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物质循环
21570900000013

第13章 盘点全球十大环境问题(2)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臭氧层吗?

在距离地球14~25千米的高空,因为受到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而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离地面20~50千米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造出来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臭氧形成后,由于它的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从臭氧层的底部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臭氧不稳定性越加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照射时,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空中死神——酸雨

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现多称为酸性降水。酸雨的成分主要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成的硫酸和硝酸。酸雨危害极大,有“死亡之雨”和“空中死神”之称,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溶解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使其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德、法、英等国家为中心;二是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三是我国的南方地区。酸雨对金属、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世界已有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破坏,如加拿大的议会大厦、我国的乐山大佛等。酸雨还直接危害电线、铁轨、桥梁和房屋。酸雨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知识小百科

你听过北美死湖事件吗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

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番茄汁还要酸,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里漂浮着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无形矿藏——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物资都不可能替代。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表明,每一次冲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一次凉水澡,用水量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饮用水的总量。200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03年确定为国际淡水年,目的就是唤起国际社会对淡水资源的高度重视。

有人预言“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知识小百科

你了解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吗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睡眠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低等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有害气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最后可能会使某些湖泊衰老死亡,变成沼泽,甚至干枯成旱地。

“红色幽灵”——赤潮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

知识小百科

历史回眸——莱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千米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千米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法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

土地上的污迹——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的。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

正在丧失的绿色家园——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对荒漠化的定义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黑色魔鬼——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擦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续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而我国的首都北京在2006年4月遭遇了自1966年以来最厉害的沙尘天气。沙尘天气用了6个小时掠过北京上空。地面、汽车、树叶都覆盖着沙土,据市环保局检测中心的预测,当日的空气质量应属最严重的五级重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