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科学保健指南
21581500000009

第9章 糖尿病的科学检查(3)

11.气候因素的影响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受季节影响而变化,寒冷刺激可促使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糖的摄取下降,从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热多汗,应注意补充水分,否则血液浓缩也会使血糖升高。

12.未被识别的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阶段发生Ⅰ型糖尿病(LADA 型糖尿病)的也并非少见。但由于其某些症状与Ⅱ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胰岛8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常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由于这种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很快,口服降糖药的疗效不会维持很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只有医患合作,共同分析,找准原因,因人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

中西医降糖的兼用原则

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及双胍类)都是化学合成药,这类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降糖天然植物,而中草药多为天然植物。目前,尽管被用以“降血糖”的中草药有100多味,但无论是单方还是将这些药物组成方剂,降血糖作用都十分有限,可以说,还没有一种纯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能达到或超过西药的降糖效果。

临床上,经常可以听到或见到某些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武断地要求患者停服一切降糖西药,单用中药治疗。殊不知病情有轻重之别,患者有体质之差。对于血糖中度升高的患者,单纯中药治疗效果往往欠佳。

中药治疗糖尿病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如减轻自觉症状,协助降糖西药或胰岛素的降糖作用,预防或辅助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我们知道中药的降糖作用温和缓慢,其优势并不在降糖,因此,对空腹血糖在8.9毫摩尔/升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独应用中草药或降糖中成药。对空腹血糖>;;11.1毫摩尔/升的患者,可先用降糖西药控制血糖,继而加服中药。经过1~2周,血糖控制满意以后,可以酌情减少西药的用量。但减少降糖西药应慎重,以防反复,并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血糖水平,确定是否能完全替代西药。一般来说,配合中药治疗后,如能使原来降糖西药每日用量减少即已有效,如能减少到最小量维持则更好,不一定非要取代西药。

糖尿病患者何时必须住院治疗

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住院,首先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情,当然也不能不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如果病情较轻,可以在门诊检查,院外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合并症多、病情复杂的患者,就不宜在门诊治疗,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住院系统观察和治疗。倘若患者盲目自医自诊,往往会因小失大,后果堪忧。一般说来,糖尿病患者具备下列情况时应该住院治疗。

1.所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神志不清,血糖>;16.7毫摩尔/升,尿酮体阳性;

②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其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血糖极度升高(多超过33.3毫摩尔/升)而尿酮体阴性,血渗透压>;;320毫渗量/升;

③乳酸酸中毒。这些急性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若抢救不及时,往往有生命危险。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初次接受患者包括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重症Ⅱ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患者自身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往往效果不佳,而需要改用胰岛素治疗。通过住院,能够对患者进行包括并发症在内的全面检查以及全天候的血糖监测,便于综合治疗以及药物调整,制定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迅速控制病情,消除症状。同时,住院可以让患者得到一次系统的一糖尿病教育,学会如何科学安排饮食以及自我血糖检测,掌握胰岛素的配制、注射,并能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

3.血糖忽高忽低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

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系统观察,找出患者血糖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同时,科学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消除各种导致血糖波动的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处于应激状态或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热、严重呼吸道感染、肺结核、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病等应激情况,或者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痛性神经病、顽固性腹泻、足部坏疽等严重慢性并发症时均应住院治疗。另外,需要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该住院,即便是小手术也应住院治疗、观察,这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5.新发糖尿病者

如有条件,新发现的患者宜短期住院,目的是为了全面检查、了解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病变;拟定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基础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读懂糖尿病的另类信号

具有“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的患者不到所有患者的一半,多数糖尿病患者要么没有症状,要么症状不够典型,因而很容易被漏诊或误诊。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性功能障碍。调查发现,男性糖尿病患者合并阳痿的约占50%,这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所以,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不坚时,应及时化验血糖,排除糖尿病的疑虑。

(2)胃肠道功能紊乱。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患者表现为腹胀、纳差或顽固性便秘。少数患者也可出现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但往往不伴有腹痛及脓血便。

(3)异常出汗。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室温不高(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且以颜面、上身为主,下肢较少。

(4)排尿无力及尿潴留。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表现为缺乏尿意,排尿费力,膀胱残余尿增多,以及“张力性尿失禁”。男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如果前列腺肥大被排除,则应怀疑糖尿病的可能。

(5)体位性低血压。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直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6)女性反复出现尿路感染、阴部瘙痒。女性由于尿道较短,本身就比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尿糖含量较高,后者是细菌的最佳培养基,如果同时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潴留,尿道感染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7)全身皮肤瘙痒或经常生疖感染者。高血糖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

