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关于真善美的格言(经典格言)
21569000000019

第19章 惠吉类格言品评(2)

【原文】

塑像栖神,盍归奉亲?

造院居僧,盍往救贫?

【译文】

塑造神像来供奉,何不回家侍奉双亲?修建寺院给僧尼,何不舍财救济穷人?

【汇评】

古语云:“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便是况折其一日之本,即窘其数日之生。所省甚微,所损甚大,吾辈戒之!”人若不遭横祸,施舍费得几文?人诚能约己济人,色色为贫人算计,存些盈余以救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惠。乃富人惜财如惜血,目击困苦颠连,而睽睽而祝,毫不动心,以为生财之道宜如此,不知财生而心先死矣!心既死,财能长生乎?至如小本贫民,肩挑贸易,受尽苦辛,觅得钱文微利,为一家性命所系。其遇可矜,其情可悯,我却要在他身上讨便宜,甚或用重秤,使小钱,自以为得计,不知穷人资此以养生。多不过数文钱耳,在我视之颇轻,而彼之含怨最重。只此小节,而其人之生平可见矣!

【译注】

古语说:“人世间第一种好事,救济遭灾遇难的人,怜悯穷苦百姓。折他们一天的本,就有几天难以度日。我们省下来的钱很少,对他们的损害却很大,我们要戒止这样做啊!”人如果不是遭到灾祸,施舍能花费几文钱呢?一个人完全可以克制自己,救助别人,处处为贫苦人考虑,储存些有余钱财,用来赈灾济民。节省不必要的开销,可以成就大的用途;积累小的钱财,可以成就大的恩惠。有些富人吝惜自己的钱财,像吝惜身上的血一样,眼看别人困苦流连,却只是旁观,毫不动心,以为料理钱财的方法理应如此,却不了解财富虽然增加了,可是自己的心却已经枯死了。心既然已经枯死了,那这些财富还能长久地保存和增加吗?另外,小本经营的穷人,肩挑货物去出售,受尽了艰苦辛酸才得一点薄利,全家人的性命全靠它维持。他们的境遇很可怜,很值得同情,而我们却要在这人身上讨便宜,甚至用大秤,使小钱,还自以为得意,不想想穷人靠此来养活全家,而我们至多不过省几文钱罢了。这在我们看来是无所谓的,但在他们却最为怨恨。只从这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为人了!

【原文】

费千金而结纳势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何如葺数椽之屋以庇孤寒?

【译文】

耗损千金去结交豪门势要,怎比得上倒半瓢粮米让穷人果腹?

建造华屋去招徕贵宾富客,怎比得上盖几间茅屋让孤儿栖身?

【原文】

谋占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译文】

谋占他人田园,必生败家之子;尊敬授业老师,定出贤明儿郎。

【汇评】

弃产得产,苦乐不同,置产者宜曲为体贴,以为子孙永远之计。若以产业为冤业,非但为子孙作马牛,直为子孙作蛇蝎耳!先辈诗云:“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译注】

卖掉产业和获得产业,两家的苦乐,迥然不同。所以从别人手中购置田产的人,对卖主应该多加关照,这样才是为子孙后代做长久的考虑。如果置买中严峻苛刻,把这购得的产业变成了两家计较利益的冤业,那么自己不但是为子孙做牛马,而且简直是给子孙做了蛇蝎一样的榜样。先人有一首诗说:“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原文】

平居寡欲养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治家量入为出,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译文】

平时要清心寡欲,保养身体,但临大事时,却要通达人生,舍得性命;治家要依据收入,安排支出,但做好事时,却要立足道义,轻视钱财。

【汇评】

王阳明云:“世人把身命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都丢去了。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就是偷生在世千百年,不过作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于此处,最要看得明白!”

窦公燕山,治家惟尚俭素。每量岁之所入,除伏腊供给之外,余皆济人。梦祖父谓之曰:“汝本无子,且不寿,数年来阴功浩大,已名挂天曹,增寿三纪,五子俱荣。”后五子登科,俱显贵。公为左谏议大夫,年八十有二,沐浴别亲友,视死如归,谈笑而逝。八孙皆贵。范文正公深信天道,丝毫不疑,详记其事于策,以示子孙。

【译注】

王守仁说:“世人把性命看得太宝贵了,临事不问应不应该赴死,而一定要委屈求生,把天理也丢到了一边。为人而违背了天理,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苟且生活在世上千百年,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罢了。求学的人在这方面,一定要看个清楚明白!”

宋朝的窦燕山,持家勤俭朴素,他每年都从一年收入中扣除夏冬两季祭祀和全家生活的必须费用,然后全都用于接济别人。他梦到祖父对他说:“你本该是没有儿子,而又短命的,但这几年来你暗暗接济别人,功德很大,你的名字已经在天府挂上号了,所以给你增长寿命三十五年,五个儿子都能荣显。”后来窦燕山五个儿子都科举成名,并都做了高官。窦公担任左谏议大夫,在八十二岁那年,沐浴身体,诀别亲友,视死如归,在谈笑中去世。他的八个孙子也都地位显贵。范仲淹深信天道,他把窦燕山事迹详细地记载下来,让自己子孙们看。

【原文】

身世多险途,急须寻求安宅;光阴同过客,切莫汩没主翁。

【译文】

人生多险路,必须急急寻找安顿灵魂之所;光阴如过客,切莫白白埋没自己一生时光。

【汇评】

刘勰云:“人之有心,如树之有根、果之有核也。根拔而树朽,核蛀而果坏,此一定之理,岂人心既丧,而反独无害乎?”

