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400000069

第69章 元曲篇(4)

【鉴赏】

饮,显然是说喝酒,于是本曲中不是酒曲就是酒糟,短短四十九字,把酒的家族无论男女老少全拉进来了。先说酒的功效:它能使人醉,而且能使人长醉不醒。俗话说一醉解千愁,看来人生不如意时,用酒来麻醉自己是最好不过的方法,晋朝的阮籍为躲避晋武帝的纠缠,不是一坛酒下肚,大醉六十日方醒吗?可是再怎么说,人毕竟还有清醒的时候,这一清醒,就会想到富贵功名,想到千古兴亡,想到建功立业了,怎么办?把功名二字塞进酒糟里,把古今兴亡泡在酒坛里,那建功立业埋在酒曲里,一句话,让它们统统见酒去吧!

看完这几句,使我们对诗人既怜且敬:怜的是如此糟蹋自己的身体,就不怕得酒痨吗?敬的是宁可得酒痨,也得如此糟蹋自己。看起来是笑谈,说起来无是非,但让人隐隐感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的无限失意。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并不是不想追求功名,不是不关心天下兴亡,也不是不想建功立业,只是在这魍魉横行的社会里,鬼变成了堂而皇之的人,人却变成了鬼。你若不想变成鬼,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喝!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1],绿杨堤红蓼滩头[2]。虽无刎颈交[3],却有忘机友[4]。点秋江白鹭沙鸥[5]。傲杀人间万户侯[6],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释】

[1]黄芦:枯黄的芦苇。白蘋:水中的一种浮草。[2]红蓼:蓼的一种,多生于水边,花淡红色。[3]刎颈交: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司马祯索隐:“言要齐生死,断颈无悔。”[4]忘机:消除机巧之心。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李商隐《太仓箴》:“海翁忘机,鸥故不飞。”[5]沙鸥:水边的鸥鸟。北齐刘昼《刘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毎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乌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6]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公侯,泛指身居高位的官僚。

【鉴赏】

本首曲子咏渔夫,实事上也是为本身画了一幅小照。前两句用了四种花草树木,代表了一年四季的水边沙岸,这种写法很别致,构思也很巧妙。表现水边沙岸并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为渔夫,或者说是为自己选择了一片忘却世俗的理想场地。这种铺垫既自然又有序,与下文的衔接也很顺畅。下面的五句由自然景物转到对人的描写上,在诗人看来,所谓刎颈之交也未可信,张耳、陈余最终还不是反目成仇?倒是那些无心之物可以为友,因为它们没有利益的争夺,没有嫉妒,没有怨恨,没有人世间一切卑劣的本性。

我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都生活在儒道两种思想的作用之下,儒家主张入世,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社会,改造社会;道家主张生活在虚空之中,把无为看成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一个人获得了入世机会的时候,他会以很高的热情投身于变革社会的活动中,一旦遭贬或无缘入世时,他又会投入道家的学说,用无为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就此曲而论,诗人反复地强调“忘机”,强调“不识字”,强调白鹭沙鸥之悠然、烟波钓叟之适志,但一句“傲杀人间万户侯”,还是流露出他对入世无门的无奈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态,才真正符合人性,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真空中。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白朴

疑是杨妃在[1],怎脱马嵬灾[2]?曾与明皇捧砚来[3],美脸风流杀[4]。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5],洒松烟点破桃腮[6]。

【注释】

[1]杨妃: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2]马嵬:地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安史之乱后,玄宗逃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六军不前,请求诛杀奸相杨国忠及其妹杨玉环。玄宗不得已,赐杨贵妃缢死,葬于马嵬坡。[3]明皇:即唐玄宗。捧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李白于便殿为明皇撰诏书,时十月大寒,笔冻不能书,明皇命宫嫔十人侍于李白左右,令各为之呵笔。后人遂将此事敷衍成杨贵妃为李白捧砚。[4]风流杀:妩媚之极。杀,通“煞”,元人俗语,用于句末,相当于今言“极了”。[5]叵(pō坡上声)奈:怎奈,无奈。[6]松烟:松木燃烧后凝成的黑灰,是古人制墨的原料,后以松烟代指墨。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破:毁坏。点破桃腮,意谓在非常完美的脸颊上点了瑕疵。

【鉴赏】

本首是一首格调不高的咏美人之作,无论它的构思多么奇巧,想象多么丰富,也只能是一件没有生命力的案头清赏之物。在宋词里面,这类作品为数不少,尤其像柳永等市井文人,对这种题材最感兴趣。吴曾《能改斋漫录》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与柳永不同的是:诗人对于“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毫不遗憾,这倒比柳永更有点骨气。

从艺术技巧来说,这首曲子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或许也是选编者对它青眼的原因。诗人首先把美人比做杨贵妃,其天姿国色就省去了许多描述。接着又突发奇想:既是杨贵妃再现,她又是怎样从马嵬坡前逃回来的呢?不管她来历如何,还是仍把她当做杨贵妃吧。杨贵妃曾替明皇为大学士李太白捧砚,这是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于是诗人继续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李太白面对美色而不能得,他就没有嫉妒之心吗?既然是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使美人不再尽善尽美,也是件文人雅事。把美人脸上的黑痣想象成李白点的墨迹,这实在是一种离奇的构思,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

一半儿(题情)

白朴

云鬟雾鬓胜堆鸦[1],浅露金莲簌绛纱[2],不比等闲墙外花[3]。骂你个俏冤家[4],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5]。