(8)餐前饥饿感。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最早症状不是“三多一少”,而是餐前饥饿难耐。造成餐前饥饿感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高峰,到下顿餐前血糖降下来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引起餐前饥饿难耐。

(9)视力减退。糖尿病可累及双眼,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从而影响视力。发病率随着病程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可造成突然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10)下肢感觉异常。糖尿病累及周围神经时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灼热感、蚁爬感、针刺痛,或者是感觉减退或消失。

(11)伤口溃疡久治不愈。

(12)能吃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13)分娩巨大胎儿(出生儿体重≥4千克)或有习惯性流产、胎死宫内的妇女。

(14)有类似肩周炎症状者。

肩周炎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有些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这是由于患者体内糖代谢失调,易发生动脉硬化及神经病变,导致肩关节周围神经、肌肉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而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因此,有肩周不适的人,也应同有手足发麻疼痛的人一样,应及早做尿糖、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排除糖尿病。总之,即使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人,只要具有上述情况之一,都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和尿糖,以便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别让误区影响你的判断

早期、正确的诊断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上漏诊、误诊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将常见的诊断误区归纳如下。

1.血糖超标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饱食或高糖饮食、剧烈活动、情绪紧张、应激(如高热、严重创伤、急性脑卒中等)及药物作用(如激素)等。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等。因此,必须排除上述情况,多次反复检查血糖,才能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2.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是由3个因素决定的,即血糖浓度、肾小球对血糖的滤出能力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如果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降低,而对滤出血糖的重吸收能力尚好时,血糖浓度虽高但无尿糖,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增高”,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动脉砸化;反之称“肾糖阈降低”,即血糖浓度正常,尿糖却呈阳性,这种情况常见于孕妇。肾功能异常者,尿糖结果不能正确反应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不可依据尿糖来诊断糖尿病。

3.儿童糖尿病一般是Ⅰ型糖尿病

过去大多数儿童糖尿病患者属于Ⅰ型糖尿病,但现在儿童Ⅱ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活动量减少而导致肥胖有关。现任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的卡夫曼是一位小儿内分泌专家,他指出,Ⅱ型糖尿病已是美国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

4.成年期发生的糖尿病一定是Ⅱ型糖尿病

人们一般认为,到成年期才发生的糖尿病属于Ⅱ型糖尿病。殊不知,还有一种介于工型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所谓“1.5型糖尿病”,它的学名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简称LADA),它本质上属于Ⅰ型糖尿病。但它起病又具有隐匿、迟发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无需使用胰岛素,这点又符合Ⅱ型糖尿病的特点,所以非常容易被误诊为Ⅱ型糖尿病。目前估计,LADA 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占10%~15%。

对于这部分患者,必须早期确诊,尽早使用胰岛素,以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一般说来,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阶段往往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以正常,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仅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后2小时血糖,很可能使这部分患者被漏诊。因此,空腹血糖正常不能轻率排除糖尿病,一定要同时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的自我判断容易偏差

有些糖尿病患者,自以为久病成医,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前人经验”,选择在家里自诊自医,以求节省开支。这样做,隐患多多,弊多利少。

案例一:东施效颦,吃药盲从。有位合并肾功能不全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听一位患者介绍“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不错,于是也去药店买来照服,结果肾功能越来越差,还引起了乳酸酸中毒昏迷,险些丢了性命。后经医生及时调整方案,改用“胰岛素”治疗后,才得以转危为安。

点评: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胖瘦、年龄、病程、并发症各不相同,用药不能千篇一律。应当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决定用什么药以及如何用,不能听人家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选择降糖药物的原则,正常体重和偏瘦的患者首选磺脲类降糖药;超重和肥胖的患者首选双胍类降糖药;对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

案例二:急于求成。险些丧命。

有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用消渴丸,每次5粒,1天2次,最近自查尿糖控制不太理想,于是自作主张,改为每次10粒,1天3次,结果当天夜里就出现低血糖昏迷,后经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低血糖时间过久,大脑严重受损,最终成了植物人。

点评: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应当慎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躁冒进,矫枉过正。要知道,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危险,而且盲目增加药量,药物毒副作用也相应增加。

案例三:不遵医嘱。疗效打折。有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总是控制得不理想,经过了解才知道患者根本没有按医嘱服药。由于担心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他擅自减少用药剂量并将本应1天3次服用减为1天2次;为了图省事,他把本应餐前服用的磺脲类药物与二甲双胍类放在餐后一起服。如此擅改医嘱,药效自然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