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21584000000018

第18章 做人要注重细节(2)

③不苛求自己。这当然不是说对自己可以低标准、低要求。恰恰相反,不苛求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要求自己,只是这种要求是建立在实际的因而也是可能收到实效的基础上的。

不苛求自己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感上的超脱。挫折、坎坷乃生活的题中之义。

痛苦与欢乐同在,烦恼与幸福共存。成功的希望越大,失败后的痛苦就越深;智能越高,对苦闷的体验越敏感。要求一个神智清醒尤其是有进取心的人对挫折和失败无动于衷,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如何迅速摆脱困境。超脱痛苦的情感,正是为了使现实的自我上升到理智的“超我”,从而实现自己的志向。

二是志向上的弹性处理。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目标。但是,制定了目标未必一定能实现。灵活地对待自己,就是要对目标的难以实现进行正确的归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自己无能、没出息。这就好比登山,这条路走不通,可以走别的路;一时登不上山峰,可以先登上半山腰。这种现实的灵活态度,倒可能最终把你引上“风光无限好”的山顶。

学会低头

不仅中国人强调谦虚谨慎、低调处世,很多聪明的西方人也非常推崇这一做人的原则。

一次,本杰明·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谦逊列入他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涉世之初的青年男女,刚刚告别自由浪漫的校园生活;脱离父母家庭的呵护宠爱,难免保留着学生时代的理想色彩和为人子女的娇惯任性。怀着满腔热血、揣着远大抱负,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是每个初涉社会青年的良好愿望。然而,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面对坎坷、荆棘和生活道路上横生的障碍,现实者吸取教训,学会审视、思索,采用迂回和缓的方法去战胜和超越;理想者则傲气不敛、锋芒毕露,小觑或无视生活有意无意设置的低矮“门框”,其结果,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成为不得不在风车前败下阵来的“堂·吉诃德”。

人生漫长,变幻莫测,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品尝碰壁饮恨、伤痕失意的苦涩滋味。碰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不回头、痛不思变。在厚重坚固的“门框”前面,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现。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虽然我们并不都能成为富兰克林,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的美德,确是人生学习的功课,是人生最大的收获和至尊的品格。

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小忍以图大谋。学会低头,就能顺利跨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矮“门框”而免受无谓的伤害。

忍让是一种美德

人和人之间相处是最难的,各种矛盾和摩擦也会经常发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清朝时有两家邻居因一道墙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为大官的亲属张廷玉帮忙。张廷玉没有出面干涉这件事,只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力劝家人放弃争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听从了他的话,邻居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两家终于握手言欢,反而由你死我活的争执变成了真心实意的谦让。

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彼此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比古人更高一着。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古人讲“忍”字,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一是坚韧和顽强;二是抑制。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吗?有谁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小不忍则乱大谋”,此话没错,问题是看谋的是什么。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计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生活需要有豁达的心胸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精明的人。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讨巧投机。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而可以从中揩点油,讨点便宜。好像他们这样做就会过得比别人好。这种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的首要,他们日子过得很累、很紧张,过得很缺乏乐趣。

太精明的人的确过得很累。他们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即别人也可能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别人很随意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也许什么目的也没有,但过于精明者就会在心里受到刺激,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这样,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显得不诚实、不大方,甚至很造作。我们碰到的许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为人都相当猥琐。这恐怕和他们过日子那种紧张感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真正聪明的人知道,做人不必太精明。这是指一般的生活以及平常的人际关系生活毕竟不全如商场那样明争暗斗、杀机四伏,总需要些温情和睦,非功利的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过于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反倒是随遇而安的好。

的确,过日子有时需要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过得舒服。同样的收入,糊涂人过得就和精明人过得不一样。但是,过于精明,处处显得精明,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玩这一套,就显得失当了。这样的人,很难和人搞好关系,很难讨人喜欢。所以,即使他在物质上比人多享受点,但精神上付出的代价则更大,要是真精明,就得算算这笔账。

一个人要把日子过得舒服,单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我们日子过得轻松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好,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太精明,不必担心自己会失掉些什么。大家相互谦让、互相贡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了,比什么都好。不太精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不必处处抱有戒心,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人们需要周围的人聪明、机智,但不要太精明。

古人提出了“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我们可以不太精明,但应有智慧。在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的糊里糊涂过日子,而是不想为过于精明所累。其间是因为有智慧。一个聪明人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囿于世俗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日子过得有意思、有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友谊和利益不可兼得时,首先要考虑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一点亏。

舜敬父爱弟,可他的弟弟象表面看起来敬兄,内心却总想害死他。有一次他们俩去挖井,舜正在井内时,象却突然把井口封死。象以为舜必死,就想打他两位夫人的主意,于是来到舜家里。不料,舜大难不死,已从井的另一个出口脱身回到家里。

象刚进门,见舜在弹琴,只好尴尬地说:“我正惦记着你呢。”

舜只是平静地说:“多谢你的美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以后你协助我一起管理臣民吧。”舜有如此广阔的胸怀,是他成一代帝王大业的重要基础。

林则徐有一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就多一分挫折;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吕子也曾经说:“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丰厚他人,所以群众乐于被用,而所得是平时的几倍。……谦逊辞让,作为德的首位。”

一个人,对于事业上的失败,能自认这方面的错误,就能让人感德;在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老子说:“事业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仅让功要这样,对待善也要让善,对待得也要让得。凡是坏处就归于自己,好处都归于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这个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这个心。二者之间,轻重怎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让人为上,吃亏是福。所以曾国藩说:“敬以持躬,让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视。让,就什么事都留有余地,有功不独居,有错不推诿。念念不忘这两句话,就能长期履行大任,福祉无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吃亏”。

人际关系中,无法做到绝对公平的,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万物各自的利益。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

将要取之,必先予之,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

宽广的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伺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友谊。

一般人总认为,做了错事得到报应才算公平。但英国诗人济慈说:“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缺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肇事者要竭力避免伤害他人,但作为受害者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避免怨恨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佛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佛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绝交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佛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佛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佛逊,杰佛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高尚的人格。