吕新吾云:“属绒之时,般般物皆带不得;惟是带得此心,却教坏了,是空身归去矣。可为万古一恨!”陈榕门云:“心者何?理也。存顺没宁,无非争这些子。”

【译注】

刘勰说:“人有心,就像树有根、果有核。树根拔出来,树就会枯死,核遭到虫蛀,果就会腐败,这是一定的道理,怎能人心都坏了,却偏偏对人没有损害呢?”

吕坤说:“人在临死的时候,任何一件东西都带不走;只有这颗心可以带走,却教它坏了,所以只得空身离开人间。这可以看作万古的一件憾事!”

陈宏谋说:“什么是心?无非是理罢了。存养心性、和顺道德没有停息的时候,无非就是为了这个理。”

【原文】

莫忘祖父积阴功,须知文字无权,全凭阴骘;最怕生平坏心术,毕竟主司有眼,如见心田。

【译文】

不要忘记祖上阴德,应知文字本身无权,作用全凭祖上阴德;最怕平生坏了心术,毕竟苍天有眼,可以洞悉你我心田。

【汇评】

若要文章惊世眼,全凭阴骘合人心。

汪龙庄云:“余三十九岁领乡荐,谒本房师曾公,言八月十六日,漏下二十刻,余卷以阅讫,置几右。睫甫交,忽有瓦坠于几,斜压余卷,厚不盈一指,而苔痕班剥。急取卷复校,藏于箧。方就寝,又闻几上有声,则余卷出箧陈几,而瓦失所在。次早呈荐,两座主深为击节。已定元十日,陆耳山师欲传衣钵,改置第三。问余有何阴骘,得致此祥。余曰:‘当是先人荫耳!’嗣晤榜首许春岩,遂同谒两主考,俱述飞瓦事,交相诧异。内帘深夜,户牖皆闭,瓦之来去,真不可解。传其事者,成谓吾母苦节之报云。”

【译注】

若想让自己的文章赢得世人惊叹赞美,全靠祖上阴德打动人心。

汪辉祖说:“我三十九岁考中乡试后,拜谒老师曾公,谈到在八月十六日,计时滴漏标志着二十刻的时候,我看完了自己为应试所写的文章,就把它放在桌子右边。刚刚合上眼,忽然有一片瓦落在桌子上,斜着压在了我的文章上。那片瓦厚不到一指,上面苔痕斑驳。我急忙拿起文章,又细看一遍,放在书箱里。我刚要入睡,又听到桌子上发出响声,我又把文章从书箱中取出,放在桌上,发现那片瓦已经不见了。第二天早晨,我交上文卷,两位主考官都击节赞赏文章写得好。在确定我考中进士后第十天,陆耳山座师想要传授他的学问,又把我放在第三名的高位上。他问我有什么阴功,能获得这种吉祥的名次?我说:‘这可能是祖先阴德恩荫的结果吧?’后来,我见到列在第一名的许春岩,便一起去拜见两位主考官,并详细叙述了飞瓦的事,他们都感到诧异。在深夜内室,门窗都关闭着,瓦片的来去,真是难以思议啊!传说这事的人,都说这是对我母亲勤苦守节的报答。”

【原文】

天下第一种可敬人,忠臣孝子;天下第一种可怜人,寡妇孤儿。

【译文】

天下最值得敬佩的人,是忠臣和孝子;天下最值得怜悯的人,是寡妇与孤儿。

【原文】

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

【译文】

孝子德行,是百世道德的宗主;仁人志士,是天下国家的命脉。

【原文】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

【译文】

形体端正,不必追求身影正直,身影自然正直;声音嘹亮,不必追求回声应和,回声自然应和;道德崇高,不必追求名声远闻,名声自然远闻。

【原文】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译文】

暗中行善的人,一定会得到明白的善报;暗中行恶的人,一定会招致昭著的恶名。

【原文】

施必有报者,天地之定理,仁人述之以劝人;施不望报者,圣贤之盛心,君子存之以济世。

【译文】

施恩必有善报,这是天地的定理,仁爱之人说明它,来劝勉世人;善行不求回报,这是圣贤的用心,贤德君子保持它,来造福世人。

【汇评】

先哲云:“天道福善祸淫。”理固不爽,然善者获福,吾非为福而修善;淫者获祸,吾非为祸而改淫。虽善获祸,而淫获福,吾宁善而处祸,不肯淫而要福。君子但尽吾性分之所当为者而已,不言祸福利害,其言祸福利害者,为世教发也。

【译注】

古代哲人说:“天道总是给善良人带来幸福,给淫邪者降下灾祸。”道理当然不错,只是善良虽然能获得幸福,而我并非为了获得幸福才去行善事;邪恶者会遭到灾祸,而我并不会为了避免遭到灾祸而去改恶从善。即使是做好事遭灾祸,干坏事得幸福,我也宁可做好事而遭祸灾,不干坏事而得幸福。君子只是尽力去干自己所当做和能做的事而已,而不应该说什么祸福和利害,祸福利害,只是从社会教育出发才这样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