【注释】

[1]云鬟雾鬓:形容女子的头发浓密秀丽而梳妆随意。堆鸦:挽成鸦髻。鸦髻,左右两侧高起的一种发式。

[2]金莲:女人的小脚。簌:象声词,指绛纱裙抖动的声音。[3]等闲:平常。墙外花:指倚门卖笑的妓女。[4]冤家:旧时女子对情人的昵称。[5]一半儿:指自己这一方。下一个“一半儿”指对方。难当:心中难以禁持,指女子对男子真心牵挂。耍:玩笑,不认真。

【鉴赏】

此是一首迷离惝恍的爱情诗,女主人公究竟是何等身份呢?“不比等闲墙外花”,证明她不是街头卖俏的妓女;“骂你个俏冤家”,又显然不是位贤妻。读之数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是一位青楼里的大牌明星。你看:

云鬟雾鬓,也算是个不寻常的女子了。身着绛纱之裙,说明她行走坐卧之处绝非寒门草舍。本首曲子写得饶有兴味,一是迷离,二是活泼。何以见其活泼呢?首先是女子自称不是等闲墙外野花,谁见过这样的写法?随后是骂上一句“俏冤家”,又不打自招地暗示出自己虽然喜欢与之交往的男子,但又知自己身为下贱,只配打情骂俏而已。最后这一句十分感人,看来女子是动了真情,她已经对男子难以割舍了,遗憾的是,男子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游戏,并没有把感情洽融在其中。这位聪明的女郎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发出“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的无奈感叹。

从本曲看来,作者既名之为“题情”,说明他对此中所表现的情是予以肯定的,这情是女子内心产生的一片真情,是纯洁美丽的。本曲终又特地强调了男子那一半儿尽尽是“耍”,这无疑是对女子真情的伤害,这就从更深的层面上表示了对女子身世的同情,同时也对女子无法获得真爱的畸形社会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1])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2],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3]。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4],柳拖烟堆鬓丝[5],可喜杀睡足的西施[6]。

【注释】

[1]卢疏斋:元曲家户挚(1235-1300),字处道,又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与姚燧、白朴、马致远等均有交往。现存散曲一百余首。《西湖》,户挚曲名,共二首,见《阳春白雪》前集卷二。其一云:“湖山佳处那些儿,恰到轻寒微雨时,东风懒倦催春事。嗔垂杨袅绿丝,海棠花偷抹胭脂。任吴岫眉尖恨,压钱塘江上词,是个妒色的西施。”其二云:“朱帘画肪那人儿,林影荷香雨霁时,樽前歌舞多才思。紫云英琼树枝,对波光山色参差。切香脆江瑶脍,擘轻红新荔枝,是个好客的西施。”[2]五陵:指咸阳附近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后代指京都繁盛之地。五陵儿,汉代的豪门大户多居于五陵附近,后以五陵儿代指京城的豪门子弟。[3]管弦触水:指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乐曲像是与水相激,在水面上飘荡。[4]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颜料。[5]柳拖烟:柳条飘拂,远望如绿烟簇簇。[6]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越王勾践败于会稽,范蠡取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吴王耽溺女色,后为越国所灭。

【鉴赏】

作者(1250?-13247)号东篱老,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省务官。《阳春白雪》前集卷三《拨不断》小令自称“九重天,二十年,龙楼风阁都曾见”,可见其曾热衷于功名,长期生活在大都,但仕履不详。晚年归隐杭州。他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所著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黄粱梦》等七种。他的散曲以豪迈为经,又不乏清丽,被推为元曲之冠。

本曲是诗人曾在晚年时所写,这时诗人早已脱离了嚣尘,心境比较平和。他的生活内容,除了文墨之外,主要是交友与闲游。本首曲子,恰是融交友、闲游与文墨三者为一。本曲用语清淡婉丽,又或多或少地带出一些历史沧桑感。“春风骄马五陵儿”说的是曾在京城大都的所见所闻,下一句则是说如今已经隐于西湖之畔,这二句对照来写,首先是粗粗勾勒了自己从年轻到老年的经历,再次表达出年轻、老年不同年龄节段对社会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正因为有这样的对比,才有下面“不知音不到此”的感慨。再次揭示出自己对名利追逐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三月的西湖,管弦触水,莺花成市,实在让人感到惬意,如此良辰美景,自然“宜歌宜酒宜诗”。末三句化用苏轼“若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语,又将苏诗具体化,把经雨的远山比成西施的秀眉,把如烟的绿柳比做西施的鬓发,不仅透出作者对杭州山水的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拨不断(叹寒儒)

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1]。读书须索题桥柱[2],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3]?且看了长安回去[4]!

【注释】

[1]谩:白白,徒劳。[2]须索:应该。题桥柱:汉初司马相如未达日寸,出成都城,题桥柱以言志。《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引晋常璩《华阳国志》:“升仙桥在成都县北十望,即司马相如题桥柱日‘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3]《长门赋》: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幽于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文采过人,于是奉黄金百斤请他作《长门赋》以悟武帝,因此复得亲幸。事见《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4]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此句意谓在京城求官不得,只好返回故里。

【鉴赏】

此是一首很别致的小令,也是封建时代,尤其是元代知识分子求索无成的真实写作。本曲一气呵成,前后句互为因果,且全用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为线索,只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因为司马相如题了桥柱以后,总算当上了郎官,后来名声大噪,连汉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后都赞不绝口。陈皇后阿娇又花重金请他写赋,这位相如先生所得上是既升官又发财,这一次来长安实在没白来,后来回成都,老丈人卓王孙连连说道:真后悔没早把闺女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