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38

第38章 唐诗篇(37)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1]。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衿宫人扫御床[2]。

【注释】[1]十二楼:本为神仙所居之处,此处借指宫女居住的楼阁。[2]袍衿宫人:短袍绣祷,宫女的妆饰。

【鉴赏】“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这里的“十二楼”和“望仙楼”都是宫中妃子的住处。宫妃们一大早就起来梳妆打扮,等候君王的临幸。“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锁衔金兽”是说门环铸成兽形,下锁后,恰似兽含着锁一样。“水滴铜龙”,是指古代的计时器。这两句写宫门深锁,长日难挨。通过对门锁、漏壶的描写,把环境的凄清和时间流逝的缓慢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上句的“冷”既写了金属门环的冰冷,也显示了深宫的冷清。映衬出了宫妃心情的凄苦。下句的“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单调而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感受,显示了宫妃内心的孤寂与抑郁。“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宫妃对君王的到来还抱有希望,不时地坐在梳妆台前再一次梳梳发髻。也不时地再换一次衣服,在换之前还用香熏一下,希望自己的打扮和服饰能引起皇上的注意。这是对宫妃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生动的刻画。最后两句说出了整整一天望幸的结果,“遥窥正殿帘开处,袍祷宫人扫御床。”是说她们一边在等待君王的驾临,有时也偷窥一下皇上的行踪。当她们看到宫女们正在打扫正殿的御床的时候,知道皇上要下榻正殿不会来了,又白等了一天。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四年(844)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时,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获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

楚江怀古[1](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2]。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3]。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4]。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5]。

【注释】[1]楚江:这里指湘江。[2]楚丘:楚山。

[3]木兰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小乔木,有微香。[4]广泽两句:意思是水阔故得早见明月,山多故乱流夹泻。[5]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几歌》。

【鉴赏】首联是说,秋风萧瑟,傍晚时分,江上晚雾弥漫,楚山夕阳西下。肃杀的暮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悲凉凄清的落寞愁绪。

颔联视听结合,物己交融绘出了这样一幅图画:只听见浩渺的洞庭湖边枯树丛中猿猴哀鸣,只见江中木兰小舟飘流。

颈联二句是说,夜幕降临,明月冉冉在浩瀚无边的洞庭湖上升起,苍青色的山峦夹泻着的乱流奔涌而下。阔大和静谧反衬出诗人远谪南荒的孤单凄凉,迷茫与纷扰则深深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烦乱彷徨。

尾联“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是说,点明“怀古”之题,而且“竞夕”与“悲秋”在时间与节令上呼应开篇,使全诗于变化错综之中首尾一致,和谐完整。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有《浣花集》传世。

金陵图[1]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释】[1]金陵:又名建业、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六个******皆建都于此。

【鉴赏】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庸俗心理,专门去画********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之真面目。

三四两句以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看法:“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凋枯,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的六个******,哪一个不是因为帝王不是昏庸无道,最终向敌屈膝投降而结束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历史的真实写照。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1]。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2]。

【注释】[1]霏霏:细雨连绵飘洒的样子。六朝:历史上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称为南朝六朝,简称六朝。[2]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以南,本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从东晋到陈一盲是朝廷阜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地。隋、唐都定都长安,台城便荒废了。

【鉴赏】这是一首吊古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着意渲染氛围。因南京城滨临长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细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暮春的江南在阴雨中更显轻柔婉丽,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这就为下面抒情作了准备。

次句接首句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细品其味,则知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含“梦”境,而且在暮春霪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景色依旧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如今也成了供游人凭吊的历史遗迹。“鸟空啼”的“空”字无实在意义,却使人们从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觉察到梦幻景象,寓“慨”很深。

后两句是连语。在春风中摇摆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受,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的台城柳,缀满十里长堤,烟笼雾绕,是台城繁华景象的象征;如今的台城已经是千门万户长满野草的破败的地方了,那些柳树却依旧烟笼雾绕,显得多么“无情”!

章台夜思[1]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2]。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3]。芳草已云暮,故人殊不来[4]。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5]。

【注释】[1]章台: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

[2]瑟:弦乐器。[3]楚角:楚地的号角声。[4]殊:绝。[5]乡书:即家书。作者另一首诗云:“万里逢归雁,乡书忍泪对。”

【鉴赏】首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凄清的琴瑟之音伴随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如怨如诉,好像在埋怨这漫长的黑夜。一个“怨”字、一个“哀”字堪称点睛之笔,烘托出一个凄清冷寂的典型环境。

颔联:“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两句承上,诗人塑造了一个鲜明形象:驿馆内,夜阑人静,桌上一盏油灯泛着淡黄色的微光,在窗外不时袭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一弯残月清冷的光射进屋内。“孤灯”“残月”倍增羁旅他乡、有家难归的无限哀怨。

颈联:“芳草已云暮,故人殊不来”,芳草无情,有家难归,亲朋故友无一人前来。“故人”一句与上联的“孤灯”句遥相呼应。

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直抒胸臆,点出了客旅他乡、思念亲人的无尽哀愁。是啊,大雁尚且能按时南归,而诗人羁旅他乡,却是有家难回。

张乔咸通进士,池州(今安徽责池县)人。昭宗大顺时,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以“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句,遂闻名。后黄巢义军起,乃隐居九华山。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2]。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3]。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4]。

【注释】[1]调角:吹角。断:尽,占尽。[2]春风句:意思是说时间虽已清秋,青冢上却还如沐春风(指草色尚青,遇秋风而未变白)。青冢:指昭君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据传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梁州;唐时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南郊。[3]穷边:绝塞,极远的边塞。[4]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长欲南附。作者《再书边事》云:“羌戎不识干戈老,须贺今时圣主明。”

【鉴赏】首联呈现出一幅边塞安宁的图画。清秋时节,长空如洗,笛声婉转回荡。只看见征人倚楼,神情安闲,似乎在品味那悠扬的号角声,欣赏边地迷人的秋色。“调角”与“清秋”,韵味与色调水乳交融,构成一个令人爽心悦目的清幽意境。不用“守”而着一“倚”字,凸现边关安宁、征人无事之情景。

颔联“春风”意思是说边关安宁祥和、民族和睦相处正是人们之夙愿,昭君也和她坟上之青草一样,永垂青史。“白日”句是实写,意谓夕阳辉映下的梁州城,金辉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迷人景象。

颈联有两层意思;一是“大漠”与“穷边”所表现的边塞广漠辽阔之意境,二是在“无兵阻”和“有客游”的鲜明对比中,对于上面和平安祥的边地风光进一步渲染点化。

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渴盼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的满怀激情推向高潮。

韩偓(844-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后因不阿附权贵朱温被贬官。天祐年间全家避乱入闽,依王审知而终。他童年即能诗,诗风受其姨父李商隐的影响较深。早年喜为言情之作,后因国事日非,政治****,多有忆昔感旧之作,词采繁富,情致绵绵,唱出了那一时代乱离的哀音,有《翰林集》。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1]。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2]。

【注释】[1]猩色:血红色。折枝:折下的花卉。[2]龙须:龙须草,这里指用龙须草织成的席子。方:并。锦褥:锦织的床褥。

【鉴赏】前三句是在描写一个妇人的居室环境。作者的视线由室外的阑干到当门的绣帘,再到室内的屏风,最后落到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从居室的结构和室内的摆设可以看出,这个居室的主人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少妇。

居室的布局以外,还有那各种各样的色彩,如碧绿的阑干、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织锦被褥上的光泽,这不仅进一步肯定了这位少妇的身份,还暗衬出她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