇(29)

题破山寺后禅院[1]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2]。

【注释】[1]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今江苏常熟境内虞山北麓。[2]万籁:“地籁、人籁、天籁,吹万不同。”

(《庄子》),指一切声响。

【鉴赏】清晨进入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旭日映照着巍峨挺拔的山林。一、二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沐浴在晨辉中的古老的寺院和古木参天的茂密丛林的倩影,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的之处,禅房掩映在花木葱茏之中。三、四两句描绘后禅院的景观。曲径、禅房、幽、深,抓住最有特色的景物,寥寥几字,渲染出禅院的幽深静寂。“曲径通幽”留给人们多少遐想。

青山明媚使鸟儿发出欢悦的鸣叫。深潭变幻的波影让人心灵澄澈透明。五、六两句从客观描写转向主观感受,古寺的清幽不但赏心悦目,而且能荡涤一切世俗的烦恼。诗人置身于其中感受到深深的喜悦。

此时,在古老的破山寺,一切声响俱已沉寂,只听见钟与磬的声音。最后两句,杜绝了一切尘世的喧嚣,只有悠扬的钟声伴着清越的磬音,在静寂的古寺徐徐鸣响,渗入我们灵魂深处,让人顿悟禅的境界。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1]。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2]。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3]。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5]。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6]。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7]。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声衣[8]。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鞅[9]?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10]!

【注释】[1]荦确:险峻不平的样子。[2]升堂:指进入寺中厅堂。[3]佛画:佛像绘画。[4]疏粝:指饮食简单粗劣。疏,同“蔬”,指菜蔬。粝,即糙米。[5]扉:指柴门。[6]穷烟霏:尽在流云轻雾中行走。穷,尽。

[7]枥:同“栎”,落叶乔木。[8]当流:面对溪流。[9]鞅:马缰绳。此处作动词,有控制的意思。[10]吾党:我辈。

【鉴赏】这是诗人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而作的一首记游山寺的诗。通过对“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不平。

第一层(1-8句)写人入至就寝之前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首句描述了到山寺之前的行程是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只有在黄昏的时候才出现的“蝙蝠飞”点明了到寺的时间。“升堂”是急于让寺中僧人安排食宿,“坐阶”表明主人公是来游览的而且游兴很浓。新雨后的“芭蕉叶大栀子肥”也确实惹人观赏,这里的“大”和“肥”准确地突出了客观事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性,让人情不自禁地喜爱它。热情的僧人还夸耀寺里的“古佛壁画好”,并拿来火烛,照给客人观看。这时,饭菜已摆好,床已铺好,主人公才感觉自己一天行路的疲劳和饥饿。这可以看出惠林寺不但景色美,而且人也热情。

第二层(9-10句)写主人公夜宿并陶醉于寺中的清幽。静静躺着,细听百虫合奏的夜鸣曲,主人公自然忧虑全消,心境格外清净。不觉“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下弦月已爬出山岭,照进窗子,应该快天亮了。这说明主人公彻夜未眠,真正被陶醉了。

第三层(11-16句)写离寺早行,一路的诗情画意。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一片“烟霏”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被浓雾包裹着。烟霏既尽,朝阳升空,“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妙景色顿时映入眼帘。穿行于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袖,泉水淙淙,清浅的涧水很是可爱,光着脚涉山涧,让清清的涧水自足背上流淌,山风吹拂着衣裳。主人公早就已经融进了自然之中,深深地被自然所陶醉。

第四层(17-20句)总结全文。“人生如此”,概括这次游览惠林寺的全部经历,用“自可乐”加以肯定,表达自己的收获,用“为人轨”反衬,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无限向往。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2]。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3]。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4]。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5]。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6]。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7]。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8]。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9]。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10]。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11]。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12]。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13]。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14]: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5],有酒不饮奈明何[16]!

【注释】[1]张功曹:指张署,贞元十五年贬为湖南临武令。功曹,指功曹参军,官名。[2]四卷:从四面收卷过来。天无河:天上没有银河。[3]相属:相互敬酒。属,倾注。[4]终:完。[5]九疑:九疑山,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境内。晤:形似松鼠,又名“大飞鼠”。[6]到官所:到达张署的贬地临武。[7]湿蛰:指蛰伏在潮湿地的虫。熏腥臊:蒸发出来的腥臊气味。[8]嗣皇:接嗣的皇帝,此指宪宗。登羹皋:进用夔和皋那样的贤臣。夔、皋,分别指尧舜时、虞舜时的贤臣。[9]万里:一作“千里”。大辟:指死刑。[10]涤瑕荡垢:指大赦后的迁者和流者都能因此而洗清自己身上的污垢和耻辱。清朝班:指获赦返京参加朝见皇帝的清明行列。

[11]州家:州刺史。申名:申报名册。使家:观察使,为刺史的上级官。荆蛮:指江陵,荆州州治所在地,历史上是楚国郢都所在地,而楚又被称为“荆蛮”。[12]判司:是对诸曹参军的总称,评判一司事务。捶楚尘埃间:指伏在地上手刑。[13]上道:指上路回京。[14]殊科:不一样。[15]多:指月光最明亮。他:别的。[16]奈明何:怎么对得起明亮的月色呢?

【鉴赏】首四句诗主要写中秋夜饮的环境。天高云淡,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静,诗人和张署把酒望月,低头回忆起往事。特殊遭遇中度中秋,没了雅兴赏月,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从“君歌声酸辞且苦”至“天路幽险难追攀”:借张署“声酸”“辞苦”的“歌”,主要述说被贬期间生活的凄苦,表达了对无辜被贬和仕途坎坷的不满。南迁路上艰难险阻,山高水阔,千里迢迢,蛟龙出没,野兽当道。九死一生,历尽万苦千辛,才到达任所。而“幽居默默”像躲藏的逃犯,走路怕毒蛇,吃饭怕中毒,空气中弥漫着腥臊的臭气,环境实在恶劣。接着交代得赦的原因,最后叙写唐代地方行政机构“司”中小官的无聊。

从“君歌且休听我歌”至“有酒不饮奈明何”:既用“明月”和“酒”照应诗的开头,又别出新意地自劝,命运在天,面对“一年明月今宵多”,理当举杯邀明月,开怀痛饮。“人生由命非由他”,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宦海浮沉、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深切的感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贞元七年(791)擢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使。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为人正直,有骨气,虽然长期被贬,但从不放弃政治理想,改变立场。

刘禹锡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蜀先主庙[1]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2]。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3]。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释】[1]蜀先主:指刘备。[2]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3]象贤:学习先主的贤才。《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象,法也。”

【鉴赏】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境界很是雄阔。“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广袤无垠;“千秋”二字贯穿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遣词用语中显示出诗人俯仰古今的胸襟。同时,“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说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诗人此处只添一“气”字,就有了庙堂的气象。“尚凛然”三字虽只是抒写一种感受,诗人面对先主的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约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更不用说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在汉末乱世之中,几经颠扑,好不容易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建立蜀国之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在这里是借钱币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成,为他叹息。“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而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亲近小人,愚昧懦弱,导致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诗人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城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贵族的聚居地,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与乌衣巷偶对天成。斜:斜照之意。

【鉴赏】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历史的联想。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说明当时是春天。而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氛。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生长在一向热闹繁华的朱雀桥畔,正是为了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已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斜”三字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的景象。鼎盛时期的乌衣巷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现在,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接着,诗人继续借景物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方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旧时”两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所发出的感慨。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1]。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2]。

【注释】[1]新妆宜面:是说调脂匀粉,和面庞相宜。

[2]数:一个一个地计算。玉搔头:指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