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物质循环
21570900000014

第14章 盘点全球十大环境问题(3)

大地母亲的哭泣——水土流失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第一,直接破坏了土壤资源,导致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第二,流失的泥沙物质进入江河、湖泊和水库,造成大量淤积,从而给相关的地表径流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我国北方的黄河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泥沙使下游河段的部分河床高出两岸地表,成为地上悬河。

第三,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第四,生态环境恶化,引发自然灾害等。

人类梦魇——地球面临物种消失大灾难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0%,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离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如影随形——到处蔓延的白色污染

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例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等。

魔高一丈——日益膨胀的城市垃圾

人类自诞生以来,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生存的环境和空间,人的健康受着各种各样环境和大气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城市日益膨胀及人口高度集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大大增加。目前我国已有二百多座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包围城市,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处理垃圾均采用填埋和焚烧等方法。填埋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和地下水源;焚烧不但污染空气,也同样污染环境。因此,世界各国对垃圾处理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世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有效地控制、利用和处理垃圾,是人类向21世纪的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质量差,相当多的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相当艰巨。

“宇宙弃儿”——太空垃圾

简单来说,太空垃圾就是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被有意无意地遗弃在宇宙空间的各种残骸和废物。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这其中大约有3.3亿个直径大于1毫米的物体,大到废弃卫星和各类航天器的金属部件,小到固体发动机点火产生的残渣和粉末。

人类对太空垃圾的飞行轨道无法控制,只能粗略地预测。这些垃圾就像高速公路上那些无人驾驶、随意乱开的汽车一样,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刹车,什么时候变线,它们是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潜在“肇事者”。

太空垃圾是人类航天器的最大杀手,对于宇航员和飞行器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除此之外,太空垃圾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刺耳的分贝——噪声污染

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隐形杀手——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强度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对人和动物产生伤害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武器试验,核工业的放射性废物排放,各种核事故泄漏,以及各种带辐射源的装置,如X射线源和电视机显像管等。

放射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致命的、灾难性的。放射性污染物发出的射线会破坏人体内的大分子结构,甚至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给人体造成损伤。高强度的放射性射线会灼伤人的引发白血病和各种癌症,并破坏人的生殖机能,严重的可在短期内死亡。少量累积照射会引起慢性放射病,使造血器官、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受到损害,发病过程往往延续几十年。

此外,放射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危害动植物。人如果误食了这些被辐射的动植物,会受到严重的内照射伤害,体内细胞被大量杀死,骨骼受损伤,并诱发各种癌症。如1986年4月26日,位于现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从而酿成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最惨重灾难。

隐形炸弹——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做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或仪器设备所造成损害的现象就叫做电磁辐射污染。雷电是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源之一磁污染是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之一。无线电广播、无线通讯、卫星通讯、雷达、高压输电网和变电站、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手机、电视机、计算机、空调器、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组合音响等都能产生电磁辐射污染。射频电磁辐射是电磁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

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能够造成直接伤害:电磁辐射还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视力下降,影响造血功能。

在电磁干扰方面,电磁辐射能干扰广播电视信号,能使心脏起搏器停止,能使仪器失灵,能使炸弹引爆,能使飞机导航失控等。

城市环境黑名单——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

(1)切尔诺贝利(乌克兰)

切尔诺贝利是世界上被核电站事故所污染得大城市。铀、钚、放射性碘、铯137、锶和其他重金属或放射性金属曾在这里严重超标。这个城市在放射性污染达到顶峰时期竟然是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所引起的污染的100倍之多。真难以想象那里的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着的。为此,切尔诺贝利有13.5万人被迫撤离,导致城市方圆30千米之内都成了无人区。

(2)捷克任斯克(俄罗斯)

俄罗斯的捷尔任斯克有30万常驻人口,同时这里也是俄罗斯冷战时期的化学武器生产基地。这里储备了大量的未处理完的有毒物质。这些成吨计算的有毒物质全排放到生活用水里。这个城市的死亡率一直高于出生率2.6倍。这也是一个越住越人少的城市。

(3)海纳(多米尼加共和国)

海纳可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毒城”。这是一个仅有8.5万人口的小城市,但是它却以“电池回收”地而出名。每年许多国家消费过的废旧电池都运到这个没人管理的地方做简单处理。导致这里受到严重的铅污染。当前当地政府终于看清了这个问题,正集中全力改进这里的环境。

(4)卡布韦(赞比亚)

卡布韦是赞比亚第二大城市,拥有25万人口。那里也是一个铅锌丰富矿区。由于胡乱开采和疏于管理,致使铅锌污染非常的严重。据调查,那里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是美国环保署规定的5~10倍。

(5)山西临汾(中国)

众所周知,山西是一个产煤大省,临汾也是煤矿资源非常富足的地方。以煤、焦炭为主要产业链的重型产业结构,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的小煤窑。没有安全保障,胡乱开采,导致当地煤灰污染严重,空气和水中到处都是煤灰,当地居民每天晚上几乎要在煤尘中窒息而亡。

(6)拉奥罗亚(秘鲁)

这里金属加工熔炼造成的污染已经长达10年之久,当地人血液里的金属含量高出正常值很多倍。同时熔炼金属的燃料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硫,也在当地形成了重度污染的态势。如今那里的土地已几乎种不出什么蔬菜来了。

(7)梅鲁苏(吉尔吉斯斯坦)

梅鲁苏简直就是一个放射性物质的垃圾厂,这里有近200万立方米的放射性铀矿的废弃物,它甚至威胁到整个费尔干纳盆地。尽管这里曾发生过巨大的爆炸,这可能减少了一些放射性物质,但是如今仍然存在着196万立方米的放射性废物。据悉,世界银行已经开始筹备一个项目,来减轻该地区的辐射污染。

(8)诺利尔斯克(俄罗斯)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重金属熔炼厂,它的污染包括锶90、铯137和氢化硫。

(9)拉尼贝特(印度)

拉尼贝特有300万人口,是印度5个制革中心之一。皮革废弃物中的铬和其它化学物质污染了地下水源,据悉每年都有150万吨有毒物质排放到水里,如今这里的水已经严禁沐浴和饮用。

(10)鲁德纳亚(俄罗斯)

鲁德纳亚是俄罗斯的一个巨型熔炼基地,几乎这个地球上有的东西都曾在这个仅有9万人的城市里熔炼处理过。据说已经没有植物能在这里生长了,污染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